我相信在曾博 @猎魔杀手勃洛特 漫长的人生中,一定是有过很多由衷感到幸福快乐满足的美好瞬间的。为什么他像几乎完全失忆了一样?还是太抠门了不肯拿出来跟我们分享?


因为这些瞬间稍纵即逝,快的我都不忍心去怀念它们,以至于每一次,我都会忍不住哭:泪如雨下那种。

过分渲染他们只会起到误导作用

社会的真相是冰冷、残酷、可憎的

正如宇宙真空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说: 失败是人类的基态


事实上,勃勃的文笔并不差,如果写温情和希望的文章,完全够用,且肯定会不乏金句,收获更多拥趸。

然而:为什么?

勃勃的人设已经是一个「失败学」的创始人了,那么作为创始人的他,必然要以身作则,将负面的情绪扔进情绪的垃圾桶,来喂饱那些被孜孜渴求的,绷带缠好的伤疤。

勃勃在有意或无意经营他的账号时,是贯彻著日系文化中「物哀之美」的美学风格的。感叹人生易老,红颜易逝,时光匆匆,而苍白的北极,孤单的优步,留下湿透的浅色床单,都是一个个极为令人唏嘘慨叹的意象,构成了这样一个从观感上脆弱、苍白,却又细腻、感性的形象。

甚至,勃勃的「失败学」发展到今天,便是将「物哀之美」进化到极致:人的本身也作为「失败」所异化的产物,成为可哀之物的一部分;将自己投身进这种物哀之美学进行「哀化」,便反而会因为对自己也采用了上帝视角,而生出「一切都是浮云」的禅宗风格的感慨。

因此,我们看到的勃勃,一方面是一个纯真无邪的孩子,抒发著他珍贵的任性一面;另一方面又是一个纯熟老练的导演,将镜头语言的叙事拉到极致。这两种对立统一映衬出的反差之萌,意象之美,便是他不可替代的魅力之所在。

所以,即便我们看不到勃勃的笔下出现什么温情或者希望,我们却反而能在看他的文字时,内心里泛起一丝温情和希望——那正是勃勃的「阳谋」,将所有的绝望和冰冷汇聚到他一个人的身上,随著「失败」一起归于黯灭,然后待风止,浪息,天明,雨停,云开,日出,在更美好的明天,感谢治愈了你的他的存在,并把昨天的他遗忘掉,如阴霾一般烟消云散。

天空中没有了他的痕迹,但你的心知道他已经飞过。


因为我如果要看温情和希望就去看新闻联播了,来知乎就是为了看那些电视上没有的东西。曾博说那些美好的东西谁看啊,还不如说点其他的东西。


估计温情和希望都给麻麻和老公了,你又不认识他,又没有相互搓背过,人家为啥要对你温柔哈,正常。


实名反对曾勃答案!

事实是,曾勃在约人泡澡,打情骂俏(或者用它的话说,表演「伦理哏」的时候),可是连篇累牍,兴致勃勃地发了整整好几屏幕简讯,其中可谓充满了温情,希望与期待!

而被拒绝的苦涩倒是「转瞬即逝」,一下子就被拒绝了

这才是Gnez Ob最虚伪的地方

它的成功,它炒股赚钱时的甜蜜,拿到高薪时的心满意足,它在职场上拼搏逢迎的心路历程从来不会拿出来分享。它只会把自己人生最失败的几个片段断章取义的拎出来,大肆煽情,反复炒冷饭,去PUA网上那些远远不如自己成功的人

让你误以为它的成功都是半推半就逼不得已,而它的痛苦和失败都是社会的「无情阴冷可憎」和「人类必败的定律」造成的

实际上呢。。。。。。让我们都从曾勃的例子里吸取教训,做个一个对自己更诚实,也对大家更诚实的人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