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在曾博 @獵魔殺手勃洛特 漫長的人生中,一定是有過很多由衷感到幸福快樂滿足的美好瞬間的。為什麼他像幾乎完全失憶了一樣?還是太摳門了不肯拿出來跟我們分享?


因為這些瞬間稍縱即逝,快的我都不忍心去懷念它們,以至於每一次,我都會忍不住哭:淚如雨下那種。

過分渲染他們只會起到誤導作用

社會的真相是冰冷、殘酷、可憎的

正如宇宙真空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說: 失敗是人類的基態


事實上,勃勃的文筆並不差,如果寫溫情和希望的文章,完全夠用,且肯定會不乏金句,收穫更多擁躉。

然而:為什麼?

勃勃的人設已經是一個「失敗學」的創始人了,那麼作為創始人的他,必然要以身作則,將負面的情緒扔進情緒的垃圾桶,來餵飽那些被孜孜渴求的,繃帶纏好的傷疤。

勃勃在有意或無意經營他的賬號時,是貫徹著日系文化中「物哀之美」的美學風格的。感嘆人生易老,紅顏易逝,時光匆匆,而蒼白的北極,孤單的優步,留下濕透的淺色牀單,都是一個個極為令人唏噓慨嘆的意象,構成了這樣一個從觀感上脆弱、蒼白,卻又細膩、感性的形象。

甚至,勃勃的「失敗學」發展到今天,便是將「物哀之美」進化到極致:人的本身也作為「失敗」所異化的產物,成為可哀之物的一部分;將自己投身進這種物哀之美學進行「哀化」,便反而會因為對自己也採用了上帝視角,而生出「一切都是浮雲」的禪宗風格的感慨。

因此,我們看到的勃勃,一方面是一個純真無邪的孩子,抒發著他珍貴的任性一面;另一方面又是一個純熟老練的導演,將鏡頭語言的敘事拉到極致。這兩種對立統一映襯出的反差之萌,意象之美,便是他不可替代的魅力之所在。

所以,即便我們看不到勃勃的筆下出現什麼溫情或者希望,我們卻反而能在看他的文字時,內心裡泛起一絲溫情和希望——那正是勃勃的「陽謀」,將所有的絕望和冰冷匯聚到他一個人的身上,隨著「失敗」一起歸於黯滅,然後待風止,浪息,天明,雨停,雲開,日出,在更美好的明天,感謝治癒了你的他的存在,並把昨天的他遺忘掉,如陰霾一般煙消雲散。

天空中沒有了他的痕跡,但你的心知道他已經飛過。


因為我如果要看溫情和希望就去看新聞聯播了,來知乎就是為了看那些電視上沒有的東西。曾博說那些美好的東西誰看啊,還不如說點其他的東西。


估計溫情和希望都給麻麻和老公了,你又不認識他,又沒有相互搓背過,人家為啥要對你溫柔哈,正常。


實名反對曾勃答案!

事實是,曾勃在約人泡澡,打情罵俏(或者用它的話說,表演「倫理哏」的時候),可是連篇累牘,興緻勃勃地發了整整好幾屏幕簡訊,其中可謂充滿了溫情,希望與期待!

而被拒絕的苦澀倒是「轉瞬即逝」,一下子就被拒絕了

這纔是Gnez Ob最虛偽的地方

它的成功,它炒股賺錢時的甜蜜,拿到高薪時的心滿意足,它在職場上拼搏逢迎的心路歷程從來不會拿出來分享。它只會把自己人生最失敗的幾個片段斷章取義的拎出來,大肆煽情,反覆炒冷飯,去PUA網上那些遠遠不如自己成功的人

讓你誤以為它的成功都是半推半就逼不得已,而它的痛苦和失敗都是社會的「無情陰冷可憎」和「人類必敗的定律」造成的

實際上呢。。。。。。讓我們都從曾勃的例子裏吸取教訓,做個一個對自己更誠實,也對大家更誠實的人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