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絮絮叨叨一共写了六千多个字。观察勃学一年有余,又恰好在此期间经历了重大的人生变故,可谓感受颇深,早就有了整理自己想法的打算。前几天,刚好拿到剑桥给我的拒信,痛感之下,最终将这篇文章落笔成型。由于我表达能力较差,对勃学的理解也只形成于个人看到的零碎的想法和文章,如有误会和措辞不当的地方,请大家随意批评讨论。是为序。

Highlight:寻求承认的斗争

勃学上讲,99%的人都失败,原因不在于个人的努力和意愿,而是由于社会制度的天然缺陷。这个观点,之所以深得我心,与在接触勃学时刚好阅读的福山的一本书有关。福山的作品《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出版于1992年,最初是一篇论文,成书时加入了大量的例子,通过对历史演进的分析,意图说明社会、政治等历史变迁并不仅仅产生于粮食、生产、分配等经济问题,而是更多产生于人们寻求平等的承认欲望。那些激起人民冒著最大风险推翻政府的事件,极少是历史学家后来被描述成根本原因的重大事件,而是看似非常不起眼的小事件所致。比如,真正把东德的昂纳克政权彻底逐出,并使它的领导人Krenz和Modrow失去民心的,是昂纳克在万德利茨郊区的个人别墅被曝光。这种激情,可以被说成是次要的触发性原因。然而,它们并非是不必要的。人是一种充满激情的动物。福山以此基础进行推理得出,迄今为止,奴隶制、共产主义等,都因为不能满足这种欲望而走向必然的瓦解。而自由民主制度,是现在所有已知的政治制度中,唯一能满足「寻求承认的斗争」的社会制度。如果有什么制度能证明他的理论是错的,那么一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式,而非现已知的任何一种。

福山的这本书的前身论文,曾因成功预言了苏联的瓦解而名声大噪,拥有众多的拥趸。然而,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质疑之声却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十几年中国模式的崛起,威权政治下的稳定和高经济增长,福山「打脸」之声不绝于耳。但福山仍坚称,尽管事实上会有偏差,但只要他的论述逻辑是扎实可靠的,他的结论也依然有效。在新版序言中,他依然说,「自由民主依然屹立在历史的终结处」。

坦白说,这本书是如何由「寻求承认的斗争」,「为了名誉的决斗」推导得到历史的终结在自由民主制上,我觉得不够清晰,印象也所剩无几。然而,它真正影响我的一点,在于它把那种我们称之为「虚荣」的东西,第一次从人性的小缺点提到了人类最高追求之一的地位上。他将之称为「寻求承认的斗争」,消除了「虚荣」这个词的狭隘和负面的特点,并推而广之。比如,我们从小考到了好成绩得到了表扬的满足,和若干年后你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接受赞美是同质的,你穿著一身奢侈品带著漂亮的女友走在人群中间受到的窃窃私语和羡慕,和高考放榜那天,同学老师看著清华给你的来电也是同质的。它们的程度、正当性或有各异,却都来源于相似的渴望,去寻求身份认同,实现自我价值(这个结论似乎有些武断,需要心理学或神经科学的进一步探索作为微观基础)福山的论述让我有理由相信,此非仅仅是个人性格上的缺陷或是对童年缺乏认可的过度补偿,而是人性的共通之处。这些为「寻求承认的斗争」努力,区别只在于,有的承认感有巨大的积极意义,鼓舞人献身伟大宏观的事业,如诺奖,能赋予对真理的探索荣誉感和使命感,有的承认感则只是个人以不平等的手段获得的资源去满足私欲。

我觉得这是个朴素的逻辑,毫无技术含量。但之所以强调这点,其一是为了赋予其一定的正当性,让这种渴望成为一个中性的概念,留待后续讨论,其二是,只有意识到「承认」是如此的重要,我们才可以用以下逻辑解释什么是人类社会制度的天然缺陷。

「承认是基于比较而存在的」

经济可以长期保持增长,生产力可以指数级提高,然而承认的总量是很少改变的,因为比较衡量的是相对差距而不是绝对的生活水准。自古至今的发展,我们甚至很难说清承认的总量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用一张类似于生产可能性边界和无差异曲线的图去表示,约束条件表示个人获取不同资源(效用)的能力边界,凸函数表示个人的偏好,就像这样。

1、相比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假设个人获得承认感的能力不变是合理的。

2、为什么此两者是对立的关系可以放在图示坐标轴的两边?所谓基本需求,我们需要一个抽象的理解。因为同一个物品,它所带来的效用往往是兼顾了两方面的。你想要获得性,其实并不难,难的是你的女朋友肤白貌美大长腿妆容精致名校毕业带出去面子十足。你想要用上功能齐全性能良好的手机并不难,难的是你就算认为全面屏是伪需求你也不希望伸出手拿著的是一部outdated的手机。可资源有限,你想要这个又想要那个,你不得不省吃俭用一会去攒钱买个iphone xs max。于是,iphone xs max带给你承认感的同时减少了你在享受美食(纯粹的味蕾享受)的基本需求层次上的快感。

3、为什么该偏好类似于凸向原点的无差异曲线?这个很好理解,极端情况都不是我们想要的。

4、个人的能力边界(这里的能力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指获取各种资源满足自己的能力,和我们日常谈论的个人能力不尽相同)是有差异的。一个富翁满足基本需求这条易如反掌,然而它的身份认同和价值实现有时候还得靠奢侈品来维持。特朗普的个人财富尚不到福布斯前300,然他却可比前300的大多数在secular sense上更为成功。但generally,这种能力边界大致可以由财富衡量。

5、切点即一个人理性地衡量去追求什么,来达到效用最大化的选择。

于是——尽管纵轴上的截距成倍增长,无差异曲线的移动却远远没有以相同的速度跟上。这也就意味著,它是社会制度的天然缺陷所在,生产力的进步不能解决人的身份认同问题。那最成功的最爽的一批人,永远只有一小部分。

《逃避自由》的启示

关于这本书最好的评论,是我在豆瓣上看到的一篇文章,链接如下,推荐大家一读。

我们是否还在「逃避自由」?

作者:风君

来源:book.douban.com/review/

摘抄几句最重要的:

「弗洛姆认为在「前现代」的社会中,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人都是与自然和社会保持著紧密联系,是浑如整体的存在。宗教改革以来的个体化进程,逐渐切断了个人与外部世界的「始发纽带」,从而使其成为独自分离的个体。这一进程给了个人以物质和精神上的自由,然而却让他失去了通过始发纽带与原始共同体相连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使他感到日益加深的孤独和无力。于是为了克服这样的孤独感,他就产生了臣服于某个权威或高于自己的存在的冲动,通过新的纽带来重获归属感,这就是「逃避自由」,也是现代极权主义和人性异化产生的渊薮。」

弗洛姆的主线思路在这段话中不可不谓清晰。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作为最大的权威,个人的声音是微弱的。所谓提倡天赋人权,个性自由解放,按照福山的逻辑思考,其实是人寻求承认的斗争的再正常不过的表现,严重压抑人性的宗教的瓦解是为必然。然而,Fromm却说,人们需要归属感和安全感,需要抱团取暖,因此产生了可以被称之为「逆宗教改革化的进程」。在他那个年代,是纳粹和苏联,而在今天,是狂热的民族主义,影视明星和足球队的粉丝团体,可「需知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历史,一直以来都被描绘为个人为挣脱中世纪神权束缚和政治经济奴役不断奋斗的过程」,怎么这时人们就不追求个性解放了呢?福山的逻辑不就错了吗?

我认为不然,曾经宗教团体的覆灭是集体压抑了人寻求承认的渴望,而随著个体化的加深,每个人越来越独立,个体的力量也越来越弱小,他们需要不断的身份确认以缓解自身的孤独、焦虑和不安全感,以至于通过自身的努力满足自己承认的渴望变得愈发艰难。个体的自由反倒成为他们寻求承认斗争的绊脚石。他们迫切需要成功却苦苦求之而不得,于是转而求诸信仰的偶像、明星、团体。明星的成功即是他们的成功,国家地位的提升即是他们地位的提升,通过意淫外国人对中国强大的敬畏、对中国文化的向往,通过集体性的认同民族主义言论排斥反对之声,通过北美刷榜让吴姓明星登上itunes榜,是他们获取这种成功感的最廉价可得的方式。追求个性解放和寻求归属感,看似背道而驰,实则惊人的一致,仍然是福山所谓的「寻求承认的斗争」。个人的获取承认的能力,即图上的横坐标,似乎反倒随著个体化的进程,向左移动了。而无差异曲线的向内移动,意味著人的幸福程度在这个时代不升反降。

佛系文化和勃学的兴起

寻求承认的斗争是如此的艰难,以至于绝大多数人作出选择只能是放低欲望。所谓放低欲望,说白了还是放低了对这种承认感的追求,转而追求更实质性的物质享受。与三五朋友,喝两小酒,开uber吃米粉,不去想阶层跨越,不对改变世界有任何想法,反映在图上,就是一个人的偏好(无差异曲线)更多的向纵轴倾斜(即,边际替代率更高)当这种个人的选择形成了集体性行为,就构成了佛系文化。不止在日本草食男和现代中国的佛系青年,这种生活方式在很多高度成熟的、高福利且低流动性的发达国家都广泛存在。

勃学家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然而不同的是,勃学家是这一批人中更有能力(这里的能力即我们日常所说的能力,如学习能力、意志力等)、有抱负的一个群体。如同曾博的facebook签名,A man should have the ambition to change the world. 他们尚能在阶层壁垒彻底僵化前,对玻璃天花板产生相当的冲击,取得某些维度上的成功。最典型案例的如高考,能最大程度上的回避社会资源(比之英美名校申请)和智商天赋的差距(不同于学科竞赛)。有的人在模考时是全省第一,有的人是高考时一鸣惊人,有的人拿到了顶级投行和科技公司的offer。然而如同之前的论述所说,社会的天然缺陷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模考的全省第一高考时不会满足于考上浙大,考不上清北于他们而言是一种失败。高考的成功者或会发现专业之间有著无形的鄙视链,名校的招牌不如朋友家孩子的依靠的关系,拿不到百万年薪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失败。即是是百万年薪的亲戚眼中的成功人士,也依然对北上深的房价束手无策,视炒比特币者和炒房者又若何呢?过往的认知逐渐瓦解,从小被灌输的成功学鸡汤和世俗成功的教诲与现实种种产生了冲突。他们开始认清这个社会的荒诞本质,并不平于成功学在这个世界上极大的话语权,于是,勃学应运而生。有趣的是,参加成功学live的人是因为受了成功幻觉的鼓舞,是出于那(哪怕是一瞬间)获得承认的快感。而对成功学嗤之以鼻的勃学家们,对无可救药的韭菜的不屑,对成功学语境的桎梏的不满,在这种动机上并无二致。这是不是与《逃避自由》的主线似曾相识呢?如果不是这种承认欲望与现实产生了冲突,那么勃学就不会产生。真正身体力行、百分之百践行勃学的人是创造不了勃学的,他们能很快就接受失败,平平淡淡生活。这,或许就是勃学所谓的自相矛盾之处。更让人脊背发凉的是,无论勃学的初衷有多么纯粹,它事实上已经成为另外一种形式的「成功学」组织(无贬义),成为一种提供相同功能(「失败人士」的身份认同感)的「粉丝团体」和「民族主义」,也正因如此,无论经历了怎样的打压和旁人的误解,勃学生命力就像野草一般,生生不息。

从这个角度上,这篇据说已经翻篇的文章中的核心观点,确有几分道理。

当然,勃学家并不是因此就一无是处了,他们虽然可以被称作是行动上的矮子,潜意识不能拒绝对成功的渴望,但至少理性上清醒地认识到了这点,并在许许多多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上,能部分的放低自己的欲望,明晰自己的能力差距,少交、不交智商税,做出理智的选择。如同facebook群的宣言,「失败人士团结互助,自力更生,抵制智商税,拒做韭菜」的理念,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两种勃学:积极or消极?

承认吧,这种身份认同的需要是如此迫切,以至于你根本无法从根本上拒绝它。怀才不遇是迁谪之诗的主旋律,寄情山水者也多心怀不甘。

那么,勃学何处去呢?我觉得这张图很适合说明这个问题。

图源 @勃欣然 的想法

这张图很有意思,箭头表示我根据以上的论述做出的修改。首先搞清楚这样一个问题,这个能力究竟指什么?我觉得是之前所说的全方面的能力。比如,有钱、出名、成功、进入北上广,显然并不只是个人功劳。一个掌握了大量社会资源的家庭的子女,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显然要容易很多。就连我这种真失败人士,也不得不承认倚赖著父亲的钱,才在伦敦有学校上(而不用考败后去国内某百本读书)由于社会资源的分配本就不公平,按照我们屁股所处的位置,当然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竞争,发挥各自的个人能力,并让所得配得上所付出。然而,论个人能力,中产阶级精英是社会的佼佼者,然论有钱、出名,中产阶级精英与成功人士之间仍有著不可逾越的鸿沟。

参考:精英和成功人士的差距

zhuanlan.zhihu.com/p/38

再看这张图,显然,爽的全在右边。无论是上面的巨大成功或是下面梭罗式的洒脱,都是极为享受的生活形式。相比之下,勃学家位置尴尬。一方面,如上所述,那超越了99.99%的绝对意义上的成功仍可望而不可即。另一方面,论能力吧,形式上活得像梭罗并不困难,理性上的认识业已达到这个境界,横坐标和瓦尔登湖放一个位置也合情合理,然而潜意识却无法真正拒绝对成功的渴望。于是,积极勃学可视作对寻求承认的斗争的坚持,以不可为而为之,以充分强大的个人能力在这不公平的竞争中为自己分得公平的一杯羹。消极勃学则试图尽可能逼近内心真正的自由和平和,彻底跳脱出成功学的语境。两种勃学,无上下之分,然而后一种似乎最唾手可得,却也最难真正做到。

那么前一种呢?可望而不可及却我们却最乐于接受。

那么勃学家的选择呢?是在后一种的自相矛盾中选择一种温和的妥协,部分的发自内心地接受失败,慢慢地做出改变,还是团结在一起,不仅仅共同抗拒智商税,抗拒成功人士的剥削,而且以共同的力量,为这个群体分到更多的蛋糕?

但我知道,对勃学人士来讲,后一种想法,比瓦尔登湖有吸引力得多。

个人对上述问题的答案

这两个选项不分高下,甚至,我们可以do both。一方面,继续推崇诸如「去北极吃米粉开uber「的理念,扩大勃学的影响力,使更多人意识到自己欲望与能力之间的真实差距。另一方面,我只能给出我的一点浅薄的方法论。

在我的印象里,勃学在过去一年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是李嘉晖等大V的倒台。其实,这件事足以证明,勃学家的联合是极具力量的。当然,这是句废话,其实任何群体的联合都是极具力量的。家庭之间的绑带,权贵之间的绑带,从来都不只是这个绑带中的一方让另一方受益,而是通过这样的联合,强化了这个群体的整体力量,使得群体内部的付出方也共同受益。而勃学家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力量。他们或许不掌握著丰富的资源,但相对拥有较多的信息,拥有一定的技术和能力,拥有远比一般韭菜们更广阔的视野,也对这个世界更抱有更大的期望和正义感。这样的一批人,仅仅是抵制智商税和割韭菜,实在是大材小用。勃学家们完全有能力做更多,在强有力的绑带关系下,互相帮助,给予实质性的而非仅仅是言论上的支持。当然,实际操作起来复杂得多,这是后话了。

但我个人要强调的是,其实具体做什么事情是不重要的,因为这是个没有共通的专业(码农也许算半个?)、兴趣的群体,它并不为某些专一的特质而存在,实际上什么事都能做。真正重要的是distinguish和unify失败人士,确立门槛和建立互动的机制。要知道,Mensa这样毫无卵用的俱乐部能够在73年时间里,仅仅凭借高IQ的稀缺性,就能在全世界拥有广泛而持久的吸引力,此中是否有值得勃学借鉴的地方?也许,勃学最大的作用,就是直接地提供承认和归属感。勃学本身,即是在戳穿现有评价体系的虚伪和荒诞,挑战、影响这个社会现存的价值观。以一种高屋建瓴的姿态,去传递一种理念:单纯以世俗的财富和名利去评判一个人的成败只会造就人类的痛苦。摒弃为了一点小利不惜玷污公共空间的擦边球、诈骗、带流量行为,推崇多元的价值观和多个维度的人生价值,别出心裁的艺术创作,对宇宙和自然奥秘的探索,对制度的反思与设计,等等,此类创造价值的真正伟大工作才配得上应有的赞誉。

写在最后

1、我认为浅乎这样的平台是必要的,但是如何经营值得好好商榷一番。

2、我对割韭菜的行为持保留意见,并认为奢侈品消费是中性的。

3、本文所有有关福山的内容均出自2014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删节版本,不涉及政治敏感内容。

有人指出勃学的本意其实是偏向文章中消极勃学的那部分,那么积极的那部分大家权且当不想干的想法随便看看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