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意象分别应该如何解读?


谢邀。曹丰泽的非洲泛指一切不内卷的地区与行业。从东亚去非洲,指代由拥挤的地区和行业去往不拥挤的地区和行业。

其中,曹丰泽定义中的拥挤,指的是环境容纳量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差值。差值越小,越拥挤。差值为负数即为内卷。比如蒙古国的人口密度很低,但是环境容纳量更差,所以蒙古国是拥挤的。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由伪化生转行去cs即为标准的曹学行为。cs行业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程度远不如伪化生,因此本案例中,cs即为非洲,伪化生即为东亚。

另一个典型案例为,某河南省高中生成绩优异,可以读985;同时家庭条件尚可,可以负担得起其出国读书,能去一个不错的北美名校。显然,针对他能考上的两所学校而言,美本要比985在各方面都好很多,只是要花钱。但这个钱他的家庭并非出不起。此时,美本就是非洲,国内985就是东亚。

再比如两名博士,A的成绩比B好,因此A误认为自己适合科研,因此执意要挤教职的独木桥;B则明知自己不适合科研,因此进入工业界。但工业界很缺博士,因此B在实际上发展很快,而A则沦为千年老博后。此时,A就是东亚,B就是非洲。

此外,东亚和非洲也有逆转的可能。比如某机电工程硕士,同时具有一定的cs功底,但并不强。其在北京工作,年薪约为15万,扣除生活费用等,年结余仅为5万多。于是其来到地理意义上的非洲成为了一名机电工程师,年薪22万,结余22万,公积金另算。尽管辛苦,而且寂寞,但升职和薪资都是有保障的。此时,来非洲即为非洲,做cs工程师即为东亚。

再比如河南省某清水衙门的副处级干部,无法忍受国内臃肿的xx环境和低薪,因此辞职携全家去非洲经营某350亩的农场,年净利润400万元。同时由于海外名校在该非洲国家的录取优惠政策,他那个原本成绩一般的孩子得以考上北美名校。此时,经营农场即为非洲,当副处级干部即为东亚。

以上均为隐去人名的真实案例。

所以为什么讲,曹丰泽的「非洲」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如果曹丰泽只是鼓励人去地理意义上的非洲,那么曹学的指导意义就很差,或者说只对小部分人,如传统工科、有外贸基础和人脉者以及真·想要脱贫的三本屌丝有指导意义。

但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曹丰泽观点的本质是反对恶性竞争。尤其是那些实际上完全可以避免的恶性竞争。说句难听的,现在「东亚」俩人一个岗位,我在「东亚」内卷,你卷不过我。但我去「非洲」了,我的岗位留给你。其实这个岗位,你也不见得做的比我差。而我去「非洲」,混得也不差。那我们其实都有好处。对我们个人,对社会,都有好处。

而有些人对「非洲」一知半解,就会陷入内卷。比如一些北美cs工程师问我,非洲是否有cs的岗位,这时我就会告诉他,你已经在「非洲」了,没有必要追求教条的非洲。如果所有人都来地理意义上的非洲,那只会造成新的、更严重的内卷。

曾博的北极不了解,就不讨论了。


非洲是真实存在的,但他无非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也既:

1)人口密度低

2)资本主义发展的萌芽/初级阶段

3)交通/网路基础建设尚未完成

4)人均GDP低于1000美金

但这个阶段只是暂时的,一旦非洲发展起来,成为下一个亚洲,这个非洲就消失了,那么所谓曹学的基础也就不复存在。

而北极,是不存在的。他本就不存在,所以不存在未来会不复存在的存在性难题。所谓北极,指的是这么一种意象,也既:

1)远离俗世

2)自力更生

3)知足常乐

因此,去北极和吃米粉、开uber是不可分离的。开uber代表自力更生,吃米粉代表知足常乐。他们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彼此依存。

这也就是说,等到曹学消逝1000次之后,勃学依然存在,无非是被多少个不同的人再次发现罢了

虽然现在北极还没有融化,你也不会真的去北极;就算北极真的融化了,你还是可以去北极。

只要心到了冰点,你在哪里,哪里就是北极。

而冰,也是一种美


曾博曹丰泽都处在一个资源缺乏,竞争激烈,高位者平白无故占有资源,底层人付出回报不成比例的社会;曾博曹丰泽都是精英阶层,但是又不至于精英到能不食人间烟火,还是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勃学和曹学,就是同样的一批人,面对相同问题产生的不同解决思路。

从学派特征上来讲,曹学和儒家,纵横家类似,强调建功立业;勃学和佛学,道家类似,强调自由心境。

先说曹学。曹学有著严谨的经济学基础:1.边际收益递减 2.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生产者的总收益为0.这两点使曹学超脱了众学派,成为了立足于科学的学说。在这里,「非洲」只是一个形象,代表著一切竞争不完全的市场。

再说勃学。勃学没有理论作为基础,只是强调知足常乐,「北极」就是一个资源极少但是也可以自得其乐的形象。勃学思想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了,每当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的时候,就会有类似的消极避世思想出现,例如东周的老庄之道,魏晋的玄学风气。这些思潮是他们在社会崩坏,成功无望的时候发出的牢骚。这些人并不是真心向往自由,鄙视俗利,而是内心说著失败,心里想著成功,就像现在的勃学家一样。检验是否是真勃学家的标准只有一个,在有机会选择成功的时候,还能选择北极,则为真。没得选才去北极的,则为假。

从马哲的角度来讲,曹学是科学社会主义,勃学是空想社会主义。虽然从表面看,北极是永恒的,非洲则未必。但是事实却是反过来的。

曹学只是给了内卷者「去非洲」一个思路,并没有保证它一定会成功;而勃学则承诺给信徒以完全的解脱。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只有「变」才是永远「不变」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非洲」是螺旋式上升的一个环节,是永恒的,而「北极」则是忽略了世界的本源是矛盾和运动,试图用形而上学的方式找到「终极真理」,反而是荒谬的。

只把无产阶级作为怜悯的对象,而不是破旧立新的力量,就是空想社会主义。


大佐的去非洲相当于墨家和儒家,讲的是非攻(大家都不要内卷了,反对恶性竞争)和入世(大家都去新世界创造美好生活)。勃勃的去北极相当于佛家和道家,讲的是顿悟(人生来失败)和出世(去北极)。知乎两大显学要进入主流还缺少和中国传统的血脉联系,不如再多写两本书。勃学就是《释迦摩尼-婆罗门王子的失败人生》、《佛教的北传-古典时代印度僧人的北极之路》从历史的层面讲述中国人对失败学说从抗拒到接受,再到融合的过程;曹学就是《从宋国的城墙到尚比亚的水坝-中国土木人的世界观》,《孔子昭和考-从吉田松阴到曹县丰泽》从和平和斗争两方面深刻阐释曹学思想。

————————————————————

(2018年9月14日想到的鲁迅式小故事)

铁皮屋子里众人都被叫醒。大家挤得前胸贴后背,大部分人连站立都困难。坐在凳子上的曹丰泽起身大喊,挤不挤?怎么都不知道动换一下,挤傻了吗?边说边在墙边摸索,突然他把墙壁推出了一道缝隙,探身进去发现是空无一人的主卧,这床头的灯光成为了曹学的第一道曙光。曹丰泽扭头往外一看,原来之前站的地方是个客厅。这时大家都看清了,一齐或低声呢喃,或高声喧哗:「我们可以出去的,我们要出去!」后来,人群中突然凭空多出来许多售卖钥匙的人,向大家许诺能打开房间。坐在门口沙发上的三两个人高叫道:「大家不要再上当了,这些骗子自己都挤得脚不沾地,要是有如此大能,自己为何不走?」惹得信众们都惊惶起来,「我坐在这门口都看到了,出门去的人,钥匙都是含在嘴里的。你们摸摸自己舌底可有?」众人摸了摸,渐渐沉默下来,为首的曾博说到,「我们还是睡去吧!何必受这屈辱。」众人只觉得有理,但是醒来的人贪恋著自己的知觉,再没有睡去的勇气。「不愿睡去就闭上眼吧,别看那卖钥匙的人,钥匙就在我们心中。」曾博接著说到。于是,虽然有人偷觑著卧室的灯光,有人小声询问钥匙的价格,有的人闭眼痴笑自己走出来了,铁皮屋子又一如往常的安静了下来,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非洲论:你们这个店人多又不讲规矩,服务态度又差,东西还难吃,你们臭牛逼什么?天底下那么多家店,老子去别家店吃,不仅吃饱,还要吃好,兄弟们,干tmd插队干tmd地沟油蛋炒饭干tmd黑店,咱们一起去别家店吃蓝龙虾!

北极论:你们这个店人多又不讲规矩,服务态度又差,东西还难吃,唉,其实所有店都是人开的,都是一样的,人多了生意好了,服务就差了,东西就难吃了。咱们不想那么多,用老老实实赚的钱吃饭,就算是青菜豆腐也是翡翠白玉汤,哦弥陀佛。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