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意象分別應該如何解讀?


謝邀。曹豐澤的非洲泛指一切不內卷的地區與行業。從東亞去非洲,指代由擁擠的地區和行業去往不擁擠的地區和行業。

其中,曹豐澤定義中的擁擠,指的是環境容納量與勞動力供給之間的差值。差值越小,越擁擠。差值為負數即為內卷。比如蒙古國的人口密度很低,但是環境容納量更差,所以蒙古國是擁擠的。

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是,由偽化生轉行去cs即為標準的曹學行為。cs行業的勞動力供大於求程度遠不如偽化生,因此本案例中,cs即為非洲,偽化生即為東亞。

另一個典型案例為,某河南省高中生成績優異,可以讀985;同時家庭條件尚可,可以負擔得起其出國讀書,能去一個不錯的北美名校。顯然,針對他能考上的兩所學校而言,美本要比985在各方面都好很多,只是要花錢。但這個錢他的家庭並非出不起。此時,美本就是非洲,國內985就是東亞。

再比如兩名博士,A的成績比B好,因此A誤認為自己適合科研,因此執意要擠教職的獨木橋;B則明知自己不適合科研,因此進入工業界。但工業界很缺博士,因此B在實際上發展很快,而A則淪為千年老博後。此時,A就是東亞,B就是非洲。

此外,東亞和非洲也有逆轉的可能。比如某機電工程碩士,同時具有一定的cs功底,但並不強。其在北京工作,年薪約為15萬,扣除生活費用等,年結餘僅為5萬多。於是其來到地理意義上的非洲成為了一名機電工程師,年薪22萬,結餘22萬,公積金另算。儘管辛苦,而且寂寞,但升職和薪資都是有保障的。此時,來非洲即為非洲,做cs工程師即為東亞。

再比如河南省某清水衙門的副處級幹部,無法忍受國內臃腫的xx環境和低薪,因此辭職攜全家去非洲經營某350畝的農場,年凈利潤400萬元。同時由於海外名校在該非洲國家的錄取優惠政策,他那個原本成績一般的孩子得以考上北美名校。此時,經營農場即為非洲,當副處級幹部即為東亞。

以上均為隱去人名的真實案例。

所以為什麼講,曹豐澤的「非洲」是具有指導意義的?如果曹豐澤只是鼓勵人去地理意義上的非洲,那麼曹學的指導意義就很差,或者說只對小部分人,如傳統工科、有外貿基礎和人脈者以及真·想要脫貧的三本屌絲有指導意義。

但其實大家心裡都清楚,曹豐澤觀點的本質是反對惡性競爭。尤其是那些實際上完全可以避免的惡性競爭。說句難聽的,現在「東亞」倆人一個崗位,我在「東亞」內卷,你卷不過我。但我去「非洲」了,我的崗位留給你。其實這個崗位,你也不見得做的比我差。而我去「非洲」,混得也不差。那我們其實都有好處。對我們個人,對社會,都有好處。

而有些人對「非洲」一知半解,就會陷入內卷。比如一些北美cs工程師問我,非洲是否有cs的崗位,這時我就會告訴他,你已經在「非洲」了,沒有必要追求教條的非洲。如果所有人都來地理意義上的非洲,那隻會造成新的、更嚴重的內卷。

曾博的北極不瞭解,就不討論了。


非洲是真實存在的,但他無非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階段,也既:

1)人口密度低

2)資本主義發展的萌芽/初級階段

3)交通/網路基礎建設尚未完成

4)人均GDP低於1000美金

但這個階段只是暫時的,一旦非洲發展起來,成為下一個亞洲,這個非洲就消失了,那麼所謂曹學的基礎也就不復存在。

而北極,是不存在的。他本就不存在,所以不存在未來會不復存在的存在性難題。所謂北極,指的是這麼一種意象,也既:

1)遠離俗世

2)自力更生

3)知足常樂

因此,去北極和喫米粉、開uber是不可分離的。開uber代表自力更生,喫米粉代表知足常樂。他們三位一體,缺一不可,彼此依存。

這也就是說,等到曹學消逝1000次之後,勃學依然存在,無非是被多少個不同的人再次發現罷了

雖然現在北極還沒有融化,你也不會真的去北極;就算北極真的融化了,你還是可以去北極。

只要心到了冰點,你在哪裡,哪裡就是北極。

而冰,也是一種美


曾博曹豐澤都處在一個資源缺乏,競爭激烈,高位者平白無故佔有資源,底層人付出回報不成比例的社會;曾博曹豐澤都是精英階層,但是又不至於精英到能不食人間煙火,還是處於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狀態。勃學和曹學,就是同樣的一批人,面對相同問題產生的不同解決思路。

從學派特徵上來講,曹學和儒家,縱橫家類似,強調建功立業;勃學和佛學,道家類似,強調自由心境。

先說曹學。曹學有著嚴謹的經濟學基礎:1.邊際收益遞減 2.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生產者的總收益為0.這兩點使曹學超脫了眾學派,成為了立足於科學的學說。在這裡,「非洲」只是一個形象,代表著一切競爭不完全的市場。

再說勃學。勃學沒有理論作為基礎,只是強調知足常樂,「北極」就是一個資源極少但是也可以自得其樂的形象。勃學思想並不是第一次出現了,每當出現嚴重的社會問題的時候,就會有類似的消極避世思想出現,例如東周的老莊之道,魏晉的玄學風氣。這些思潮是他們在社會崩壞,成功無望的時候發出的牢騷。這些人並不是真心嚮往自由,鄙視俗利,而是內心說著失敗,心裡想著成功,就像現在的勃學家一樣。檢驗是否是真勃學家的標準只有一個,在有機會選擇成功的時候,還能選擇北極,則為真。沒得選纔去北極的,則為假。

從馬哲的角度來講,曹學是科學社會主義,勃學是空想社會主義。雖然從表面看,北極是永恆的,非洲則未必。但是事實卻是反過來的。

曹學只是給了內卷者「去非洲」一個思路,並沒有保證它一定會成功;而勃學則承諾給信徒以完全的解脫。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只有「變」纔是永遠「不變」的,從這個角度來說,「非洲」是螺旋式上升的一個環節,是永恆的,而「北極」則是忽略了世界的本源是矛盾和運動,試圖用形而上學的方式找到「終極真理」,反而是荒謬的。

只把無產階級作為憐憫的對象,而不是破舊立新的力量,就是空想社會主義。


大佐的去非洲相當於墨家和儒家,講的是非攻(大家都不要內捲了,反對惡性競爭)和入世(大家都去新世界創造美好生活)。勃勃的去北極相當於佛家和道家,講的是頓悟(人生來失敗)和出世(去北極)。知乎兩大顯學要進入主流還缺少和中國傳統的血脈聯繫,不如再多寫兩本書。勃學就是《釋迦摩尼-婆羅門王子的失敗人生》、《佛教的北傳-古典時代印度僧人的北極之路》從歷史的層面講述中國人對失敗學說從抗拒到接受,再到融合的過程;曹學就是《從宋國的城牆到尚比亞的水壩-中國土木人的世界觀》,《孔子昭和考-從吉田松陰到曹縣豐澤》從和平和鬥爭兩方面深刻闡釋曹學思想。

————————————————————

(2018年9月14日想到的魯迅式小故事)

鐵皮屋子裡眾人都被叫醒。大家擠得前胸貼後背,大部分人連站立都困難。坐在凳子上的曹豐澤起身大喊,擠不擠?怎麼都不知道動換一下,擠傻了嗎?邊說邊在牆邊摸索,突然他把牆壁推出了一道縫隙,探身進去發現是空無一人的主臥,這牀頭的燈光成為了曹學的第一道曙光。曹豐澤扭頭往外一看,原來之前站的地方是個客廳。這時大家都看清了,一齊或低聲呢喃,或高聲喧嘩:「我們可以出去的,我們要出去!」後來,人羣中突然憑空多出來許多售賣鑰匙的人,向大家許諾能打開房間。坐在門口沙發上的三兩個人高叫道:「大家不要再上當了,這些騙子自己都擠得腳不沾地,要是有如此大能,自己為何不走?」惹得信眾們都驚惶起來,「我坐在這門口都看到了,出門去的人,鑰匙都是含在嘴裡的。你們摸摸自己舌底可有?」眾人摸了摸,漸漸沉默下來,為首的曾博說到,「我們還是睡去吧!何必受這屈辱。」眾人只覺得有理,但是醒來的人貪戀著自己的知覺,再沒有睡去的勇氣。「不願睡去就閉上眼吧,別看那賣鑰匙的人,鑰匙就在我們心中。」曾博接著說到。於是,雖然有人偷覷著臥室的燈光,有人小聲詢問鑰匙的價格,有的人閉眼癡笑自己走出來了,鐵皮屋子又一如往常的安靜了下來,彷彿什麼都沒發生。


非洲論:你們這個店人多又不講規矩,服務態度又差,東西還難喫,你們臭牛逼什麼?天底下那麼多家店,老子去別家店喫,不僅喫飽,還要喫好,兄弟們,幹tmd插隊幹tmd地溝油蛋炒飯幹tmd黑店,咱們一起去別家店喫藍龍蝦!

北極論:你們這個店人多又不講規矩,服務態度又差,東西還難喫,唉,其實所有店都是人開的,都是一樣的,人多了生意好了,服務就差了,東西就難喫了。咱們不想那麼多,用老老實實賺的錢喫飯,就算是青菜豆腐也是翡翠白玉湯,哦彌陀佛。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