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业升级速度慢,现行的技术与10年、20年前无明显区别。所以待遇、发展空间、工作环境也与之没有区别。
  2. 生化环材是国家发展的基本大业。然而学术圈却限于炮制论文而忙于炒菜,将基本大业置于何地?

所以当代青年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

1.生化环材业内人士,是否该思考如何推进产业升级。乘著信息技术革命的东风,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化为智力密集型产业。

2.学术圈圈内人士,是否考虑「放下身段」,「解决卡脖子的问题」(而不是卡脚脖子的问题!)?

注:感谢有些朋友在留言区的谩骂,在此做一些解释。

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因为有另一个问题「劝退生化环材是否是一种卑劣的行为?」,此问题与这个问题形成对应。

提问题的初衷是希望生化环材领域能够奋起,能够促进产业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希望回答者能够谈谈自己的看法。例如,回答中提到的疫苗领域的进展,就很不错,是个很好的回答。那个逗动物头发过多有腹肌的男生,也不错,健康向上,赞。

我当然希望生化环材能够高薪、高回报。可是现实与此有差距。

需要大家努力,无论是工业界的,还是学术界的。脚踏实地,知耻后勇。

看不懂此问初衷而谩骂者,已举报。

谢谢建言者。与君共勉!


「现行的技术与10年、20年前无明显区别。」

其他学科不了解我不乱说,对于生物而言,第一句话就错的离谱。

从事任何合法行业都不卑劣。发钓鱼引战问题才卑劣,建议直接举报(低质问题-引战)。

行为艺术?

我读研的时候每周烧150个反应釜,每周四测试的时候,都感觉像是抽奖,抽不到的话,下周就再加70个反应釜。因为没有具体理论去指导如何合成新材料。换了底物,比例,温度,时间。出来的物质都可能不一样。除了炒菜多重复,我还真想不到更高效的方法。

所以并不是教授们想炒菜,而是生化环材本身就是炒菜的学科,通过一次次的实验来找到最优解决方案。

1.信息技术是救不了生化环材的。因为物质合成中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信息技术不能指导合成。就算我们可以分析出所需要物质的排列分布,密度泛函可以计算构效关系。但怎么去合成出来仍然反复的实验,直到找到可行的合成方案。

2.也正因为如此,生化环材的技术并不是10年20年没有进步的。扩招了一大群人做了20年的实验,就算抽奖也能抽到几个啊。只要资金,人员,时间到位了,生化环材是肯定有技术进步的。题主如果真想为生化环材做贡献,大可不必盲信信息技术,通过优化资金配置,凝练科研团队,推动研发工作可持续发展说不定更有效呢?

推荐看下袁岚峰老师对发动机材料的看法,兴许会有更多启发。


跟一波 @虾说

「现行的技术与10年、20年前无明显区别。」

其他学科不了解我不乱说,对于电池材料而言,第一句话就错的离谱。

仅锂电池技术而言,过去10-20年,电池材料正极经历了从LFP/LCO到NCM/NCA的迭代,而目前正在实现从111到532, 811最终到全镍正极的迭代。负极上,最近十年,工业界和学术界正在努力实现从石墨到硅碳负极的迭代。电解液的迭代就更加了,不用说溶剂和添加剂这些小修小改,现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在努力实现从液态电解液到全固态电解液的迭代。

从事任何合法行业都不卑劣。发钓鱼引战问题才卑劣,建议直接举报。


虽然生物的世纪未必是生物人的世纪,但是最近20年可是基因测序技术进步最快的20年:不但测序成本以远高于晶元摩尔定律的速度下降,而且二代、三代测序是不需要建立细菌/酵母文库的,可以直接处理混合DNA样本,便利性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上。这意味著对于突发传染病事件,以前迅速搞出病原基因组在技术上就是很困难的事情,现在理论上可以缩短到x小时内。

而且Pacbio三代测序有超长读长,且不太受高gc影响,对于基因组重复、复杂区域拼接乃是神器。

还有一些分子方面的工具技术,比如绿色荧光蛋白、crispr系统,也是在这20年里发展出来的。

对于行业,长期以来的一个规律是真正能获得最多投资的,基本都是人类相关问题,比如癌症之类的疾病。


老子凭本事赚钱吃饭,咋就卑劣了,我承认自己水平不够,做不到改革创新,也无法读博为国家化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还想著转行,去蹭蹭别的行业的东风,但是这不是现实所迫啊。

凭什么要求我们这些每个月几千块钱工资的低收入人群一边搬砖,一边又要为国家生计未来考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