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上勵精圖治、發展生產,輕徭薄賦、恢復生產,提倡節儉,黃初末年魏國國庫充盈。

軍事上,向東平定青州、徐州的割據勢力,向西大破羌胡聯軍,收復西域,向北多次擊敗鮮卑

文化上,第一個寫七言詩,典論·論文也被後世推崇「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上面是複製粘貼

初文帝與陳思王爭為太子,既而文帝得立,抱毗頸而喜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憲英,憲英嘆曰:『太子代君主宗廟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國不可以不懼,宜戚而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

一開始覺得辛憲英的預言很扯,後來想想,這說明曹丕是性情中人,在大臣面前城府威儀不夠,沒有形成足夠距離感。種種跡象看來,曹丕是高敏感人格,具備帝王之才,卻缺乏帝王心性。


一個很可愛的人,外帶有點小心眼。

有很多朋友死於曹操之手,不知道他心裡怎麼看待他爹的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是說曹操這個當爹的,是如何當的。

曹操一直不喜歡曹丕,總是冷落他,曹操寵溺小兒子曹沖的聰明,誇讚曹植的詩作,卻一直對曹丕各種無視和打壓。曹丕一直感受不到父愛,一直想讓父親多讚揚他,所以曹丕早上三更就起來看書,讀書和處理政務都很辛苦。後來主動找司馬做他的老師,開始費盡心思保住自己的東宮之位。到曹操死的時候,終於心滿意足的覺得曹丕已經被磨鍊成了一個君王該有的樣子。

所以曹丕,其實是很厲害的,在三國的二代里,他無疑已經是最優秀的一個了。也許很多人對他評價不高,但是真的在那個位置上,我想沒有人能比他做得更好了吧。


這是個蠻難回答的問題。

曹丕的九品中正制,本質意圖跟網文yy地向世家賣屁股沒啥關係

反倒是把地方豪族的查舉權給收了,一定程度倒是打破了豪族的壟斷。直到司馬懿一陣亂搞。。。從地方壟斷變成中央壟斷,反正得背點鍋也是應該的。

說他搞經濟吧,搞得的確不錯,累積巨萬,可惜把貨幣給廢了

說他外戰挺強的吧,的確挺強,繼承父志還把西域打通了,可惜把鮮卑養成一個控弦十幾萬的族落(檀石槐也只號控弦十萬)

說他軍事眼光吧,也不是不行,隔著千里外就看出劉備必敗,可惜沒插手,沒插手倒也不是真黑點,畢竟國內還不穩定。

說他軍事才能吧。。。沒啥好說的。

總體來說,要說他配哪個頂級謚號「文」,也不算曹魏真的不要臉,中等偏上這個評價蠻貼切了。

世說新語把曹家當董卓來寫那肯定過了,但曹丕吧,說他心胸肯定不算寬廣,但對於朋友來說卻是個妙人。

文學呢,也不差,無論是文采還是對文學的貢獻。


曹丕在歷朝歷代的二世祖(曹操才是事實上的曹魏開國者)是屬於中上水準的。

他黑點多,比如在兄弟關係的處理上太爛,比如心機太重無容人之量,比如武功雖然及格但是跟他爹比斷崖式下跌等等。

但是他之所以能當好一個二世祖,有如下過人之處。一是大戰略上不糊塗,把控朝局的能力強。二是自己本事不大,但是用人眼光不錯。三是有跟士族玩的開的文化素養。


曹操都覺得,曹丕可以當個合格的繼承人。我不覺得我比曹操看他親兒子看得更准。


是一個單位,君才十倍於曹丕


曹操的用人一直以來都為人所稱讚,因此對孩子的認識也不會差到哪兒去。

和曹丕競爭上崗的曹植、曹彰都有很明顯的短板,根據木桶效應,是很容易拉低他們的總分的。那是不是曹丕像水桶一樣比較勻稱,因此僥倖成功呢?當然不是。

曹丕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文有《典論》,不多說了;曹丕是個打獵狂人,平常也是用劍高手,這個也去百度;政治上面把曹魏1.0時代成功過渡到曹魏2.0時代,並且識時務的與士族合作,這都是政治智慧的體現。

其實我想講的是下面這個觀點:看一個人行不行,就看和他同場競技的人的水平。他打敗的可是才高八斗和黃須兒啊!

至於曹沖嘛,確實是個天才,但古代的醫療條件太差,人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也是可以理解的,就像周瑜大概率死於破傷風,放在現代打一針完事兒的在那個時代就是要命。所以曹沖的死和曹丕沒有半毛錢關係,曹丕本身的水平不會比曹沖差。

真是感嘆,曹操培養孩子的能力真的強,難道是因為基因好?


曹操合格的繼承人

他若是不早夭

三國歸魏

司馬家沒有機會


合格的帝王吧


我世祖文皇帝,上馬橫槊,下馬談論。


個性很鮮明,也很真實的一個人。文治武功不好評說,上頭有他爹曹老闆,反而更難做評價。算是合格吧~


曹丕如果活到曹操那個年紀,就沒司馬家什麼事了!


十足的垃圾,曹操最大的敗筆。司馬家上位的罪魁禍首。

軍事上,巧妙地避開一切正確建議,讓自己的軍隊永遠按照最差的方向發展。


曹丕是一個純粹的政客,這種人有一定能力,但能力都用在了對付同事和巴結上司層面上,陞官是一把好手,作為曹丕的妻妾兒女是幸運的,這卻是國家的災難。

首先對內:1.嚴重打壓曹氏宗族,在已經榮登帝位的情況下,逼死曹彰,打壓曹植,導致後期宗室勢力衰弱,無力對抗後期司馬懿。2.沒怎麼挖掘像樣的人才,一大批才幹大部分是曹操留下的,而且選人忠心程度不足,司馬懿叛亂的時候,大部分高層連屁都不敢放,最蠢的是還提拔了野心勃勃的司馬懿。

其次對外:1.劉備打夷陵之戰時,本是曹丕一個統一天下的契機,無論是聯蜀攻吳或是聯吳攻蜀都對統一大業極為有利,偏偏選了最蠢的按兵不動。2.趁蜀國夷陵大敗,劉備又魂歸西天之際,曹丕突發伐蜀,結果被打的灰頭土臉,軍事能力實在菜的不行


荀彧粉來答一波子桓吧。多年前給令君寫歌詞玩時,記得這個典故,裴注引子桓《典論》里的,不過我也沒有去查《典論》里的原文:

後軍南征次曲蠡,尚書令荀彧奉使犒軍,見余談論之末,彧言:「聞君善左右射,此實難能。」余言:「執事未睹夫項發口縱,俯馬蹄而仰月支也。」彧喜笑曰:「乃爾!」余曰:「埒有常徑,的有常所,雖每發輒中,非至妙也。若馳平原,赴豐草,要狡獸,截輕禽,使弓不虛彎,所中必洞,斯則妙矣。」時軍祭酒張京在坐,顧彧拊手曰「善」。

多麼有畫面感,有人情味的一段描寫啊!意氣風發而又有點憨的子桓,和藹可親而又有點八卦的令君。這樣的日常是多麼的美好,就彷彿央視《三國演義》裡面劉備平定荊南四郡時,張飛和趙雲抓鬮被諸葛亮逗著玩的場景。

可惜,世上的美好往往是短暫的。沒過多久,荀彧就為了魏公一事含恨而終,而子桓也從此走上了那條充滿荊棘的奪嫡之路。

我一直在想,荀彧看到這個意氣風發的青年子桓時,是不是回想起了鄄城裡的那個孟德。多年後的子桓,在《典論》里回憶這些往事時,又是否懷念了從前。

人生若只如初見。


微風遠韻,映帶人心於哀樂。是個纖婉可愛的人。


一個較曹植更黯人心,更懂權謀的政治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