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會看到一家人出來玩,父母長輩都在用方言聊天,但小孩只會講普通話的情況。包括但不限於四川話、潮汕話、廣州話等。


很多人意識不到,方言是一種口語,有時可算是另一種語言,能熟練使用方言,就多學會一種口語(或語言),對個人非常有益。

小孩不會講方言,非常可惜,他們不是沒有條件做到,而是大人沒有提供環境。有些大人情願用蹩腳普通話和小孩交流,也不願小孩用方言。

以下講我自己的故事。

我的小孩在學校使用普通話,回家使用方言,都很自如。我在輔導他語文作業時,會引導他去發現兩種口語的發音對應關係,比如音調的轉化,聲韻母的對應,一些方言中獨有聲韻母,方言或普通話特有辭彙等。經過我的輔導,我敢說我的小孩對普通話的理解,肯定超過班上那些只講普通話的孩子,同樣,他對方言的理解也一樣的。

我用對待一門新語言的態度對待方言或普通話,一直認為多語更能開發人的智力和潛力。

說個趣事,有次小孩問我為啥他要同時學普通話和方言,我告訴他,普通話四個調,我們的方言也是四個調,它們之間有對應關係,但並不一樣,那些只學普通話的,只會四個調,而你會八個調,多牛逼,他聽了很開心。

另外,多語者對語音比單語者敏感,對學外語也很有幫助。


12年上大學寒暑假回家發現方言水平下降很多,部分辭彙和發音都普化,很多童年經歷的事物的方言叫法完全不記得了,發誓一定要多說方言,絕對不能讓方言在我手上斷絕。

後面發現姐姐沒嫁幾年說話開始偏市區口音了,心裡覺得怪怪的,好端端的幹嘛學市區人說話。(現在,我求下市區的各位陌生人,回我市區普化口音也行啊,不回普通話好不好)

娘家同縣南部,但方言能完全互通的嫂子(去過她家聽她父母說過話),在家裡和大家完全說普通話,和她娘家人打電話卻說方言,讓我內心覺得有點不舒服,覺得她有點端著。

親戚同輩後輩里,從小在城市裡長大00後的大概沒有會講方言的了,10後哪怕是在村里長大的,也是要說一大半的普通話。有個隔壁縣96的表妹從小和我就說普通話,但他弟弟都是和我說方言。我們兩個還有本縣另一個鎮的一個表弟,雖然我從小到大去聽兩個姑父說方言是有一定困難的,但我們三從小都用方言無障礙交流,我感覺我們的方言已經趨同了,但現在說著說著偶爾也要說兩句普通話梗了。

現在呢,在外省上班,找了個老家距離更近的,兩個人暫時卻還沒說過方言;在廣州碰上個初中同學,言談間也要摻普通話。

再立個旗子,以後結婚了,有小孩了,一定要教他方言(一個人在家打這句話的時候,嘴裡突然就用普通話說出來了,感覺無能為力了,接著用用廣東話罵了自己一句)。

這扯蛋的時代,diu!


不會講方言也分真不會還是假不會,有些小孩在外邊和別的小孩玩說普通話,小孩之間也說普通話,但實際上會說方言,只不過是老師、學校必須要求說所以除了和直系長輩交流外都是說普通話。我小時候屬於這種,現在我們這這種孩子也挺多的,小區玩的那幾個都是,不過有的家長也刻意和小孩說普通話。這種隨著年紀越大,發現越說方言越好認老鄉,越親切會改回來。

另一種不會說方言的,大部分父母是來自於兩個相差較遠地區的人,不限於外省、外市,有的地方一個縣的方言也有差別只能有普通話說,所以這種可能不會說方言。但也有例外,我認識個人就是她會說父母兩方的方言,這可能和一方來到另一方有這個語言環境有關,如果兩個父母來自不同地區,又去了不屬於兩者家鄉的第三方地區,那麼這個孩子大概率什麼方言也不會說。

說方言還是不錯的,每次遇到新同學或新朋友都會讓他說兩句方言,如果不會說的話,我感覺這個人並不屬於這個地區。


如果家裡有條件,叫帶孩子老人不要說普通話,就說方言。有環境自然就浸出來了。

如果幼兒園或者小學老師抗議,就由得她抗議,沒啥的,小孩學語言很快的。

什麼叫沒條件呢,夫妻倆方言片區不一樣,現居住地址方言又不一樣,舉例子湖南人和福建人通婚了,然後在廣州工作居住,你讓孩子學閩南話廣州話還是湖南話呢?我看就說普通話好了,把自己日子過好,把方言傳承的責任交給別人吧!


只能說「無可奈何花落去」,期待能「似曾相識燕歸來」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