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經濟研究結果表明,聲稱「經濟增長主要來源於全要素生產率」的說法,是犯了沒有包括中間產品(勞動分工)以及計算時未將投資和勞動投入質量變化效果考慮在內的錯誤。一旦這些錯誤被糾正,就會得出明顯的結論: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相對較小,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這解釋了中國和其他具有活力的亞洲經濟體經濟快速增長的原因。


我猜這個意思大致是說:省下部分消費,用來投資修路,路通後消費比以前多。投資回本後的額外消費就是增長了的經濟。而用省下的那部分消費來投資改進管理,是不會造成那麼多的經濟增長的。

這裡說的投資不是廣義的。

坦白說,我覺得那句全要素生產率是經濟增長主因的結論前面應當有一個前提,限定了該結論的適用範圍。這個邊界缺失,就沒有方法判斷結論對不對。
投資 能令供應曲線右移。詳細薩繆爾森《經濟學》


仔細看了下,這個問題貌似是「節約悖論」的問題,因為投資增加,儲蓄就要增加,從而消費會下降,影響總需求,收入下降,這不是與消費拉動相悖。。。應該是這個問題!

原因的話凱恩斯理論有條件,他是假設經濟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從而限制國民收入增加的就不是總供給,而是總需求。。。

這個假設,他是在【不考慮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技術進步等變化的一個 短期分析】

不能把這種短期理論普遍化。

在長期中,經濟發展,國民收入的增長仍然要依靠生產能力的提高、資本的增加、技術的進步。所以長期中經濟增長就取決於儲蓄率的提高,而不是消費的增加。
我來放幾句空話。————————首先,打個比方,我是一個剛剛繼承了爵位的十九世紀英倫爵士,在我的名下有一座莊園與一個城鎮,莊園與城鎮都遠離鬧市的喧囂,在偏遠的地方自給自足。現在開始基礎分配。我有10億英鎊積蓄(包括存款現金、資源儲備與金屬貨幣等),一直不曾動用。

莊園附屬一個農莊,每個季度固定上交一定量的農產品與牲畜。

城鎮里沒有像樣的工廠,只有一些自給自足的工匠。郊外有一些小型礦場,正好供給城裡工匠所需。以上所有財產均歸屬本爵士名下。好的,現在開始投資計劃。由於是粗略的代入,很多基礎建設等細節我不會一一提出。———————————————我首先將自己的財物清點一番,並將多半換為實實在在的貨幣,耗掉一些零頭。第一波投資。①投資礦場,礦產效率快速提高。

②投資建設工廠,使匠人具有系統化的穩定收入。

③投資基礎交通建設。———————————第二波投資。①繼續投資礦場,以維持工廠的需求。②工廠崗位逐漸飽和,將資金投資在開發產品上。③投資中等交通建設,利用基礎交通與資金吸引來大量工人。——————————————第三波投資。①開始通過鐵路進行對外貿易,投資開設貿易公司。

②逐漸繁榮的城鎮需要農業支撐,開始投資農莊(在第二波開始也可以)。

第一波收回。①礦產利益在有中等交通後逐漸體現出來。②工廠收益在崗位逐漸飽和後也開始進入穩定模式。——————————————————第四波投資。①哪缺投哪,啥賺投啥。第二波收益。①以貿易為主體的多方面受益。②開始正式研究與考慮各種稅額的合理程度。

————————————————————

第三波收益。第四波收益。第五波收益。第六波收益……………………。————————————————————————————————————————————————————與我們相鄰,幾百公里外還有一個爵士,他決定每天就看看自己堆起來的金山,使用「保守經營模式」。於是他們的農莊依然又小又破。城鎮居民依舊極其土鱉。

莊園也沒添什麼新物件。

寫信請別人來打獵都沒人來。——————————————————————之所以說「投資帶動經濟」其實並不很準確。其實我覺得,投資帶動的是泡沫。一百萬的錢,如果投資給另一個人,那「就忽然有了兩個人擁有一百萬」。只不過投資者擁有的是股權或債權,另一個人有現金,有現金的還能再投出去。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只要環數夠多,儘管總的錢數沒那麼多,還是造成了一派經濟繁榮的景象,單單一百萬能造出來幾千萬的能量。而資金風險,也隨著環數的增加不斷飆升。所以,大家說投資需謹慎。

——————————————

憋噴我,我只是個放暑假閑著的學生。

投資可以算GDP的一部分 (國內生產總值=總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出口-進口)同時投資,尤其是基礎設施上的建設可以使總供給曲線向右移。從長期上來講,這種經濟增長是比較划算的。如果只增加內需,及單純使總需曲線向右移,經濟增長的同時會帶來通貨膨脹。而總需求曲線的右移不會。這種投資還可以有效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即節約運輸(協同合作)的成本。這意味著企業的競爭力也會有所提升。

投資不僅限於基建方面。人力資源方面的投資能夠增加勞動力的效率(也可以理解為軟實力)。但是投資不是所有經濟問題的良方。在採取這種措施之前要考慮政府的支出情況。比如英國政府就不能大規模的投資企業,因為支出實在的不平衡,政府欠錢有點多。


我這樣理解。。政府每年審批數以千億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既帶動了相關的生產企業,如鋼鐵等有色金屬、水泥、玻璃、電力、機械生產企業等的發展,還解決了大批的就業問題。然而交通設施、通信網路的完善有加快了生產要素的重分配。進一步刺激經濟。但是隨著近年來基礎設施建設逐漸飽和,眾多大型央企業務飽和、發生結構性改革,並且借一帶一路重新發力。就是所謂的供給側改革,另外導致一些企業的資金槓桿率過高(如中鐵建的巨額資產負債),從原理角度來說,投資,消費和出口是經濟增長三動力。隨著投資的逐漸減弱,政府隨之在改善民生上下大力氣,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一方面在於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將動力重心由政府主導的投資向著人民消費偏移。


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是過去的資本存量,投資就是通過放棄現代的消費來獲得未來的經濟增長,當然這個理論範疇是屬於新古典經濟學的。後來的凱恩斯主義又認為,你如果不把肚子填飽就去搞投資,就會造成總需求不足,而經濟危機的根源就是總需求不足

需要區分:政府投資與民間投資對經濟的拉動力是不同的。如東北,政府投資不算少,但還是拉不動。因為民間投資跟不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