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僧團會有這些形式內容的嗎?

佛法甚深難懂,很多經文翻譯過來都有在講故事,通過對話來表達意思,就像是在上課嘛,感覺原始和現在的僧團活動差別很大呀?


雖說百伽陀 句義不周正

不如解一句 聞乃得解脫

雖說百伽陀 不明有何益

不如解一義 聞乃得止息

雖解多伽陀 不行無所益

不如行一句 習行可得道


云何菩薩思惟因緣而得近於大般涅槃。

因是思惟心得解脫。

何以故。一切眾生常為 五欲 之所繫縛。以思惟故悉得解脫

以是義故。思惟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

複次善男子。一切眾生常為 常 樂 我 凈 四法之所顛倒以思惟故得見諸法 無常 無樂 無我 無凈。如是見已四倒即斷

以是義故。思惟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

複次善男子。一切諸法有四種相。何等為四。一者 生相。二者 老相。三者 病相。四者 滅相。

以是四相能令一切凡夫眾生至須陀洹 生大苦惱若能繫念善思惟者。雖遇此四 不生眾苦

以是義故。思惟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

複次善男子。一切善法 無不因是思惟而得

何以故。有人雖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專心聽法。若不思惟 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是義故。思惟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

複次善男子。若有眾生。信佛法僧無有變易而生恭敬當知皆是繫念思惟因緣力故。因得斷除一切煩惱

以是義故。思惟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


爾時諸法師。讀誦經時。猶如俗歌 而說其法。

是故為人 毀呰譏論。如是說法。似我俗人 歌詠無異。剃頭沙門。豈如歌詠 而說法也。

時諸比丘。聞是事已。具將白佛。

佛告諸比丘。

若有比丘。依世歌詠 而說法者。而有五失。何等為五。

一者 自染歌聲

二者 他聞生染 而不受義

三者 以聲出沒 便失文句

四者 俗人聞時 毀呰譏論

五者 將來世人 聞此事已。即依俗行 以為恆式

若有比丘。依附俗歌。而說法者。有此五失。是故 不得依俗歌詠而說法也


舍利弗。云何名為唸佛。

見無所有名為唸佛

舍利弗。諸佛無量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以是義故。見無所有名為唸佛。

實名無分別。諸佛無分別。以是故言。念無分別即是念佛

複次見諸法實相名為見佛

何等名為諸法實相。所謂 諸法畢竟空無所有以是畢竟空無所有法念佛

複次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唸佛

舍利弗。是念佛法斷語言道 過出諸念。不可得念 是名唸佛

舍利弗。一切諸念皆寂滅相。隨順是法。此則名為修習唸佛

不可以色唸佛。何以故。念色取相貪味為識。

無形無色 無緣無性。是名唸佛

是故當知。無有分別無取無舍。是真唸佛


謝邀。希望以下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

讀經與誦經有什麼不同?讀誦佛經正確的目的是什麼?

  很多人都知道有讀誦這個詞,讀與誦有什麼不同呢?看著經本叫讀,經文記牢了,不用看經本,會背誦了,簡稱叫誦。多讀誦佛經的目的是為了記牢佛在經中的教戒,記牢自己學佛修行的理論依據與事實依據。有些同修參加講經法會,聆聽佛經的講解,可是當時聽懂了,過後很快又忘記了,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這是因為佛經讀得較少,經文不熟悉,沒有記牢造成的。所以信佛學佛的人,應當要讀熟記牢自己唸佛修行所依據的經典,經文記牢了,再在聽經明理上多下功夫,就能幫助自己更好地學習佛經,開啟與自性相應的真實智慧,佛經聽懂學明白了,就不容易忘記,能使自己的心行,自然而然地與純凈純善的自性相應,起到殊勝妙好的作用,修到真實功德。每當讀誦佛經時,或者聽到別人讀誦佛經時,就會自覺地提醒自己發菩提心,按照佛在經中的教導真修真幹,大做佛事,用佛在經中的慈悲教戒,對照自己的缺點,錯誤,煩惱習氣,立即改正。這就是心內求法,會用,會修行,會借假修真,能修到真實功德,化解一切災難,消除種種業障,走上成佛的菩提正道,這纔是真正聽懂學懂了佛經。

  所以我們唸佛人佛弟子一定要知道,現在是末法時期,像祖師大德那樣上等根基的人寥寥無幾,太少太少了,幾乎沒有。而有分別執著、業障習氣太重、善根淺薄,下等根基的眾生太多太多了。只依仗自力讀誦佛經去求得通達佛經裡面的中心殊勝義理,的確是很難很難的,因為我們迷失自性太久太久了,這就是為何那麼多人讀誦佛經千遍、萬遍,卻沒有懂得明白佛在經中講的真實義理,沒有開啟真實智慧的根本原因。明白了讀誦佛經的真正目的,就知道了只依靠讀經誦經,但是又不肯在聽經明理上多下功夫快速進入解門,沒有破迷開悟,是得不到無相智慧,做不到無住生心的。如果佛經沒有聽懂學明白,就不會依據佛經去修行,就很容易心外求法,盲修瞎練,成為外道,搞迷信,心就不能與自性相應,得不到清凈心,依舊是煩惱諸多,脫離不了困苦不堪的六道輪迴。不受持《無量壽經》,沒有用上阿彌陀佛的果德威神之力,沒有做到解行並用,唸佛功夫就不會得力,就修不到真實圓滿功德,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往生極樂,證果成佛,遙遙無期。所以學佛唸佛的同修一定要清楚明白,多讀誦佛經是為了記牢佛在經中的教導,幫助我們聽經明理後不會忘記,使自己能夠真正如理如法,更好地做到一門深入,專精修學,受持佛經,回歸自性,修到真實功德,得到真實利益,永脫輪迴,快樂無極。

念經的含義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現在很多人把念經與讀經誦經混為一談,當成是一回事,認為讀經誦經就是在唸經。其實讀誦佛經和念經是有很大區別的,其中的關鍵就是這個念字。念用兩個字解釋就是受持,受是接受,持是持有,持有就是用上。自己受持的是什麼,就是在唸什麼,念什麼就種什麼因,因果不空!決定就會得到絲毫不差一樣相同的果報!佛在經中講得清楚明白,能受持、能唸的那個就叫做心,心和誰一樣相同就是在唸誰,佛門之中所說的心,就是意所想的,口所說的,身所做的,也就是身口意的一切行為,這就是心所在之處。心能起作用,起現行,能種種子(因),因果不空,有因必定就有果報,得到什麼樣的果報,關鍵就看心與十法界哪個方面相應了,經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受持大乘佛經,護持弘揚大乘佛法,用大乘佛經利益廣大眾生,把自己的心轉成和佛菩薩一樣相同,回歸自性,就是真念經!受持哪部佛經,就是真正在唸哪部佛經,前因後果,功不唐捐,一定能得到這部佛經之中的真實功德利益,這是永恆不變的定律與真理,誰也無法改變。


早晚課,唸佛都是為了防止懈怠,促進大家燻習正法,早晚課上好了也是一場修行,若無早晚課,自覺修行的人會少很多。

帶動大家唸佛,或者法會都可以和眾生結緣的。

當經咒很熟練的時候,會唸的比較快,剛剛學的人就會認為太快了。

佛經有深奧的,也有簡單的,如來對不同根器的人宣說了不同的法。

佛陀時代的修行人,他們都很關注的修行,每天都關注於修行,所以成就的快。現在的人,雜務太多了,攀緣的太多了,所以成就的少。


很有必要呀。學校早讀是形式嗎?私塾裏孩子搖頭晃腦的讀書和現在的早讀形式有區別嗎?有呀。不是形式,不是讀多了,是讀少了。有必要嗎?非常有必要的。


佛經重在理解經文句意,但是念經也是可以的,可以令人專註,同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應邀

佛法的修行,主要是實修戒、定、慧!

又有共修與自修的差別。

寺院的早晚課,就屬於共修。在唸誦期間,不起惡念,是守戒;不起其他妄念,是修定;正念如如(包括消除業障等等),是增上出世間智慧。


初中高中的時候每天都有早自習,規定半個小時+提前半個小時左右,共一個小時。

7門課程需要背誦的知識點,都在這段時間內背誦完成。早讀過後其他時間只剩下上課完成習題了。

早讀真的太牛了。

我不贊成你說的這種集體形式,因為我討厭不必要的集體行為。但是我絕對贊同早讀。


其實即使你念的時候,心裡沒理解經文的意思,本身經文裡面的力量就在加持你了。所以做功課的時候就是與本體如來藏感應道交的時候。至於經文裡面的意義,可以平時慢慢參悟消化。

經文裡面講故事的都是佛和大菩薩,你看他們的講話就是在和他們感應他們的境界。所以佛講經的時候常常講,我講的這部經,這部佛經放在哪裡,哪裡就象有了一座塔廟寺廟一樣的。一部佛經其實就是橫貫十方三世的一個道場。

阿彌陀佛,合十。


佛教的教是教育的教,就是佛陀的教育。釋迦摩尼佛被稱作本師釋迦摩尼佛,就是我的班主任老師釋迦摩尼佛的意思。

所以如果不是在上課,那是幹什麼呢?早課晚課,大家上學都有過吧。佛教也是這樣。但有人會說上學形式感太強,念課文很快,能消化課文嗎?

不過你還是很有善根的,能去寺廟看做晚課,有機會參加一下,體驗體驗。


我個人也不喜歡形式主義,一點沒有也不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