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的價值或許可以認為分為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兩種,藝術價值也許是由專家、藝術家們來評判決定的,但是首先這些專家、藝術家們的評判標準是統一的嗎?不同時期對同一件藝術品的價值評判是統一的嗎?比如曾梵志的《面具系列》,十年前拍賣和十年後拍賣,一個流拍一個拍出了天價。

其次,按照理想的邏輯,應當是藝術價值越高的藝術品商業價值才越高,但越來越多的事件證明這個邏輯不一定正確,比如馬雲拍賣出來的天價油畫,目前卻被藝術界評價很低,再比如已故美國抽象藝術大師湯伯利的作品《黑板》創下7053萬美元之高價,而這件作品是在黑板上6行的連續圈圈,就像小朋友的塗鴉一樣,但是明顯地如果就是小朋友這樣塗鴉一黑板的圓圈肯定分文不值,可見市場對藝術品評價的影響之大。

最後,赫斯特的《生者對死者無動於衷》拍出了1200萬美金的天價,之後有人也做了類似的鯊魚標本藝術品,但是儘管開價很低卻無人問津,誠然可以說藝術價值一部分來源於它的稀有屬性,藝術品本應獨一無二的。但是赫斯特在2006年出乎意料地另做了一隻類似的鯊魚標本——《上帝之死》,也以400萬美元的價格拍賣出去,且之後一些諸如「斯大林的紅鼻頭畫像」也因為打上了赫斯特的印記變得價值不菲。那麼藝術品的價值是否也會因為

「品牌效應」而改變?

綜上,似乎時間、市場、品牌等因素都決定了藝術品的價值,這樣就引起了很多藝術家的矛盾,他們在創作過程中不知道是要受這些因素影響,迫於生活或其他壓力而做出商業價值高但是藝術價值卻不怎麼高的藝術品。但是這些因素真的應該影響藝術品的價值嗎?真正的價值評價到底應該由什麼來決定?存不存在可能統一評判標準來規範整個藝術屆的價值評價?如果可能的話,那麼也許藝術品的好壞,藝術家的優劣也能分得很清楚了吧。


比如作品的尺寸,使用的技法,作品作者曾以什麼價格向哪些博物館出售過作品,藝術家的年齡和居住地等……

這幾個是目前公認的影響藝術品定價的定量因素。藝術品特徵:指材質、尺寸

首先作品材質,尺寸對價格的影響:油畫相較於其他材質比如水彩畫、素描、版畫等能賣出更高的價格,因此主流的藝術品類依然是油畫

在沒超過一個臨界值的範圍內,畫作尺寸越大,賣價越高。因為消費者更傾向於購買大尺寸的油畫。

另外,身價越高的藝術家,作品銷量反而越大。高價藝術品並不會嚇退藏家,反而可能刺激他們進一步購買。

已經有研究認為藝術家在藝術市場成功的標誌就是他的作品的銷量與價格同時增加。

根據凡勃侖效應指出,消費者對一種商品需求的程度會因標價較高而增加。這代表了人們進行揮霍性消費的心理願望。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這種消費,在意的是傳遞消費者的社會地位。正所謂,只買貴的,好不好無所謂

藝術家特徵:與價格的關係最大,包含年齡、性別、作品銷售

居住在國外的藝術家價格通常更高。很簡單,供給與需求的原因,

畫廊如果展出國外藝術家的作品,需要花費更多的錢在運輸、保險費上。

對藝術家來說,如果他/她生活在海外(比如巴黎、紐約),那麼生活工作成本比國內更高。這也導致藝術家為自己的作品定下更高的價格。

資深藝術家的作品比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價格更高。有人做過統計,平均每增加一歲,價格就增加12歐。


評論裏寫這麼多為什麼不作為個回答?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按評論裏來講的某些流派不以時間長短來評判價值,藝術品確實與概念不完全吻合,社會平均強調一個可重複性,但是很多藝術品的價值是體現在它的不可重複性上,比如已故名人的畫作,完全用現代工藝當然可以仿造出一個一模一樣的,但是價格絕對不同,價值也不同,仿製品與真品在物質上絕對相同,但是價值不同,說明價值並不在藝術品本身,而是與之相關的非物質,非物質不是商品,自然不可以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但是這個非物質價值是彈性的,和環境有非常大的關係,比如同一件藝術品在相同區域,食物十分匱乏以至於生存為第一要義時,這個彈性價值對你而言不如一塊麵包,但是物質極大豐富,人們追求上升到文化階層,價值自然不同,這也是我為什麼堅持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依然是決定藝術品價值的主要因素,因為這個彈性價值無法定量衡量,彈性的東西在個例上再大也不能稱為普適規律,這也是我認為藝術品價值無法脫離環境的原因。至於市場經濟這套理論是否適用,那我不知道,我個人這麼理解而已。藝術品本身就該由環境決定?我前面有一句,價格的話,我指的是價格本身就該由環境決定,而且環境是部分彈性價值的決定因素,但是是價格的主導因素。品牌效應品牌效應不影響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比如阿迪達斯揹包,如果能在物質上作出與阿迪達斯揹包組織外觀上完全相同的揹包,那他們自身價值是一致的,就像同樣是一瓶飲料,在小喫攤和大飯店價格相差甚大,你能說價值有很大差別嗎?至於人們追求的名牌效應?名牌意味著藝術品具有的某些更為有價值的可能,但是,名牌效應不決定價值,名牌畫的不一定全是好的,這不是一個因果關係,只是一個潮流而已,名牌效應影響的是價格,不是價值。

環境

環境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我認為的非物質本身的都是環境,面向對象,時代追求,社會潮流甚至政治,都可以算環境。

#############分割線#############

但是首先這些專家、藝術家們的評判標準是統一的嗎?不同時期對同一件藝術品的價值評判是統一的嗎?

必然不是,如果要是都一樣,如今全球早都成為一個國家了,對藝術標準一致說明價值取向一致,則文化一致,則政治一致,文化本身就是大政治。價值嚴格而言無非取決於生產商品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長,一般而言價值越高,但價格不一樣,我覺得題主舉得例子大多隻是價格而非價值,價格越高並非意味著價值越高,比如目前的房地產。藝術品的價值我覺得有內因和外因綜合決定,價值我覺得還是內因決定因素,價格多取決於外因,我覺得這是引發這種矛盾的關鍵因素,價值對藝術品價格的決定程度並沒有別的產品那麼深。內因很容易理解,與環境無關,簡單而言就是藝術品所內涵的狹義藝術特點,我理解起來就是藝術品工藝高低(比如寫生更傳神相較不傳神),藝術品成本高低(比如相同繪畫在不同基底上),藝術品內涵品味高低等等,這決定了藝術品的價值。外因比如之前提到的時間市場品牌,總的說就是環境,極大程度影響了藝術品的價格。藝術品的面向對象並不是個人,而是環境,而且滿足的是和人的文化追求,這也是我理解的為什麼環境極大影響價格而不是價值極大影響價格。藝術品這個凌駕於生活必需品之上的非必需品,是滿足人的文化追求並不是生存追求,文化追求與環境有關,不同社會環境下人們的思維和追求不同,因此價格波動很大,比如人們追求名人效應而並不是追求藝術品本身,天價油畫和《黑板》自然可以理解。藝術品的價值是否也會因為「品牌效應」而改變?不會,品牌效應不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應該影響價值,但會影響價格。這些因素真的應該影響藝術品的價值嗎?

應該,我個人理解如果你創作藝術品的目的只是為了自己看,實現自我心理滿足,那環境確實不應該影響,比如別人對你的作品評頭品足。但一般而言藝術品的面向對象並不是個人,藝術品創作不應該脫離社會環境,環境因素影響時代需要(我想不到什麼更合適的詞),符合時代需要的纔是價值高的,但我覺得這種影響必然是有限的,我覺得核心還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但是這些因素真的應該影響藝術品的價格,理由同上。

真正的價值評價到底應該由什麼來決定?決定因素我覺得還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但不應該全是,價格的話,我覺得藝術品本身就該由環境決定。存不存在可能統一評判標準來規範整個藝術屆的價值評價?我感覺不存在,因為受環境影響,如果能一致,這就又回到了文化就是大政治。價格更不可能。PS:個人觀點

可以參考我這個回答藝術品的價值取決於哪些因素?


由存世量,藝術性的價值,文化屬性,是否歷史名人用過,有無故事,是否適合拍賣行炒作等等,比較複雜。可以多買幾本藝術性專業書沖電,學習。


一切人格都要藝術化;藝術決定價值。當今社會,隨著物質生活的富足。人們的主要的需求從物質需求,上升為精神需求。產品的藝術化能滿足和陶冶客戶的精神需求。不能滿足客戶需求的,都是沒有價值的。


一切人格都要藝術化;藝術決定價值。當今社會,隨著物質生活的富足。人們的主要的需求從物質需求,上升為精神需求。產品的藝術化能滿足和陶冶客戶的精神需求。不能滿足客戶需求的,都是沒有價值的。


創造藝術的人和購買藝術的人,哪個更具藝術性呢?創造藝術的人專業是藝術,購買藝術的人專業是掙錢;創造藝術的人可能有點書生氣息,偏好「書香」,厭惡「銅臭」;價值恰好是錢,決定藝術價值的,恰好是那些人願意花多少錢,去購買這件商品;當然,我並不清楚購買藝術的人和創造藝術的人在藝術性上的差距。我想掙錢應當也是一門藝術,而不是那麼「枯燥」的鑽在銅臭裏。另外就是評價藝術的人,任何人都可以是評價藝術的人;不過人按其掌控錢財的多少劃分為不同檔次的,人與人之間是不平等的。為錢服務的叫專家,我當然是普通人,我並不清楚我與專家之間藝術性的差距有多大,所以我只能以我平凡的眼光去觀察這個世界:我發現好喫的菜總是被那桌人先喫完,好看的風景人們都願意去遊玩,比如張家界;好聽的音樂,我會反覆多聽幾遍,……但是某些天價的作品嘛,我還真看不出來有多好。我的結論是:價值決定藝術,那些購買藝術的人才是決定價值的人,恰好決策這個世界的是錢和權。而不是藝術眼中的「銅臭」,錢不是用來貶低的而應當是受到尊重的,錢由政府專門機構發行,是權力的象徵。而製造貶低這一假象的,扭曲你心靈的是一個叫道德的統治工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