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能够给出你对活跃度估计的推导过程,而不是拍脑袋想像。


十万张电影票就能换来超过50万用户了,而且个人觉得轻博这种模式在国内很难成为大众型产品,所以能沉淀下来多少用户就很难说了……

比较看好轻博客,不过轻博客的实质还是富媒体微博客。tumblr切入点是twitter当时不支持富媒体,而中国的微博客一直都支持。

只不过,像qing,只是把轻博客做为一个微博客app,换了一种展现方式,就轻松达到微博向轻博客的转换。

不看好点点,但还是比较看好轻博客。现在国内轻博客,都没抓到要点,哪家一举成名的机会都很大。(我的意思是新浪、搜狐和腾迅)
大家可以查查点点外部的一些数据,不是很准,但是可以大致说明增长的趋势。我们坚信:点点之火,可以燎原。


点点终于开始做editor了(虽然不少还是自己人),赞!
这是一种由Tumblr开创的模式,而在国内真正火起来则要归功于点点。一种新兴模式能迅速走红,不仅仅是由于模式本身,还跟创始人的知名度有一定关系。名企高管离职创业总是能引起社会的关注,进而大家也会对他所做的事情感兴趣,许朝军跟点点就是典型的例子,不过这背后也有创新工场的功劳。至于说轻博客能不能成为下一代的社交霸主,还无从定论。但从各家角逐的情况来看,可以肯定的说轻博客火了。 继宽途、宽岛、点点、推他之后,新浪的Qing、网易的lofter、人人小站、饭否的米博也都相继浮出水面,虽然名字上有差异,但大家做的事情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据说腾讯空间的6.0版本也类似轻博客,这样算起来几大公司中就只有搜狐还没有跟进了,不过新版搜狐微博的宽屏设计已经借鉴了轻博客的优势。虽然新浪、网易、饭否都有微博,但是他们还是做了轻博客,而且将微博和轻博客的信息流互通了,特别是新浪让我感觉是在轻博客的模式下浏览微博。大公司进军新领域很重要的一个优势就是资源,这里说的不是技术、财力和人力,而是用户资源。不管是门户还是人人网都可以借助原有的微博用户和社交用户群。所以我认为大佬们进军轻博客做的是防御站和试验战,一来弥补微博用户的需求,防止用户流失;再者如果轻博客在未来真的火了的话,自己也不会错失机会,至少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与其它公司做法不同的是,这次腾讯并没有独立开发轻博客产品,而是借鉴了轻博客的特性对QQ空间进行了改版。 尽管在点点内测时我就成为了其用户,但说实在的直到现在轻博客对我来说都没有什么吸引力。各家的轻博客,也是大同小异,尽管有体验上的优差之分,但在新模式之初依靠用户体验还难以拉开差距。谈及轻博客存在的价值,微博内容太短,博客内容太长,而轻博客则聚合了微博和博客的发布渠道,在轻博客上不仅可以发短句还可以发长文,还包括音乐、视频等,看似轻博客的受众要更广一些。轻博客确实在页面显示上做了创新,美观性更好一些,这也正是Tumblr创始人所设想的个性化。优秀的UI设计对于吸引用户确实是有优势,但是轻博客在功能的引导上做的并不好,在内容的显示形式上也浪费了页面空间资源,所以说有时候网站的个性化是需要一点小小牺牲的,不过这可以理解为是个性化所需要做的。如果你经常上任一一家轻博客网站,你就会发现网站上面内容最多的就是图片。但就我个人而言,实在是不喜欢那种靠著不断拖动滑鼠下拉页面看图片的方式,所以我常常希望这种浏览方式能改善一下。 轻博客会取代微博或博客吗?用户喜欢一件产品都是有原因的,喜欢微博的理由就在于它的简单。或许博客的氛围太严肃,但很多用户喜欢的就是这点在这种情境下才适宜写出有内涵的长文。当我们登录到轻博客上时,看到的将是两者信息的聚合。相比较单纯的微博和博客来说,同等的用户基数信息量会更多。如果说关注的人少还不会有什么问题,可是一旦关注的人多,就会面临信息冗杂的问题,遗憾的是这个问题直到现在都没有很好的解决方式。至于说成为社交网站,我认为还不太靠谱。轻博客中好友之间的联系依靠的还是兴趣,这点同微博一样。但是社交网站关系链的开始还是要依靠熟人,陌生人之间的相识需要长时间的互动,就互动方式来讲轻博客反而比微博更重了,所以说轻博客还难以为人们的线上社交做贡献。相比较而言我更愿意相信轻博客会作为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

目前为止,Tumblr的博文数已经超过100亿,有超过2800万独立博客,这应该是非常成功的。但并不是每种国外的模式搬到中国来都会成功,轻博客在中国不会死,但也不会大红。他应该是对用户需求的补充,或许会成为博客的升级版本。但不管怎么说轻博客还是有一定趣味性的,会迎合一些用户的需求。互联网大佬们都已经在轻博客的汪洋中派出了自家的军舰,一篇厮杀中谁胜谁败,谁能扩充更大的地盘,我们还是静观其变。


官方所称30%活跃度,自己体会也差不多,不过貌似现阶段还是有很多人注册了就不再用了或者只是围观转载别人的

个人感受,轻博客在国内的发展目前来说还是有很多瓶颈是无法突破的。无论是之前的宽岛到点点(我算是比较早的点点用户)再到Qing,我都用过,但是实话实说都没有停留过,现在还偶尔看看Tumblr看看他们怎么玩的,也用Pinterest,个人见解有限,欢迎吐槽和讨论。

1. 动机问题(我只能从我的见识和理解来分析)

如果要划分大类的话,轻博客主要都是以贴图为主的(视觉呈现为主)的社区。这部分的用户参与其中的动机俗点说就是小清新——喜欢贴图,喜欢作图的用户(这部分其实是核心用户),以及一部分看或者用为目的的用户——拿了这些图来装饰空间或者桌面或者类似用途的。这部分的需求在目前的现状下是能够被替代的,图片分享社区不需要一一列举了,因此这部分核心的关键的用户主要还是尝鲜——习惯的培养需要在初期有一系列的激励机制去促动(肯定不能是礼品,这类人群不是那么地功利,希望自己的作品因为好而获得额外的物质奖励),但是这部分用户其实也是最容易流失的,因为他们甚至比运营者更专业,他们很容易就能够判断一个平台适合不适合自己留驻。我在点点玩的期间看到推荐的人选和排名靠前的大部分都是那几个人,不知道是员工还是邀请机制吸引过来的意见领袖。现在的陈列和展示类型多了,但是内容我觉得还是枯燥了一些,没有互动型,也许是因为我本身就不是爱好这类型博客的原因。

说了这么多,我觉得会跑到一个全新的平台去分享图片或者作品的人的动机是很强烈的,如何留下来很重要,但是同样的,这部分的动机会很容易被取代,更重要的是这些都是细分中的需求,目前国内的用户这部分的细分——接下

2. (接上)不大众或者说没有那么明显能够成为一个有声量的群体。Qing我之前玩了一小阵子就放在那里,发了几张图片后来就没有了。按道理来说,新浪把微博和轻博客捆绑推广是有很大优势的,然而我发现实际上在初期这两个居然是分割的,在微博上找不到轻博客的入口,这个客观上减弱了轻博客的流量,导致很多人去了几次之后就忘记了(比如我)。因为这部分的需求没有那么大和具体,不像我想知道明星八卦我就想到天涯八卦或者去看看水果周刊的微博,甚至当我做策划要找图的时候我都不会想到轻博客,可能是Flickr或者谷歌图片等。也许我是另外一类完全和轻博客不相关的用户,运营方面可以无视我这样的人 :-)。

3. 快慢之分。相比较微博迅速的传播,轻博客更多的是让人慢下来,慢慢地浏览和品味喜欢的内容,也许这和主流的互联网口味不同,我们天天刷屏为的是更快地看到我们希望看到的东西,甚至看到一个内容不错的长微博也是先保存了关注其他的回头想到有另存的内容再看。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用户习惯,这其实代表一部分互联网用户的习惯——快节奏碎片化地浏览信息,而不是去咀嚼去消化然后去分享

4. 推广机制。我记得点点很久之前做过一次大规模的推广,送电影票的。之后不久我看到了美国一个类微博服务(Tout,他们家做的比较好的是用户可以自制gif上传分享)做的推广,当时他们找奥尼尔来做,由奥尼尔在Tout上宣布退役,这为Tout带来了前期很大一部分用户,有没有留住我不知道,但是这确实为他们赚足了眼球和关注。相较于此,国内的轻博客很少这样做(或者是我涉猎有限不知道),如果需要和传统的新浪微博(媒体属性)抢关注,比速度比时间比反应是少不了的。

大概就这些,还是希望知乎中的大牛们能够多多来交流,我也能够多多学习。


活跃用户的增长可能来源于新用户的增长吧,我其实不太看好轻博客能在中国火起来。我差不多也是点点的第一批用户,刚开始确实是被这种新奇的社区所吸引,但是慢慢的发现,其实大部分是没有什么营养的图片,爆炸式的图片库资讯高速的浏览与用户之间的陌生感常常让我感觉无所适从,最后也是放弃了,除了看一些好看的图片外,已经没有什么吸引我的了,现在在我这里点点就和花瓣网差不多了。我说一下我常去的几个社区网站和吸引点,豆瓣(电影、演出资讯,与兴趣小组),新浪微博(及时的资讯与大V的鲜活形象、现实中朋友的线上互动)、QQ空间(主要是旧时同学之间近况的了解与互动) 总的来说,还是得有现实朋友的互动的社区,我才会长期驻留。
其实我一直很好奇富媒体这个到底是个什么概念……貌似推他在推出的时候就宣称自己是富媒体的,但他和多媒体有什么区别?还是只是换概念?认为富媒体是多媒体+社交么?
轻博客这个概念肯定没问题 点点是不是最后的赢家还要看时间的考验另外 对类似的活动 具体沉淀下多少用户表示怀疑
日UV已过20万
我觉得更多的是花钱引人进来,不一定会有那么多的用户真正留下来使用点点,同意只适用于小众
乃们不觉得如果点点上的风景,换成美女帅哥,不就是当初的facebook吗?

我感觉轻博客很难发展起来。

大家都说那是博客,其实真正吸引人的是那里丰富的图片。

文字,其实还是博客里的原创的比较多,比较好。

如果轻博客专注做图片分享社区,那可能会更好一些。

我是去了才知道那里图片那么多,美女那么多;你不广告宣传一下,其它用户怎么知道呢。不过,在那里,除了看看图片,也就几乎不会有什么活动了。
静待新浪qing和QQ6,虽然感觉新浪和QQ推出这个都对自己的产品有一定的冲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