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00后包含的人实在太多了

有的人现在还在为填饱肚子发愁

有的考上了985,211,有的出国留学

有的在小工厂流水线领著2000块钱工资

有的家里趁好几个亿天天吃喝玩乐嫖娼赌博

有的纹龙画虎吹牛逼打仗混社会

有点为了高考奋战拼搏

有的还在小学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有的抗战在疫情最前线

我们朝气蓬勃,每天接受网路带来信息的便捷

我们也绝望,想像中的生活即使奋斗终生也无法得到


我父亲说过:他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天天吃饱,顿顿有肉

他的梦想实现了,我们的呢?


宅家里。

偶尔自己做个早餐。

上网课。

写作业。

肝图。

每天健康打卡。

每周青年大学习。

打游戏。

打游戏。

打游戏。

刷知乎。

回答这样的无聊问题。

偶尔看看老电影。

吃与我无瓜的瓜。

混吃等死。

混吃等死。

混吃等死。


01年人,去年高考。

这个世界是由一代又一代人构成的,到了00后的这一代还是和前辈一样的。

怎么说呢?总体就是00后的存在领域和前人是相似的。

有混的差的,有混的好的。(说的这只是在生活水平上的相对而言的好坏)

就拿我身边的人来说吧。

有一路跳级,读大学读博士的,也有18岁就回家结婚当爹当妈的;

有斗志高考进入985 211的,也有毕业后就去南下打工的;

有那种学习特别努力认真的,也有那种懒懒散散得过且过的。

我知道这些都是和80后,90后差不多的生活状态。

天才、庸才、普通人都还存在。各行各业依旧不缺人才。

世界一代又一代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不断进化。00后的状态也与前人有些不同。

个人认为,影响00后最深的一个因素就是互联网的发展。

而互联网的发展最能直接影响00后的有三点短视频(直播)、追星和打游戏

先说说短视频(直播)

在快节奏、快消费的今天,短视频逐渐成为快文化的一种形式。它填补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助长了人们浮躁的心气,让人们越来越无法静下心来去读那些看起来就很厚重的书。

00后甚至10后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我的文化水平不高,没办法从各个方面去分析它的利弊,也做不到从各个层次去分析它对00后的影响。我就从我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现象来简单说说吧。

你们都不知道,当我过年回到老家时,看到我两三岁的小侄女都知道问家长要手机刷视频时;

在家看到我07年出生的妹妹在拍视频发抖音,还一天天的计较著她有多少粉丝收到了多少点赞;

还有,听到朋友闲聊八卦说同校的xx辍学去做了美妆博主,xx在直播卖货。

我的内心有多么的震惊,原来00后甚至于10后都这么早的接触到了这种快文化。而我因为前几年在上高中,所以接触这一类的文化算是比较晚的。知道这些的时候,我感觉现在的互联网真的渗透到了00后。低龄化的网民日趋增长。

当然,我没有资格去评判这种文化。短视频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互联网进步的标志。

但我不得不说,短视频(直播)的出现会带来一个新兴的行业,而这个新兴行业大多是90后和00后在运转,对00后的影响颇深。

可能以后孩子们的理想职业不再只有当老师、当医生,还会添上想当主播、想当网红。

希望我刚刚所说的只是假设不会成真。毕竟怎么说,短视频只是现代社会在富足生活之外的一种娱乐方式,它并不能支撑中国的经济体系。

再来聊聊追星

经常逛知乎的应该能看到知乎热榜上已经对这个问题有了很深的解析了,我就不班门弄斧,简单说两句算了。

近期最引人注意的追星案例应该就是以XZ为中心的一系列事件。(对于XZ及其粉丝,我也不捧不踩。作为路人我真心的想说一句,你们事儿好多呀,天天热搜上见,吃瓜吃得我好撑啊。)

这一系列事件的详情自己逛知乎看吧。在分析这个事件的时候,很多人都点出了目前出现了很多低龄化粉丝。

而这些粉丝主要由00后构成。她们的三观尚未完全建立,她们爱的简单,恨的也简单。她们不管不顾的去保护自己认为对的事,对的人。她们背叛了全世界也要守护那个人。

我看到很多人说,她们因为这次的事情成为了死忠粉,她们要和哥哥共同战斗到底。

我也没有办法去评价这种想法。少女心嘛,人都有。十几岁的女孩子正处于喜欢幻想的年龄,她们都渴望能够和自己认为对的人谈一场轰轰烈烈背叛全世界的恋爱。

只是有时候想想会替她们感到悲哀。

她们轰轰烈烈的去守护他,惹出事儿了。又是与偶像无关了,粉丝行为不上升艺人。全网都在批评低龄化、不懂事的粉丝。有人会对她们流露出一丝心疼吗?

算了,不多说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人甘之如饴,我也没办法。我只想建议,艺人团队也能学学粉丝管理。

追星群体的存在也是互联网发展到现在的必然,而00后90后也依然是其中的主力军。

我认为偶像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你会被他身上的某一种特性所吸引,你会因为他而想要变得更好。这才是偶像存在的意义。

打游戏

这个我是一点儿也不懂,只是觉得现在网吧越开越多,游戏的种类与款式也越来越多。低龄化的儿童也加入了游戏大军。

总结一下,我发现我说的改变好像大多是娱乐方面的。

学习教育方面的,还有我想聊一下00后的恋爱观。下次再聊吧,码了两个小时字我有点儿累。

我想了想,还是决定填一下这个打游戏的坑。

主要聊两个方面,网路游戏和电子竞技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两个是不等同的。网路游戏是娱乐游戏,电子竞技属于体育运动项目。

(1)先聊聊网路游戏

我们玩各种网路游戏和手机游戏是为了什么?为什么想要去玩?答案很简单。我开心,我乐意,我就想去玩。当然如果长辈这样问我们的时候,我们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哑口无言的。但我们是同龄人,我懂。

时代发展至今,玩网游成为很多人闲暇时刻的日常。我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我也不认为取悦自己有什么让人难以启齿的。千金难买我乐意,天天开心不可惜。

我也并不是鼓励大家天天都去玩网游。首先玩网游的目的是取悦自己,其次人生怎么可能有那么多时间让你取悦自己?至少眼前生活里的苟且你要先搞定吧。

玩网游可以是一种娱乐、一种休息、一种解压方式,但它不能是你生活的全部。

很多人沉迷网游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逃避现实。现实太过残酷,而游戏中的生活满足了他们的想像。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了现实中获得不了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吸引著他们,沉溺在了虚拟游戏。

这个情况,我们能怎么办呢。醒醒吧孩子,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让你们又爱又恨的生活还在等你们去经历。个人认为,这一类人以80后和90后为主,毕竟00后大多都还没有遭到社会的毒打。

我知道有不少玩网游的人也想过靠这个去吃饭,也就是伴随互联网而生的一种新兴行业——电子竞技。

(2)接下来就聊聊电子竞技

电子竞技是电子游戏比赛中达到竞技层面的体育项目。2003年,国家体育总部将电子竞技列为第99个正式体育竞赛项目。(这百度上有,我不多说)

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对电子竞技这个行业存在偏见。他们还是对这个行业了解太少,只看到了表面上所谓的每天玩游戏。同理可得,也有很多人因为「每天玩游戏这么轻松」而奋不顾身地想要进入这个行业。

据我浅显的了解,电子竞技之所以能被列为体育项目,是因为它同样具有体育的本质特性——对抗。它与其他体育项目不同的是方式和手段,也只是方式和手段。

电子竞技同样需要大量的训练,不断重复的训练(大概一天10~16个小时)以及团队合作和训练后的复盘。电子竞技这一行业并不轻松,它不是体力运动,而是脑力运动。再说,你们觉得是体力好和脑子好哪个挣钱多?

另外,我奉劝那些为玩游戏而投入电子竞技行业的不要盲目的去为游戏而献身,当你签了「卖身契」之后你想走就走不了了。

从事电子竞技还需要天赋。如果你的思维足够灵活,但手速太慢的话还是不行。当你的手速跟不上你脑子的时候,这就是一个缺陷。而且不要盲目自信,你的那点水平打职业的人面前根本不够看。

总之,没有足够的热爱,不要轻易去尝试这个行业。

我有去查阅资料,了解中国网游和电子竞技的发展史。

  • 1999年7月,UO-《网路创世纪》进入中国,作为国内出现了第一款图形MUD。(MUD我也不太理解,百度放这)

  • 2000年,又有两款游戏陆续上线,这一年被称为中国网游元年。
  • 2003年,电子竞技成为正式体育项目后,引来了第一次面向大众的展望展会机会。
  • 2005年,人皇Sky李晓峰拿下了中国第一个WCG单人冠军,可以说是中国电子竞技第一人。
  • 2006年至今,各类大型网路游戏层出不穷,陆续上线。电子竞技启蒙,不断发展。

网路游戏和电子竞技发展至今,它们应该得到认可。但是不要沉迷呀,不要沉迷呀

我顺著这个思路,了解了一下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史。(百度剽来的,可直接看结论)

  • 1989年,中国开始建设互联网。
  • 1994年,中国经过一系列的努力,终于获准加入互联网。
  • 2000年, 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搜狐、新浪、网易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 2001 年,下一代互联网地区试验网在北京建成验收。
  • 2002年, 第二季度,搜狐率先宣布盈利,宣布互联网的春天已经来临。
  • 2003年, 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 项目开始实施。

其实总结来看,00后并不是第一代互联网的接触者。

从时间上看,零几年,互联网萌芽。当时的第一代网民大多是70后和80后甚至于90后,而00后还小,还不懂。再加上当时互联网的普及度不高,00后从出生到儿童时期对互联网的接触并不多。

从年龄上看,互联网逐渐建成是在10年之后,10后的小孩儿成为了年龄上最先接触互联网的人。这个时候互联网的普及度已经很高了。尤其是现在,家家户户都有Wifi。现在两三岁的小孩儿都知道刷视频,六七岁的小孩都会打网游。而00后在他们这个年龄应该都还在玩泥巴过家家。

所以说,00后并不是最先接触互联网的一代,也不是被互联网影响最深的一代。

00后反而像在是陪著互联网不断成长。00后出生时,互联网在中国萌芽了。00后长大成人了,互联网也即将进入5G时代。

可能00后的存在也是对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种见证。希望00后这一代的发展会比互联网的发展还要旺盛。

没填的坑,下次再说。有空再聊,这一次先到这。


00年,目前在北京某大学读汉语言文学。总觉得是被时代裹挟著走,人更容易迷失,找不到方向。身边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大学填的志愿,又有多少是自己发自内心喜欢与向往的呢?

贴一篇十八岁时写的文吧,文笔稚嫩地方太多,贻笑大方了,但大概能代表当时的心境,也作为众多00后中一个个体的参考。共勉之。


虚妄十八

有时候,我认为自己永远不会来到十八岁,一旦写下这句话,它对我而言,就如同永恒的谶语。

十八岁那天晚上,我在本子上郑重地写下:我未来的生活,一定要和文学有关,如果不成,无论绕多少弯路,我也要走回文学上面。

十八岁那天晚上,我鼓足勇气,趁著课间邀暗恋已久的女生去操场散步,但她没有如约而至,我痴等十分钟之久,直到上课铃准确打响,掐灭了我最后的念想。我安慰自己,追求一个永远追不到的女生是一件很酷的事。十八岁,本就应该是一个求而不得的年纪。

十八岁的状态,恰如《心灵捕手》中讲的那样:

「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晓得你在说什么。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满腔政治热情,他与教皇相交莫逆,和他的耽于性爱,你对他很清楚吧?但你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气味吗?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你肯定未见过吧?如果我问关于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数家珍,你可能上过几次床,但你没法说出在女人身旁醒来时,那份内心真正的喜悦。你年轻彪悍,我如果和你谈论战争,你大可以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背诵』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著他吸著最后一口气,凝望著你,向你求助。我问你何为爱情,你可能会吟风弄月,但你未试过全情投入真心倾倒。」

十八岁概括不完,但总有一些欲说未说的念想,盘桓在我的胸腔里,裹挟我发出几分声响来。

我渴望真诚地记录下这十八年来与文学的关系,我的自我完善,我的困惑,我的挣扎及我永无止境的浅薄。

乔治·奥威尔在《我为什么要写作》中坦言:「大约在我很小,也许是五六岁的时候,我就知道了我在长大以后要当一个作家。在大约十七岁到二十四岁之间,我曾经想放弃这个念头,但是我心里很明白,我这么做有违我的天性,或迟或早,我会安下心来写作的。」

我没有乔治·奥威尔这样的禀赋,我对于文学和写作的认知,是一点一点逐步构建的。

最初与文学产生交集的记忆,是小时候父亲为我买的《唐诗三百首》,还能依稀记得他在扉页上给我写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常听父母讲,自己小时候能背许多古诗句,但我脑中早就全无印象,想必不过是些不明就里的胡乱背诵罢了。

长大一些了,父母忙于工作,没法照顾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寄宿在老师家中,老师是知识分子,自然深知阅读的重要性,我床头的书柜上摆满了儿童读物,每晚睡前我都会读上半个多小时的书,看书的习惯大概也是那时候养成的吧。

当时看的书中,印象最深的是安娜· 塞维尔的儿童小说《黑骏马》,书中讲的故事很迷人,那时的我是以一种最简单,最纯粹,最幼稚的方式去对待文学的,时至今日我仍对这种幼稚艳羡不已。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搬了新家,重新住回了父母身边。

同是父亲,一次带我去书店买书,在我茫然地注视下,给我买了彩图注音版的四大名著。

当晚,父亲来到我的房间,从书架上取下刚买的《水浒传》,从第一页开始,随我一起逐字逐句阅读。原先对这些书缺乏兴趣的我,开始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于是一本接著一本,竟也慢慢读完了四大名著。

我模糊地意识到,名著向来不是供学者研究而积满尘垢的遗著,而是当今世界上潜在的最伟大的文明力量。

上了初中,我开始有了写作的观念和意识,放学回家不写作业,喜欢弄些故作怃然之态的虚文滥调,看的最多的是郭敬明韩寒之流。那时候的文学,是盲目的,是混乱的,是自以为是的文学,而非真正的文学。

直到高中,我才接触到了文学史,文学理论,崭新的大门。那些结结巴巴的文学碎片,渐渐拼凑出一张完整的文学版图。

我无需隐晦地承认,自己几乎所有的文学启蒙,都是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给的,虽然这并非一本纯粹意义上的文学史,它更多掺杂了作家的一些个人经验与主观情感,但我的精神一下子被这厚厚的两册书所占据,我对它们饱食餍足,一面惊叹于书中饶富深意又极有韵味的观点,一面羞愧于自己的褊狭与无知。

高中的生活很规律,同时也让我与生活的关系充满了紧张。我隐隐会有一种受困感,我不知道这是出于一个个体,一个局外人对现实的不满,还是别的什么。而文学,音乐,都像是对生活的某种补偿。我会在那些午休时刻, 翻出《1984》或是《追忆似水年华》,读上十几页,也会在夜晚,偷偷戴上耳机,听凭许知远的单读音频把我带向别处,听著Bob Dylan 和Leonard Cohen烟熏般的嗓音渐渐没入黑暗。它们是我生活中最为安宁的部分,有点像堵了很久的鼻塞突然通畅带来的自由感。

我曾困惑,文学对自己而言究竟有何意义,以及,如果意识到自己没有足够的天才,该怎样面对那种想成为伟大的欲望。

我苦苦思考自己与文学的关系,我自知平庸,谈不上才华横溢,站不到文学前面,改变不了它。而对文学的迷恋也不属于宗教式的信仰,自然成为不了它的信徒。最终,我想,自己是文学心甘情愿的仆人。

我太爱文学了,同老舍说的那般,这个爱是「要说而说不出的」。好比一个人得了宝物,他必得把这宝物藏匿家中,讳莫如深,从不示人,但倘若谁诋毁他这件宝物,说这宝物不具美感,过时落伍,而又取笑他这般敝帚自珍,他定会垂泪满襟,而后与其拚命。

但同时我也无奈地知道,现在实在算不得是一个文学最好的时代,新媒体下的信息爆炸,社交娱乐远比文学能带给人们更多刺激与快感。生活这么忙碌,文学本身的干瘪性只会让人变得辛苦。毫无疑问,我们注定是无名的一代,平庸的一代,缺乏创造力的一代 ,想来真是令人感伤啊。

我经常自嘲,像我这等不自量力的,文学养活不了的青年,却费尽心思想去养活文学,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所以当我读到雷蒙德·卡佛的时候,读到他灰暗的话语,「我所理解的作家不是那种礼拜六会呆在洗衣店的人,不是那种睡醒后时时刻刻要为自己孩子操心的人」时会不由微微一颤。每个人都会热爱文学,并感受其中痛苦。

对未来没有太多的想像,说不定哪天,我失望了,就学木心,雇人挑书,走上莫干山,换作凄清、孤独、单调的生活,关起门读书写书。桌上贴著字条,是福楼拜的话:「艺术广大已极,足以占有一个人。」

不过这些,都可能只是我无谓的臆想。

这是我十八岁写的东西,希望等到我八十岁的时候,回首往事,仍能心无悔恨地大声念出《圣经·新约·提摩太后书》中的话:「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完了,应行的路我已行尽了,当守的道我守住了。从此以后自有公义的冠冕为我留存。」


题外话,好像引向一个悲观的境地了,但我仍然是满怀希望的,新一代的青年人,生活环境比任何时候都要好,父辈们都会说,我们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

不错,我们感受到的时代是一个大国崛起的时代,03年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08年的北京奥运会,12年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以及15年屠呦呦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到17年港珠澳大桥。

衷心希望祖国越来越好,人民安居乐业,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我最近看到一个观点,可能不一定准确,是说90后从大学进入社会时,非常容易感到失落与怅惘,因为现实和他们的想像差别非常大。

说实话,我感觉我可以接受这一点,因为作为一个零零后,说实话,我们接收信息的渠道要比他们多,所以我现在已经明白了我们的现状。

我们的一生,经历小学初中高中,残酷的竞争,把自己训练成做题机器,来到了大学,然后毕业找工作,作为卑微的打工人,接受资本的剥削,辛劳无比,只能拿到极其微薄的工资,然后还要将这一点点工资交给房租,房子,彩礼,孩子的教育等等等等,让资本家再来割韭菜。然后等年纪大了还要面临失业,长年劳瘁一身病,然后又被城市无情地踢回农村老家。

我累了,我不想结婚,也不想生孩子,甚至不想谈恋爱,什么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您随意,不谈恋爱,资本家也别想割我的韭菜。

曾经有那么一个时代,这个社会遍地鸡血,到处都是成功学大师,现在,那个时代过去了。

我会在语文作文或者政治课上说,努力奋斗!奋斗是让人幸福的!可事实上,我累了。我现在只想,佛系青年,五抛世代,租鸡青一,就这样,静静地,看著资本走向它最后的疯狂。

当然,如果您是后浪,我上述一切,都是扯淡,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