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問題完全不用高深的理論來解釋,這與喝法和工藝有關。

咖啡是將咖啡豆磨粉再沖泡,這種情況下內質遇水迅速溶解,那麼如果洗的話豈不是把內質都浪費掉了?除非你是拿咖啡豆像泡茶一樣沖泡,那也不能叫喝咖啡了。

反過來看茶,很少有磨成粉喝的,也沒見抹茶洗茶。現代流行的飲茶方式是不吃茶葉的,一片片的茶葉經過了乾燥甚至焙火的工藝,需要一個「吸水」的過程,激發茶中的內質。

從乾淨程度上說,茶的工藝與咖啡豆不同,有一定的概率會增加灰塵的附著,如果是陳放的老茶,其中還夾雜著各種微生物及其排泄物,所以洗茶是非常有必要的,洗茶的同時也是對茶做「醒茶」的動作,以便於干茶從乾燥的狀態中恢復過來,而成品咖啡豆大多對乾淨度有嚴格的要求,也就對「洗」的要求不高了。


手沖咖啡是有悶蒸時間(20-30s)的啊

和泡茶一個道理,目的是濕潤,和水充分的接觸,能夠更加充沛的泡出滋味物


咖啡也是要的,手沖有一個預浸(悶蒸)過程


首先,並不是所有茶都需要醒茶,儲藏較久的茶才需要醒茶,也是洗茶。

其次,泡茶泡的是茶葉,充咖啡充的是粉末,你把咖啡豆的粉末洗了還能泡?

最後,你是沒泡過咖啡吧?不會吧不會吧?


首先醒茶是沒必要的,現代工藝可以保證衛生問題,如果擔心農殘,或者衛生不過關,這種茶喝了也對身體有害,其次第一泡會流失很多成分。


咖啡與茶不同,原因有多種多樣的可能,具體是什麼原因,估計沒人研究過。所以至今未知。

但是結果很明顯:咖啡的有效口味成分是沾水就出來,擋都擋不住。然而茶就不一樣了,第一泡沒什麼味兒很常見。直覺上看,那麼大的茶葉與那麼細小的咖啡粉顆粒,萃取時間肯定不同。

所以,我們把具體原因是什麼這樣的問題留給研究人員(如果有),我們只管想辦法把咖啡(或茶)做好就行了。


悶蒸算的吧,釋放烘焙過程產生的2二氧化碳,給後面注水產生通道

醒茶,茶與水接觸,讓茶餅上分解的茶與熱水接觸舒展開來,給後面幾泡受水均勻?

要是醒茶是為了吸收天地人氣,重新煥發出茶葉的本質那咖啡應該沒有

相信科學不是玄學


首先,不一定所有的茶都需要「醒茶」。

一般喝茶時候的「醒茶」都有幾種不同的理由——洗去茶葉表面的灰塵,喚醒茶葉讓後續滋味更好。

起初「醒茶」流行於普洱等茶的沖泡中,後又漸漸延申到其他茶類。

普洱茶由於多是喬木或小喬木的茶青製成,本身葉片較大,所用鮮葉成熟度也較高,往往又會壓餅使得條索之間間隙減小,這樣的茶葉在沖泡時第一泡的浸出率就會較低,若是快速注水出湯,則容易使得茶湯寡淡無味。

為避免產生這種「一泡水」的情況,往往在沖泡普洱時會將第一泡茶湯倒掉。並且由於普洱生茶多日光曬青,在開放環境中茶葉表面易積累少量灰塵雜質,這一泡也就正好洗去了。因此「醒茶」最初其實被稱為「洗茶」。

後面由於擔心消費者因為「洗茶」一詞而擔心茶葉不幹凈,才逐漸改用「醒茶」。

普洱熱時期產生的大量茶相關從業人員又逐漸幫助「醒茶」的傳統出圈,連綠茶、黃茶等細嫩茶葉也一起「醒」一遍。這類小葉種細嫩芽葉製成的茶本身結構就不同於大葉,往往在第一次高溫沖泡時內含物質就大量浸出,「醒茶」反而降低了後續品飲價值。

—————————以下是結論,原理懶得看的可以直接看下面——————

結論:泡茶不一定需要先「醒茶」。

咖啡由於其生理結構、內含物特質與加工方式均不同於茶葉,並不適宜反覆多次沖泡,因此沖泡時力求在第一次沖泡中使其內含物質表達完整,若是多設置一個預先沖泡又倒掉的環節反而是一種浪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