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小的時候我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這個思維所控制的這幅軀體、「我」所出生的年代、「我」所處於的宏觀背景,這一切的一切使「我」在一個主觀的角度,感受著這個世界的紛紜、感知著不同情緒中的喜怒哀樂。那麼,「我」為什麼是我?「我」的意識為何會作用在當前的軀體?當「我」這個意識滅亡之後,「我」是什麼樣的形態?


我直接回答並給你結論。

意識作用於軀體,是身心互相配合,能施為運作。 身體如同計算機,心靈(「我」)如同軟體系統。軟硬體配合,就能做出類似能跑能跳的機器人這樣的東西。

我是什麼? 就是我所感知的一切,意識所依附的一切以及意識本身,被意識確認為「我」。並分出主次,「我」,與「我的」。 就是能知與所知為總綱,以此總綱,擴展出來,以我心為「我」,以我身為「我的」。再擴展,就是以我身為我。以我的房子,衣服、老婆、孩子等等為「我的」。

總體來說,其總綱就是錯誤的。「我」與「我的」本來是一種錯覺。 佛法說,這種錯覺叫「無明」,通俗點說就是不明白真相。因不明真相,不斷迷失在「我」與「我的」這個循環造作之中,而產生無盡的輪迴,受盡煎熬和痛苦。

而產生「我」與「我的」這個現象的背景,並非錯覺。而是本覺,是真覺。如宇宙虛空(只是這樣形容,實無虛空相),無相無量,而能遍知遍照一切。 此不屬於輪迴,不屬於有相的世界。按佛法說,此是涅槃界、本際、法界、法性、真空、法身、常寂光土、實相、真相、不生不滅、不動道場、無生、真如、如、心、一心、道、寂滅、空性、源頭、真理等等,數不過來的名詞來講這個事情。

那麼, 「我」這個意識滅亡之後會怎麼樣,要分情況。

意識可分為類似滅和真滅兩種情況。

先說類似滅的情況:

1、睡覺時,意識不攀緣身體五根,而回意根休息。進入睡覺的昏睡狀態。什麼也不知。

2、打坐入無想定,意識執持無想,進入想心所不運行的造作無知狀態。 也是什麼也不知。

3、意識不攀緣身體五根境界,而返源攀緣意根(意識發起之源頭),淺則進入意識自知(只自知自心不知他事),深則進入心光明定。

然後說真滅的情況:

1、第一種意識真滅,是於禪定之非想非非想定之中,自滅「我」知,而入滅盡定的意識真滅。此時什麼也不知,乃至身體硬體機能停擺,相當於電腦的關機。

2、第二種意識真滅,以修行之力,遠離境界造作,亦遠離意識分別造作,從而不起意識。 此是佛法修行人體驗涅槃時所證之境。 此時也是什麼也不知,但又什麼都知。 什麼也不知,是因為遠離一切所知境,導致無境界可知。 又什麼都知,是因為本覺的「背景」不滅,是「本知」(即佛法所謂智慧)。所以非意識造作之知。

3、第三種意識真滅,是人死之時,此身斷滅,業種勢力消失,連同意識升起之力亦消失。此時如同修行人入涅槃。 所以這就是死亡之境。所以修行人入涅槃也叫體驗死亡。只不過不修行的人不喜歡這個虛無的涅槃空境,執著「我」與「我所依附的存在」,於是就又產生意識,所以又造作投胎,就產生輪迴了。

所以大概就是這些情況。

你問:當「我」這個意識滅亡之後,「我」是什麼樣的形態?

答: 「我」這個意識滅亡之後,「我」的本質就是「本覺」,而本覺是本知一切萬法,依本覺來說,就是萬物萬法,宇宙一體,本覺無二,本來如此。如此體驗著,稱呼為「覺悟」。如此覺知者,稱呼為正覺。以此覺悟再來幻化「我」與「我的」這些事務,就不再稱呼為輪迴,而叫真心妙用無窮。當一切幻化無礙,就叫大覺圓滿,就成為一個「業自在」者,此即成佛!

南摩本師釋迦牟尼佛!

謹以此文,願大家都覺悟成佛!


也不知是不是題主的邀請了。不管怎樣,謝邀。關於我和意識,要分兩個層面去說,不變我和意識與變化的我和意識。

不變的我和意識是一回事,都是指感知。也就是感知一直都在,不需要產生。而變化的我和意識的這個層面里意識是我的一部分,那就是指感知到的各種思維,而我則是指感知到的身體加上思維。這個變化的我和思維,是一直在變化。也不會徹底終止。既然不會徹底終止,也就不需要從什麼地方產生。

為什麼這個變化不會終止呢?這就要回到第一個不變的我上去探討,也就是感知。死亡並不是感知的終結,死亡只是人再次習慣性進行某種體驗(因為習慣而不自覺的去感知到某種世界)的中轉站,或人自由選擇或不選擇來生要去感知怎樣的世界的中轉站。而為什麼死亡只是中轉站,而不是感知的終結呢?

因為任何具體的時空,都必然是感知者感知的內容。所謂沒有感知的具體世界,只是感知者的邏輯矛盾的思想假設而已。因為沒有感知者,那麼世界就只是抽象物而已。

不然,你倒是說說,那個時候的世界的樣子是以誰的感知內容來描述呢?是以人類的,是以蛇的,是以馬的?是以蝴蝶的?鳥的?還是以某個外星人的?要知道不同的生命感知到的世界可是不同的哦。不同的生命的時空感也是不同的哦。你覺得烏龜是會覺得自己活得年紀很長嗎?還是細菌會覺得自己活得很短?那都是把人的壽命作為參照物的,沒有參照物,何來長短?所以,不同的生命視角,時空感會一樣嗎?具體的時間長短,具體的世界樣子,都是在具體形式的感知系統下才能成立,不然根本就不成立,剩下的只有一個抽象體而已,也就是一個具體了,其他的才能具體,不然都只是抽象的存在罷了。而我剛才說了,所謂的時空環境本身是無法讓自身特定具體化的,所以,具體化的時空環境和具體化的感知系統總是聯繫在一起,如果其中一個完全消失了,那麼剩下的就只能是個什麼都無法具體描述的抽象物,也就再也無法再次具體化了,這也就意味著,所謂的時空環境根本無法獨立產生任何感知系統。因為一個抽象物怎麼產生具體化的東西?所以時空的特定具體化,永遠和感知系統的特定具體化一起出現,而不是先有一個具體時空,再有所謂的具體感知系統,這是根本不成立的事情。而感知系統既然一直不會消失,那麼感知又怎麼可能會消失。而且,感知本身就已經很抽象了,一個抽象物怎麼談出現或消失,能出現或消失的不都是具體的東西嗎?因此,感知系統只是把感知給具體化了,而不是產生了感知。而剛才說了,感知系統不會一直消失,所以感知的具體化,也就總會以各種方式持續下去。而這個方式簡單說是分為兩個模式:輪迴模式和解脫模式。輪迴模式就是習慣性思維導致的習慣性行為,也就是因為思維模式一直在這個習慣中出不去,所以行為也就呈現一種習慣模式,難以出去,而是在不斷重複,這就是輪迴。這個習慣性思維是什麼呢,那就是總是站在自己使用的那個身體的角度去看問題,為它的延續而服務(比如說嬰兒時期就開始這樣做了,這個所謂的思維模式已經成了生命內心深處的思維衝動,或說條件反射),而不是回到真正不變的感知角度,也就是那個不變的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一切。也因為這種執意要延續身體的思維方式,把很多不利於該目標實現的境遇看成是痛苦,於是因為這種延續,只能在苦樂中各種反覆。而當人的思維模式回到這個真正不變的感知角度去看待一切時,那麼輪迴就不再出現了,也就是人將發現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快樂。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說,既然已經說了是生命內心深處一種思維衝動模式,真的能克服嗎?這裡就需要我們去自身體會感覺下一切現象的不穩定性,和神經波動與這些感知現象的內在波動聯繫了,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認知到的一切,說到底是在需要神經波動來處理反饋,而神經波動顯然是一縷縷的,而不是一個沒有任何間隙的所謂直線,那麼只要我們能捕捉到神經波動的間隙,那麼就可以不再被神經波動被迫影響,而這樣也就有機會打破這種思維衝動模式了。具體方法可以是:

請去細細體會你認知到的各種事物的變化,和你的感覺器官,和此時的思維波動(或說神經波動)直接的內部聯繫。比如在你看到這堆文字時,是否去體會過這堆文字其實在隨著你的視神經的波動,在微妙的各種變化呢?這種波動,也是思維波動,是深層次的,如果能將這種微妙變化體會的越來越清楚,那麼就會越來越能接近那個每一縷神經波動的間隙,也就可以從間隙里窺見到那個神經波動未產生時當下本身。而要做到這點需要講自己的注意力足夠集中,也就是不受那些淺層思維的影響,讓淺層思維暫時平息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做到,這就是所謂的入定。而體會這種變化,就是修習觀照。這裡說的只是視覺,還有其他四種感覺,都是屬於同樣的,氣味的微妙變化,觸感的微妙變化,味道的微妙變化,聲音的微妙變化,細細的集中注意力體會,就會明白所謂認知到那個事物,畢竟那個事物的呈現都是和你的各種神經波動相連的,所以當然從來都不穩定,只是自己沒有去細細體會,誤以為那是穩定不變的。而說到這些事物,如果體會的對象是所謂的身體和樣貌呢?比如,通過觸感體會身體的各種觸感,包括皮膚的各種變化,包括內臟器官的各種變化,體會的更細,甚至可以體會到血液的流動,呼吸的變化,比如怎樣從身外進入的身體內,又是在怎樣在身體中遊走,出了體外的。再比如,他人的樣貌,猶如這堆文字那樣是怎樣在微妙變化的,體會的越來越清楚,自己和他人就會越來越有波動感,變的像像素那樣,不是一個整體而是分散各種變化的信息,就會越來越明白什麼叫如夢如幻,如露如電。這也就是看山不是山,因為眼前的山已經是分散波動著的一堆信息,自然不再是自己沒有注意前的所謂一座整體的山。也就是紅塵的確可以看「破」,而且這裡的看就是看這種感覺,而不是什麼形容某種思想境界而已。而此時此刻,你還會覺得自己的身體是需要保護的嗎?畢竟這個身體無時無刻都在這樣隨著一縷縷思維波動而變化啊,是離散的,需要保護什麼呢?你就會發現一切不過是感知到的各種信息,並沒有任何堅定的實體在那。唯一堅定的恰恰是感知本身。於是,你就打破了任何內心排斥,這些本身都是可行的。就看你願不願意做了。

或者這樣說:感知的一切都是波動下的各種成像,不同的波動會有不同的成像,而這裡的成像是指五種感覺內容,而不是單單的視覺內容。下面是對以上這句話的解釋。而這些波動中有個根本波動,頻率很快。是和你的意識的或說你思維的根本波動聯繫在一起的,所以,當人能夠直接體會到這個波動的時候,就會明白一切包括自己都只是波動下的各種成像,並沒有真正的穩定的實體在,而當人誤以為自己和自己認知到的其他東西是隔離開的,那麼這就是妄想,因為這是不符合事實的。而所謂的事實一直如此,所以,只要有所謂的波動,就有你所認為的所謂物質世界的種種,然而,所謂的物質其實只是一組組波動的成像而已,當下就是如此,從來都是如此。如果對它為什麼可行或感知為什麼永恆,還有什麼困惑,歡迎留言。

我 是不存在的。 或者說我 不是永續存在的,時間很短, 只是一剎那的時間。 然後就消亡了。

即便常規意義上存在也是從 2歲以後開始的, 那個時候孩子的頭腦開始發育,然後接觸周圍的信息, 包括大人的教導。 自主培養、產生了自我意識。

這個時候,產生了 「我的」 概念, 初步具有了我的私有的概念。 並區別外人。

這個時候, 我 出現了。

其實,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 他是無我的, 當時的狀態, 跟修行上說的見到真我、 開悟, 明心見性。等等的狀態是一致的。 唯一不同的是 意識思維沒有建立。

孩子是有神通的, 這也是很多孩子會看到很多稀奇古怪東西的原因。

等囟門 慢慢閉合。 這個功能就消失了。 時間大約在三,四歲左右。

潛意識 裹挾 阿賴耶識。 完成人的輪迴。 意識在死亡後,就斷滅了。 不會留下任何印記。

這也是我們很少會對前世有記憶的原因。

那為什麼有些人,會記得自己的前世今生呢? 又引出了另外一個問題。 算了不答 了。


『我』 是因為有『他』才區別了出來的。 而為什麼會區別出來,那是因為有自我保護的高牆存在。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維生需要,他食了,你不會飽,所以你也需要食。 社會用了交易制度,去分配資源,因此,你的,我的,就分開了。

亞當與夏娃與環境本無區別,所以赤身亦可,禁果讓他們區別了,才出現往後世代的是與非。是非對錯,都只是主客交替而已。存在於『我』的主觀世界中

而宗教讓我們知道,他就是你,你就是我,環境與我也是一體的,知道之後,就要改變生活,價值觀,才會解除區別心,看到『他』的視角。情況就如伴侶,你愛上了對方,你會考慮的是對方,不是自己,因為區別心解除了,父母對子女也是如此。 宗教上叫這個是愛。 叫人得益的,別人有益了,自己才會有益,愛別人,別人才愛自己,這都是解除區別心的。

但接受了社會的一套之後,多少人還相信愛呢? 社會的一套會讓自我不受控的長大,直至目中無人。 所以真正的魔教,不是拜魔鬼的,而是極端利己主義,利己,才需要怪力亂神。


原本不想答這麼弱智的問題,看到答主id就答一波。

說實話,你什麼也不是,你的意識就是你頭裡那坨白乎乎的東西。你的存在於否對整個地球,或者說人類的存在與否對於地球都是無足輕重的。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想清楚這一點大概就能不惑了,我的誕生對我來說是幸運的,對宇宙來說只是一個巧合,我只有百年時間綻放一生。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隨心就好了,這就是「我」,「我」不能控制時代,社會,氣候,但是能控制這一副軀體行事,善惡存乎心。

另外很遺憾,死亡就以為著終點,就是沒了,你只存在在記得你的人的記憶力。等到所有人都忘了你,那便是二次死亡,完全的徹底的從這個世界消失。

如果你想活的有意義一點,那就想辦法讓更多人記住你,在活著的百年更燦爛地綻放自己。我認為那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是活的明白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