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不乏看似豪賭、實則驚艷的事件,豪賭背後是眼界,是過人的閱歷,是常年累月的經驗積累,看似投機,實乃投資,當事人心裡有數。

蕭何向來善於識人用人,早在劉邦是一介草根時,就識別了劉邦的領袖能力,推薦劉邦擔任沛公。

蕭何推薦韓信之前,韓信已經擔任治粟都尉,負責糧草等,很可能與丞相蕭何共事過一段,蕭何對韓信的才華有實證的了解。

《史記》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韓信在此之前已經滕公夏侯嬰推薦,劉邦陣營的人可能都了解,擔任治粟都尉,負責糧草等,可能與丞相蕭何共事過一段,蕭何對韓信的才華有實證的了解。

《史記·淮陰侯列傳》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

在蕭何推薦韓信之前,蕭何多次與韓信交談,蕭何了解並且欽佩韓信的才華。

《史記·淮陰侯列傳》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

蕭何追到韓信之後,是立刻向劉邦推薦,蕭何是在此之前就了解韓信的才華,這種才華不是一般的才華,是大將之才,是當世對抗項羽的不二人選。


歷史上不乏看似豪賭、實則驚艷的表現,豪賭背後是眼界,是過人的閱歷,是常年累月的經驗積累,看似投機,實乃投資,當事人心裡有數。

1.顧璘賞識張居正

2.毛澤東赴蔣介石之約參加重慶會談

3.藺相如出使秦國,以小博大,以弱勝強

4. 十六歲康熙皇帝孤膽奇謀,利用一群摔跤少年擒賊擒王,除權臣鰲拜


這並不是豪賭,翻遍《史記》和《漢書》蕭何自始至終都是個謹慎的人,他之所以推薦韓信為大將軍那是因為他既看準了韓信的軍事才能,也看準了推薦的時機。

首先來聊聊蕭何的識人能力,我們從《史記 蕭相國世家》中可以得知,蕭何是秦帝國的一個基層公務員,也可以算是統治階級的一員了。與此同時蕭何也是一個經過秦帝國考核的優秀公務員,同僚們甚至想要把蕭何推薦到中央任職,這說明蕭何在公務員圈子裡混得也是風生水起。

但是蕭何的交際面是非常廣泛的,他並沒有局限於自己的公務員圈子。起義之前的劉邦可以說是沛縣的閑散人員,經常到處喝酒不給錢,勾搭良家婦女並且讓其未婚先孕,這簡直就是沛縣黑道上的大哥。即便這樣,蕭何卻與劉邦關係非常好。這說明蕭何是一個十分喜歡結交各色朋友的人物,他看人不從門第出發。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他都樂於結交。因此他能見識到的人就多,可以看到的事情也多,牛鬼蛇神見多了,是人是鬼一眼就能看出來。所以,從蕭何的社交能力角度來看,蕭何發現韓信有大將之才並不奇怪。

現在我們再聊聊蕭何推薦韓信的時機。當時的情況是季哥被封在蜀地之後,十分不爽,可是面對強大的項羽又無可奈何。面對這種困局,季哥剛開始也是想直接掀桌子跟項羽拼了,但是季哥又是個有點理性的人,他並不想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一把全部梭哈了。當時的劉邦心裡非常清楚,客觀條件他是無力改變了,唯一存在的變數就是人力資源了。在這種絕境下,人才是唯一可能讓他翻盤的因素。季哥當時的困境讓他已經沒有太多選擇了,恰好這時候蕭何告訴他韓信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以當時的危急情況來看,只要有人能夠提出解決方案,季哥必信,季哥必用。君不見,科技大佬喬布斯在病危的時候也請過巫師來治療啊!!!不過劉邦比喬布斯幸運多了,韓信是貨真價實的,美國巫師都是神棍!!!

言歸正傳,韓信能夠被拜為大將的最關鍵因素還是在蕭何的推薦上。正所謂韓信不遇蕭何必將一生蹉跎!!!蕭何被稱為三傑之一,沒有兩把刷子那是不可能的。我個人的觀點是,蕭何的識人能力極高,他推薦韓信賭的成份可以忽略不計。


現實里,HR招到的項目總監搞砸了事情,和HR有什麼關係呢?

HR只是負責招人,在HR接手之前還有別人進行審核評定。

蕭何推薦韓信,哪怕說破天,劉邦只有親自考核後,才會讓他指揮大軍。

這就是所謂的用人不疑。劉邦和蕭何又不是一般人,熟的不能再熟了,劉邦自然相信蕭何的眼光,所以敢登壇拜相,哪怕時候考核發現韓信不是大才,不讓指揮軍隊就行了,劉邦一樣可以遙控韓信。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噁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彊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豪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當你的思想、眼光達到一定的高度時,你才會越發明白什麼叫他娘的人才

1937年抗日戰爭,華北丟了、南京丟了、大半個中國丟了,都城被人攆到南鄭巴蜀了,投降論甚囂塵上,這時有人站出來說一句:

「中國會亡嗎?答覆:不會亡,最後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覆: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並吧啦吧啦一堆

你覺得讓這人來做大將軍,並全面領導抗日戰爭,是在賭嗎?只怕人們沒這份眼光與福氣吧

當劉邦還在為逃兵現象頭疼、項羽如日中天的情況下,是韓信得出結論:劉邦必勝,項羽必敗


其實韓信這個大將軍初期也就是參謀長,因為劉邦當時就一條戰線。這時另一個韓信甚至是太尉…(大將軍在漢武帝之前非常設,而太尉是三公)

彭城之戰後,張良勸劉邦重用、拉攏韓信、彭越、英布(彭越、英布是拉攏過來的盟友,韓信則是「漢王之將」)。這才有韓信負責一條戰線。劉邦也先後任命韓信為左丞相、相國,成為漢國內部地位僅次於漢王的二號人物。

蕭何敢保舉韓信,是他有識人之明。劉邦重用韓信,首先出自對蕭何的信任,然後是漢中對的高屋建瓴,最後則是接下來戰爭中韓信的表現。劉邦給韓信的地位也依次是名義上戰時統領全軍的大將軍(但因劉邦沒分兵實際上無大將軍之實,而且大將軍只是戰時授予戰後撤回的軍職)到單領一個方面軍並任命為左丞相、相國以尊崇(名實均為漢國二號人物)。當然了,劉韓的蜜月期隨著韓信破齊要求自立而結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