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武器平台,舰基导弹的数量,速度应该都可以稳压舰载战斗机带弹,那未来海战战斗机岂不是鸡肋


舰对舰导弹的第 1个问题是:射程太短。就算直接用「战斧」巡航导弹,也不到 1700公里射程。

而舰载机「超级大黄蜂」带 2枚鱼叉-ER,就可以靠自己飞到 1500公里外发射,加导弹射程 270公里可以打击 1770+公里的目标。

如果有伙伴加油,就能打击 2150+公里的目标。

如果换了射程更远的 LRASM,估计还可以再加 250 - 400 公里。

」先进超级大黄蜂「的航程也更远。

「先进超级大黄蜂」+ LRASM + 伙伴加油一次,估计可以打击 2500 - 3000公里处的目标。

pan seaeye:F/A-18 E 超级大黄蜂作战半径计算(2)反舰?

zhuanlan.zhihu.com图标pan seaeye:F/A-18 E 超级大黄蜂作战半径计算(3)空中加油?

zhuanlan.zhihu.com图标

舰对舰导弹的第 2个问题是:单靠军舰本身,甚至无法发现 100公里外的目标。

卫星不能提供实时制导信息,且卫星很容易被对方击落。

发现目标和制导,都要靠飞机。

舰对舰导弹的第 3个问题是:无法在海上再装填。

就算有 500个垂发单元,也只能发射 500枚导弹,射完要回基地了。

飞机的空射导弹,可以依靠弹药补给舰,在航母甲板无限补充挂载。

舰对舰导弹的第 4个问题是:无法更换弹头类型。(还是因为无法海上重新装填)

很难设计出一种打击 快艇,驱逐舰,航母,潜艇,商船,大型油轮。。。都一样高效的导弹战斗部。

而飞机的空射导弹可以随便更换。

最后,弹道导弹【可能】还有个小缺点:最小射程非常大

美军的陆军战术导弹 ATACMS 射程是 70公里 - 300公里。

那么 1500公里射程的弹道导弹,【可能】最小射程会在 350+公里,即 350公里以内的目标都不能打。如果有敌方潜艇在 200公里处上浮,而自己只有反舰弹道导弹,这就很尴尬了。

当然,如果设计的时候考虑了这个问题,那么可以早一些抛弃发动机或者关机,从而获得较小的射程,但代价是飞行速度显著变小,更容易被拦截。


用还是有用的……只是可能和以前的「用」不太一样了。未来的航母舰载机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备用的)开眼的手段,而不再承担现在的输出职能。

鲁迅说过(并没有):领先时代一步的是天才,领先时代两步的是疯子。导弹制胜论也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北方曾经有过某玉米爱好者就是导弹制胜论的坚定支持者——现在看来他领先了可能不止两步。

但是到了9102年的今天……尤其是10月1日以后某兔子再次宣布某些技术不再是高科技以后,导弹对海军建设和战略的作用似乎又可以进一步地讨论一下了。

传统上航母之所以能成为海战的主要力量,主要以来的是舰载机带来的两个特性:

1、感知能力——舰载机能够提供超地平线视野,从而获得比任何水面舰艇更强大的感知能力。

2、远程打击——舰载机的打击半径是自身的作战半径+武器的射程,并且可以在目标区对目标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搜索。

这使得航母成为了一种集开眼与输出为一体,非常长手和灵活的作战平台。

而导弹的问题在于:传统反舰导弹射程不足,使得攻击平台(远程轰炸机、水面舰艇、潜艇等)必须前出到航母舰载机打击半径之内,因此航母舰载机可以对发射平台进行拦截和打击。另一方面,随著宙斯盾等抗饱和打击的防空系统的出现和改进,反舰导弹必须积累足够的数量才能饱和防御达到杀伤效果,这又要求需要在射程内集结足够多的发射平台——隶属多个不同单位的复数发射平台的协调除了对指挥系统压力很大以外,其集结也是非常消耗时间的;而在这段时间内,攻击方的感测器必须能够提供对目标(航母)的持续跟踪能力,直到攻击群开火时能够为各攻击平台提供足够准确的射击诸元,甚至直到导弹末制导开机。

所以,传统导弹打击的杀伤链(发现、识别、跟踪、瞄准、交战、评估)会被拉得很长,使得防御方有很多环节和机会破坏其中一环,使得攻击变得散乱甚至无效。

但是随著近年来某国俗称DDDDDHM系统的愈发成熟,发展出了从近程到中程,最近还搞出了什么水漂之类的奇技淫巧,基于弹道导弹的反舰打击火力对前面所说的传统理论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对航母来说,攻击一方的射程首次超越(至少是接近)了航母舰载机+中型空射反舰导弹射程的水平;由于射程的延长,攻击方可以在航母打击半径以外不受威胁地组织发射平台,甚至做到射程直接覆盖航母可能出现的区域,实现发现即开火,这意味著攻击平台的组织难度大大降低了。其次,由于DDDD系统的高速度能够做到开火后十几分钟即到达目标区,意味著只需要末制导系统的高空搜索和修正半径达到10海里左右,就可以纯靠坐标把导弹打过去,这也使得对目标跟踪能力的要求大大降低了,也即攻击方不再需要保持对目标数个小时的跟踪以等待攻击平台组织到位和导弹飞到足够近以进入自导段。最后,DDDD的攻击模式完全绕过了传统的舰载机拦截层,而其末端突防速度使CIWS完全无能为力,因此实际上只有防空导弹一层拦截能够起到作用,而就当前的拦截效率来看,DDDD饱和突防所需要的弹药量将远低于传统的大气层内反舰导弹。

以上各方面因素综合产生了一个结果:基于岸基或者舰载的弹道武器的打击效果超过了传统反舰导弹,也包括了由舰载机发射的大气层内反舰导弹。

所以,舰载机为什么还要承担反舰打击任务呢?

现在还有第二个问题:感知能力。

随著航天技术的进步,天基海洋监视系统近年来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比如某国就号称能够实时跟踪全球19个大型水面目标……虽然在战时低轨侦察卫星不太可靠,但是现在快速卫星补网、乃至都没指望能绕地球一圈的一次性专用侦查卫星,或者临近空间高超音速侦察机、二级入轨空天飞机,甚至干脆用弹道导弹打集束侦查弹头,这些空间或者临近空间(可能还应用了高超音速乘波技术)的侦查平台对航母战斗群的隐蔽性产生了新的挑战,使得反航母作战平台可能不再依赖于自身的侦察能力,将反航母作战集成到了一个更大的体系里进行。

当然,舰载机的侦察能力仍然是非常可靠的基础能力,甚至由于指挥层级的关系,作为舰队直接控制的侦查力量具有更高的时效性和灵活性,使得航母自身成为了一个侦察-打击体系的最小单元——但是可能在整个体系中承担的更多的是补充和备用的作用,主要的信息来源仍然是基于空天体系的情报。当然,这种基础感知能力仍然是值得继续投入和改进的,由于打击任务已经让渡给了弹道导弹系统,因此舰载机可能再未来的海上作战中会进一步强化(仅剩的)侦查作用,从目前的预警机侦查模式转变为隐形侦察机与隐形拦截机的侦查与反侦察较量——然而,和传统的雄猫与熊的斗争不同,它们之间的战斗对整个作战的影响可能不再是那么决定性的了……

于是,综上,舰载战斗机在未来的海战中可能不会再承担打击职能,可能会在侦查行动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但是可能不会再像现在一样成为海上作战的主力了。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作战空间已经扩展到需要把战场作为一个球面,而非平面来考虑的地步了……

当然,航母还不会那么快走下历史舞台,因为它作为「海上机场」进行对地打击的生态位暂时还没有合适的替代品——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没有什么武器系统能够和航母一样灵活地控制战略态势升级进度,并且在战时提供灵活、协同、持续的战术空中支援与打击能力。因此,在舔地这个核心议题上,舰载机仍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

船能装的设备永远比导弹大。

飞机能投掷的爆炸物也比导弹大。

这引申出来一个什么问题。

只要不计成本,暴力堆砌防空能力,最终大型空舰导弹,舰舰导弹总是无法突破防御圈的。

因为要进攻方的导弹永远是要在防御方的制空权以外升空,代表花费更多的燃料用在飞行上。至少600公里以上才有意义。

如果将来无人战斗机配合变循环发动机上市,制空权可能就不是400公里,变成600,800,1000公里。

这种压迫,最后是会要了老命的。

而防御方的导弹只要求400公里以内的射程,最终关机速度可以提高到10马赫以上。同样的燃料,可以获得更高的速度。

同样的科技,同样的成本构成,你要把导弹堆到1000公里的射程,和只追求400公里的射程,代表你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要么是弹头重量,要么是速度,要么是导弹的体积。

同时单枚弹头投掷爆炸物最多2吨。

而五代机在防区外投掷小直径滑翔炸弹,这个防御成本,根本就是无法计算,只能硬扛了。


某种意义上你的观点是对的,以制空为单一任务的战斗机在现在的确越来越「不经济」、「不吃香」,这一现象不仅仅是在海面上,空军也是一样,纯制空战斗机正在全面退出舞台。

但是,目前各国理想的舰载战斗机,都应该是在「多用途战斗机」之列(如果实际上不是那就是没技术或者没钱),进可以挂空空导弹承担掩护己方轰炸机(如陆基航空兵的远程轰炸机,或者协同海军攻击的歼击轰炸机)/压制敌方战斗机(比如说某些基地的对方战斗机群)/突击敌方预警机等任务。退可以携带火箭弹和高阻炸弹等发挥「传统美德」/携带反潜鱼雷实施对潜作战/携带精确制导武器打击地面目标/使用反舰武器(一般是各种导弹)直接突防或者远程攻击敌方舰艇。这类多用途战斗机虽然在「兼职」方面可能不及专用的歼击轰炸机和对舰攻击机,但是可以使得航母有限的甲板和机库发挥出最大的可能性(因此美军主力舰载机为大黄蜂/f-35系列,而不再和过去一样为制空/轰炸/鱼雷攻击三种任务携带专用飞机)。

关于空射武器是否可以突防以及相对于舰舰导弹有多大意义等方面,现代海战,不可能单独依靠舰队本身进行防空反导,因为舰载雷达的盲区会使得突防变得很容易(技术上实现武器超低空高速飞行更容易了),所以舰队要「开眼」无非就是布设雷达哨舰和依靠预警机(当然也可以依靠陆基设备,比如说雷达站等),这种情况下,舰载战斗机可以直接威胁敌方的预警机,并且提供拔掉/绕过敌方哨舰攻击的可能(马岛是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因为阿根廷的超军旗不具备空空作战能力),既可以携带导弹超低空抵近攻击哨舰,又可以从侧翼绕开直接奇袭对方舰队的主力舰艇,甚至可以协同己方水面舰艇一起实施多方向的饱和打击。

所以说,战斗机还是很有用的。


题主这种想法,不能说是完全没有道理,现代导弹技术的发展,各种防区外,高超声速,弹道导弹等反舰武器的出现,的确削弱了航母在海战决胜中的统治地位,同时增加了航母的使用风险。然而导弹要把舰载机从统治海战的宝座拉下来,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弹战术灵活性远不如航母舰载机(按照题主的意思,应该只是说的反舰导弹,或者空对面导弹),导弹本身是一种攻击性武器,他的作用是摧毁对手,破坏对手对于目标空域海域的控制权。但是现代战争的任务形式多种多样,对海军的任务除了消灭敌人以外,还有侦察,预警,制空,反潜,对地支援等等多种作战任务要求,这些活儿导弹干不好干不了(或者必须要依赖其他平台进行侦察引导),而飞机样样可以干的很好。而且反舰导弹本身是很昂贵的,可以用于打击高价值目标,但是对于战场空地支援任务来说,什么都用导弹谁也扔不起,而飞机挂铁炸弹轰炸仍是效费比很高的作战方式。

另外,在用于主权宣示,显示存在等任务方面,在应对冲突逐次升级,不适与将冲突一下子就上升到战争层面的事件里,飞机更是相比导弹而言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2,这一点也是我最想说的,航空母舰战斗群,截止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将侦察,攻击,防御三者完美统一与一体的平台,而正由于航空母舰具有这种性质,因此在真正的高强度战争中,航空母舰战斗群才是最可信赖的决战兵器。拿个体育的例子来类比,在踢野球的时候,你经常会发现不少野球高手盘球似齐祖,过人如梅西,带球像亨利,射门如C罗,但是这些野球高手如果放到职业联赛的顶级赛场上,是不是还能玩出这些花活呢?因为在职业联赛赛场上,防守的对抗程度,力量,配合要求都比野球场上升了好几个档次,很多在低对抗条件下的技战术动作根本无法完成。说回到反舰导弹,对于反舰导弹来说,它摧毁任务的前提条件就是首先要有一个完备的侦察引导体系,发现对手,并把反舰导弹引导到其导引头作用范围之内。当然,我们很快可以列举出侦查卫星,超视距雷达,侦察机,无人机等等一系列侦察手段,去发现,引导反舰导弹。但是同时他们都有各种限制,比如卫星要受轨道重访周期限制,超视距雷达要受电离层角度限制,而且他们的精度可能还不足以满足时敏和火控要求,陆地上起飞的飞机也要受航程限制。而在自身技术因素限制之外,最关键的是他们往往还很容易被攻击,反低轨道侦察卫星对于军事超级大国来说相当容易,战时反卫星导弹打掉一部分侦察卫星,就会出现相当长的侦查空窗期,除了直接摧毁以外,也有激光,干扰等其他软对抗方式。天波超视距雷达可以利用假目标进行欺骗,也可以利用其体积巨大,无法移动的弱点用远程隐身巡航导弹,隐身轰炸机,甚至常规弹道导弹进行摧毁。而侦察机,无人机只有侦查能力,没有自卫能力,也容易被对方的预警机发现,舰载机或者舰载防空导弹摧毁。在和平时期可能不明显,但是如果遭逢大战,对方对于你侦查系统的打击当然是无所不用其极的,这时候为导弹服务的侦察系统作用效能,生存能力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航空母舰战斗群按照体育迷的说法,那就是自带体系,而且航空母舰的这一套侦察,攻击,防御体系,远比其余侦察体系更能应付高强度对抗。航空母舰本身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这导致对它的侦查打击很不容易,航空母舰战斗群本身可以搭载很多武器系统,可以发射反卫星武器反卫星,也可以发射远程巡航导弹对地打击高价值侦察目标,预警机舰载机的组合可以有效防御对方的空中侦察平台,如果实在不行,起码还有宙斯盾防御系统进行最后一道防御。这都导致航母战斗群在高强度对抗中,战略战术价值依然无可撼动。

实际上,我认为我国的弹道导弹反航母系统最可依赖的「眼睛」,就是我国的航空母舰战斗群,只有航空母舰战斗群,才有能力在高强度军事对抗中,利用舰载机保护预警机,掩护侦察机为自己的弹道导弹提供稳定可靠的空中侦察体系,二者的结合,将会成为真正撼动对手海战优势的天平砝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