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媒体沉浮的一员,刚开始的很喜欢看那些抨击类或者站队明确类的文章,因为有些人文笔和思想真的很好,能够说你不敢说,想你不敢想。

但是这两年再看下来,特别是那种阅读量高传播广的文章,每个戾气都很重,少了很多内心的情怀,多了许多商业的气息。

多少人开始参加写作课,不是为了写多好多好的文章,抒发自己的内心,而是为了如何学一些技巧让这些文章更卖钱。更多人开始去抓人性的弱点,去找那些爆点冲击点,甚至发出一些不当的言论,就为了博得眼球,博得流量,然后从中得利。

特别是近期二更的例子出来,我看了文章,文笔不差,内容也全面,但是这篇文章没有感情,就是为了写而写,为了成为爆款而写。

他们已经摸清了各种套路,就等著流量入套。

我越来越喜欢看以前的名人写得著作,真的,有时候简短微小的一些生活琐事都让人觉得有趣或者感慨,因为那是作者真正渗入情感的文字。

现在的文字太冰冷了,只有冰冷的10w+。


谢邀。

因为受众口味一直在变,也不断产生免疫,鸡汤喝一口鲜,天天喝会吐,所以自媒体不得不迭代试错摸索,自然就会怪象频出。


几乎每天发一篇软文的公司唯一文案来答,虽然不是自媒体,但不得不说微信公众号的力量日益壮大,很多以文谋生的运营,写手,可能当初曾经是一名文学写作新媒体爱好者,渐渐因为利益或者甲方金主各种奇葩要求过于利字当头,半主观半客观地将发布内容也变成一种套路,一种为了写而写,内核的东西变了质,自然看著看著,就觉得少了点什么,不过每天用45个小时纯走心地去思索锤炼一篇文章,这么又傻又苦吃力不讨好的事,我已经熬出病来了


谢邀

这个问题我之前就有写过文章,我觉得自媒体就是不断摸索受众的G点,并随之写出文章。

所以戾气越来越重,根本原因就是民众的戾气太重了

因为民众的情感诉求,那些自媒体大V就写出戾气重的文字来取悦读者,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除非民众的整体素质和认识能上一个新的台阶,否则这类文字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火。

其实我这个回答戾气也蛮重的,但不同的是,我没有迎合任何人的情感诉求,摸得也是我自己的G点,这也许就是我没火的原因?

以上


胳膊拧不过大腿,刚开始的出众是因为真实,之后的卖座是因为市场需要。这个其实很现实,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人是有区分的,如果公号的文风变了,用户的画像也会变了。真实的还是有人看,博人眼球的照样也会有人点,这个就是不平衡和多样性。

只是有些实干家,苦于营销而不能脱颖而出,他们的文字和声音是被埋没的,所以你以为市场就是浑浊不堪的,但越是这样,真实的人就会越多,物极必反么。

路飞爱你们~


谢邀.

爆点多的自媒体流量的确高

但还是有很多很用心的公众号

在等待发掘

很喜欢那种只有几百几千关注的公众号

有一种慢情调

也不定时更新

如岁月静好

我的态度有点像韩寒那样

向往远方,也不刻意贬低苟且

公众号也是快餐文化

读起来自然是没有名著有感觉

相信未来

公众的审美提高了

公众号文章的质量也自然会提高


两个原因吧。

第一点,爆款和鸡汤是一部分受众喜欢的,而这一部分受众提供了大量的流量,要流量变现就是迎合这一部分受众的口味,从商业的角度出发去编写一篇文章,而至于文章的质量、内容的好坏,那都不是商业运营要去关心的。

第二点,自媒体两极分化严重。商业化的之所以是商业化,就是因为他关注的是受众群体的喜好,如何迎合喜好以及如何根据喜好去煽动受众的各种感官感触。吸粉是第一位的,流量变现是核心,商业操作才是硬实力,这种看的是「钱途」。另一种就是「阳春白雪」型的,不商业化或者少量商业化,不关注受众群体的喜好,只按照自己的想法编写一篇自己欣赏读者却不一定买账的文章。这样的自媒体基本只是「靠爱发电」。而第三种就是「阳春白雪」中渗入适量的商业运营,这种是很聪明的做法,长线钓大鱼。但一样有个缺陷,迎合受众口味自然对文章质量和内容有所影响,越偏向受众口味的,戾气越重,毕竟这才是现在社会形态的表现。

当然,目标人群是高素质的那堆,那自媒体的文章质量自然是很高的,也不会偏到哪里去。但毕竟不是每个自媒体人都有这种功底,也不是每个自媒体人都有这种觉悟,二八原则,高素质意味著流量不会很多,只是质量高而已,看重粉丝数的那种自媒体自然是不会选择这一路的。


和文字文学的地位有关吧。过去人把思想界文字圈的供著,他想说什么说什么,不必迎合大众,自然有干货和性情。现在地位变了,大家爱看什么才会去买什么,搞创作的必须能最大效率抓到爽点才能活著。所以问题来了,到底是媒体带坏了风气还是大众改变了媒体。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