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用廚房秤控制每天的攝入量,可是對於肉類,蔬菜,還有燕麥這種生熟重量會有差異的,到底是按生重還是熟重算呢?比如燕麥70g,加牛奶之後簡直是一海碗,吃完漲到下午。。。肉類也是,生的稱好,蒸熟之後會縮。好睏惑,求解答。


一般食物計算能量都是計算生重的。主要的原因就是題主所困惑的,生食和煮熟的食物的重量有顯著差異。

而生重好掌握,熟重不好控制。主要就是因為,熟重一般是生重食物水分的增加和流失程度,程度的大小和食物的烹飪方式和烹飪時間都有密切的關係。

舉個例子:

比如有100g的生蘑菇,你將它放到鍋裡面來煮幾分鐘,他的重量會減少到75g

再煮10分鐘,蘑菇的重量會減少到只有40g。

也就是說,不同的烹飪方式和不同的烹飪時間,會導致食物重量巨大變化。比如像米飯,還有題主提到的燕麥片一類食物的會吸收水分,食物的重量和體積會增加,和加入水分量有很大關係。而像雞肉,蔬菜一類的食物,在烹飪過程中細胞中的水分會流失掉,引起重量的下降。

所以,如果你要想知道自己吃的食物確切的能量,應該稱食物的生重。除非這個熟食食品的商家已經提供了熱量信息,比如食品包裝袋上面的食品標籤就寫的是熟重的熱量,或者《中國食物成分表》上能查到該熟食的信息。

以上。


用薄荷APP或者其他記錄飲食熱量的APP,一般烹飪過的食物我都按熟重,同一種食物按不同的方式烹飪,熱量也不一樣呀,例如煮雞蛋、水蒸蛋、炒雞蛋的熱量就不盡相同。所以熟食算熱量最好就是稱食物的熟重,而生吃的食物就稱它們的生重,例如黃瓜、番茄、生菜、彩椒等。例外情況,薄荷APP上沒有我要的蒸紫薯、煎鱈魚等熟食,我就記生重,用薄荷APP久了,你就會知道哪些是例外情況。

魚禽肉類和蔬菜含水量較高,在烹飪的時候有些水分就會流失出去,一般烹飪後會變輕。像燕麥片、面類、米類等水分含量較少,在烹飪的時候其吸收水分膨脹,估計熟重會比生重多一倍左右吧。

吸水膨脹的食物,你可以自己算一下該食物的生重比或者以自身經驗,下次就不會整出一碗海了。像我(女生,特殊的160cm,44kg,BMI值19.6)一般做我自己一次分量的雜糧飯(大米、糙米、黑米、藜麥隨機搭配)80g左右生重,煮熟後稱得140g左右;意麵生重是50g;燕麥片生重是40g左右,不想每次都稱生重,可以拿量杯呀,熟能生巧。我的雜糧飯生重比大約是=生重80g/熟重140g=0.5714,如果下次我要吃200g的飯,我稱115g左右的米就不會錯了(米和水的比例和之前的近似)。

計算食物的熱量是無法完全準確的,只能作為一個依據和參考。

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題主,我非專業人士,如有錯誤的地方請指正。


一般食譜里寫的都是生重啦。

拿燕麥來說,畢竟大家加的水都不一樣多,熟重真的沒法算。

肉也是生重。

如果你是在減肥的女生,照著食譜吃飯,並不是一定要準確吃到它寫出的份量。

一頓吃不了70克燕麥,那就吃50g嘛~


肯定是熟重,生重稱了的話也行,但是計算就比較複雜了,得算上你加的食用油,各種調味料,再加上生重


我只想說稱熱量這方式挺傻的~嗯,推薦你用個薄荷app,用那個計算吧。


我一般是稱生重,講道理,食品包裝袋上標示的營養成分卡路里含量也都是按生重標註。做熟了,一方面不便於稱重,另一方面,煮熟後有些水分蒸發出去了,有些吸水變重,與包裝上的真實記重 就有了比較大的偏差。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