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講啥

重點和方法你也勾出來了

好好做就好了呀

就像你說的,並不能算錯

事同理不同,理同事不同。


清靜經的核心在兩個詞:守靜與寡慾。守靜是其外在表現,寡慾是其精神內涵。

守靜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老子說:「守靜,篤也。」

莊子說:「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

這句話其實很好理解,想像一下,當你來到湖邊,想要看清自己在水中的樣貌,必須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湖水是靜止的;第二,你自己也是靜止的。潛在含義就是,唯有心如止水的至人,才能讓眾人靜下來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

換句話說,欲正他人必先正己。

古往今來,提倡「靜」的名言不可勝數,但真正做到靜卻並非易事。

文子說,一盆渾水需要長久靜置才能澄清,然而只是撓動一下,就又馬上渾濁,人心亦是如此。

靜心雖不易,持靜卻更難。

好在老子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天物云云,各復歸於其根,曰靜。」萬物運轉不休,各自歸於其根本就叫做靜。

同樣,只有保守自己的本心,不為外物所遷,方能「靜亦靜,動亦靜」。

南宋 馬遠 《松鶴高士圖》

《列子》記載,列子為伯昏無人表演射箭,把裝滿水的杯子置於手肘上。後箭緊接前箭連續發射,這時的他心態平靜得就像木偶一樣。

沒想到,伯昏無人卻說,你這只是射之射,並非不射之射,沒什麼值得誇耀的。

列子不明所以,伯昏無人便領著他來到萬丈深淵之前,背對深淵向後退了兩步,兩腳有一半都懸在懸崖外邊,才招呼列子前來射箭。

列子頓時嚇得趴到地上,冷汗一直流到了腳後跟。

伯昏無人這才道:「至人能夠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而神氣不變。你現在嚇成這樣,離領悟射箭的奧秘還差的遠呢!」

清 華喦 《山水冊》(其一)石錯天趾,羅天一丘;絮雲牽裾,日月同浮。

寡慾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人性本朴,卻往往被嗜欲所害。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莊子》上便有這樣一則寓言: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常相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厚。

倏與忽便商量報答渾沌之德:「人皆有七竅以便視聽食息,渾沌偏偏沒有,我們就為他鑿開七竅吧。」

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甘肅秦安邵店大地灣出土

老子講:「知足之為足,此恆足矣。」

蘇格拉底說:「我們需要的越少,我們越近似神。」

知足並非得過且過,不求上進,而是一種心境。

《莊子》中,無足問知和:「世人沒有不追求名利的,聲色權勢本來就能讓人心悅體泰,這是人的天性,又有誰能拒絕呢?你說無意於此,恐怕是在沽名釣譽吧?」

知和道:「不足,才會欲求,四處爭求卻不自以為貪婪;有餘,才會推辭,放棄天下而不自以為清廉。清廉和貪婪並非迫於外境,而是要反觀自己的本心。

況且,你只看到了名利帶來的好處,卻沒有看到名利帶來的禍患,當禍患來臨之時,哪怕竭盡財富,只求一日平安而不可得。如今你耗盡心力去爭奪這些,難道不是大惑嗎?」

獸面紋(饕餮)

文子說:「聖人不勝其心,眾不勝其欲。」

佛家說:「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物」就代指慾望,如果被慾望所蒙蔽,就會成為慾望的奴隸。若能遵從本心,戰勝慾望,不為外物所遷,那麼萬物也會因你變換一番模樣。

《列子》記載,傳說匏巴彈琴,旋律能使鳥兒飛舞、魚兒跳躍。師文很是嚮往,便跟隨魯國樂官師襄學琴,可三年也彈不出一支樂曲。

師襄無奈便勸他回家,師文嘆息:「我並非彈不出樂曲,只是我未得於心,所以不敢把心境應於琴弦之上,姑且再給我一段時日吧。」

沒多久,師文果然大成。

撥動商弦,如同春天裡涼風襲來,草木隨之成熟結果;撥動角弦,如同秋天裡暖風拂過,草木隨之發芽拔節;撥動羽弦,如同夏天裡霜雪交相落下,江河突然結冰;撥動徵弦,如同冬天裡陽光變得熾熱,堅冰立刻融化。

最終又撥動宮弦,總領其他四弦,於是景風迴翔,慶雲浮現,甘露普降。

元 朱德潤 《松澗橫琴圖》

最後,在這裡為大家推薦一款我們歷時三年打造的中國傳統文化主題筆記本——《至言·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時期是中華文明的軸心時代,道、儒、法、墨、兵、縱橫、名、雜等諸家學派無不在此時創立,百家爭鳴的盛況空前絕後。中華民族的中心價值大體也是在這一階段定型的。

時至今日,依舊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的復興夢歸根結底也是中華文化的復興。

這款筆記本總共八個主題,24篇文章,通俗易懂的講解了諸子百家的精華。

共熔煉了50本原著,81本釋義,篩選了5000張古畫,是3500小時的閱讀縮影。

文化是根,思想是魂,只有真正去理解與實踐,才能明白這種傳承千年的文化是多麼的精深,才能在人生未來的十字路口上做出最正確的抉擇。設計方面,也是反覆更改了8次設計稿,光打樣就打了5次。孔子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也是我們對這款筆記本的自我要求。

創業不易,喜歡的小夥伴,點擊下方鏈接即可購買

商品詳情?

weidian.com


先說什麼是道,再說怎麼修道。道只是一個代稱,有無上妙義,不可用言語表達。你也可以叫他馬桶,也可以叫他女人,看你的理解什麼是道,你的道是什麼。修道就兩個字,靜,定,先清心,再遣欲,進而得靜,終而得定。這就是修道。定中感悟你理解的道,與描述的道相互論證,這就是清凈經的意思。如何得靜,如何入定,發展出無數的法門,法門的作用是讓你得靜,入定。和尚也一樣,道士也一樣,基督教也一樣,這是共有的理論,不過表達方式不一樣,這就又回到了清凈經的開始,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所以,清凈經是一切修道理論的基礎,所有的法門從這裡開始,又從這裡終結。

近有所得,修改回答。總是用戾氣過重的觀點看這些問題,實在不應該。

清凈經先說什麼是道,上邊的觀點沒有錯誤,稍作補充。

道即真理,不過如眾盲摸象,各執一詞,道家,佛家,耶穌,看去的方向不同,則道之果不同,而真理就在那,無論你怎麼形容,你都沒有真正的看到真理,而是從你的角度描述道,他人聽了,又落了影子,終究模糊,所以不可名,不可道,這是先聖的智慧,不願意誤導我們,如此慈悲。

開頭三大道,解讀正確的基本沒有,不得不佩服先賢,三言兩語,道破天機。我至今沒能完全的想好怎麼去說,去形容,稍作解釋。

大道三句,即告訴人,不要放下,不要執著,要無所住,要熊瞎子掰苞米,要動,也要靜。真理即道家陰陽,即佛所說無所住。一切皆如過往,把握放下與執著,即是智慧。無論修行還是做人,兩字陰陽,三字無所住,四字大道無為,真是令人驚嘆。要執著,也要放下,即真正的真理。

二段說心,莫忘一段之道,心無所動而緣起緣滅,是謂神,是謂欲,是謂因果,是謂俗世,是謂生死,是謂宇宙。將心放到與道相同的地位,則得道,則開悟,心不動,萬物生長,萬緣俱滅。當從這個角度看道,你才會覺得突然簡單了,清凈經不簡單啊,難度遞減。道是什麼,有人看了第一段不懂,先聖開始舉例子了,只有這樣才能從特殊到普遍,讓更多的人懂。道是不動的,心性符合道性,心即是道,假借修心,實為修道,對於修行人來說,修心即可。對於修理工人。道即修理,修理即可,又回本真,吾不知其名,道是真理,一切真理即是道,至於道不同,角度與思維不同罷了,要學會容,要學會懂。

至於後面,我不想說,以後也不用懂。真若是還不懂,請通讀清凈經,而後倒著讀。我想,有人能看了第一段就能得道吧。

醒時戀夢夢戀醒,所謂的執著與放下,即是如此。


一講道無心無體,真空妙用

二講合道,一為理入,觀,二為行入,雖應還靜,清而不染

最後至道,無得無舍,不出不入,無道無不道……

是不是和佛法一樣?哈哈哈

萬法歸一


不必揣摩字的意思,那時修鍊有證的現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