誒,這題我可以答一下。要論詩詞,《三國演義》詩詞並不算好,論其詩性,比不上《紅樓夢》,況且紅樓夢詩詞得到的評價也不高,演義中的詩詞大多都應景之作,於敘事上平鋪直敘,缺少轉折,於抒情上,直抒胸臆,很像喊口號和打油詩——不過這也有個好處,琅琅上口,讀一遍就能熟背。

但是,在三國那一個波瀾壯闊,悲壯宏遠的時代大背景的襯托下,我讀著這些詩詞還真是挺感動的。羅貫中固然寫不出杜工部「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的意境,發不出羅隱「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的慨嘆,也不必苛求。

束兵秣馬去匆匆,心念天言衣帶中。

撞破鐵籠逃虎豹,頓開金鎖走蛟龍。

很喜歡這兩個比喻,在我的想像中,劉備就是這樣的人,擔得起虎豹或蛟龍的比喻。

廬中先生獨幽雅,閑來親自勤耕稼。

專待春雷驚夢回,一聲長嘯安天下。

末句一出,那種青年人滿懷壯志豪情,天下盡在掌握之中的感覺就出來了。

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

只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

最悲傷的一首詩,半生一諾出山去,隴畝問君歸不歸?終究還是未歸。日本詩人土井晚翠有長詩《星落秋風五丈原》。秋風五丈原,從此成為了英雄遲暮、壯志難酬的意象,也讓岐山縣這個小縣城成為了我最嚮往的地方之一。

長星昨夜墜前營,訃報先生此日傾。

虎帳不聞施號令,麟台惟顯著勛名。空餘門下三千客,辜負胸中十萬兵。好看綠陰清晝里,於今無復雅歌聲!

詩是羅貫中假託詩聖的名頭寫的,檢索杜詩詳註,確認沒這首。不聞、空餘、辜負,極力描寫斯人已逝的悲痛和空落感,有了幾分「自春色」「空好音」的意境。

十萬貔貅十萬心,一人號令眾難禁。

拔刀割發權為首,方見曹瞞詐術深。

評價很是一針見血。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很犀利的史論。然而並非羅貫中手筆,是白居易寫的……羅貫中摘下來這首七律的後半截,貼到書里了,非常應景。

古人作事無巨細,寂寞豪華皆有意。

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讀到此處真的只有一聲長嘆。我們這些微不足道的愛好者,整日翻閱史書,論文去認識那段歷史,其實他們都不會知道了,即使知道,也不會在意吧。

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驅時無忘赤帝。

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

安九《英雄恨·憶雲長》這首歌里化用了這兩句*,正是在副歌部分。據說這歌得到了陸樹銘先生的好評,詞寫得真不錯。

*想那赤面赤心赤膽赤兔啊 五虎第一人

觀那青燈青史青龍偃月啊 沙場定乾坤

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

古來沖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其實這首詩非常非常直白了,但還是很感動。央視三國里的「一襲征袍鮮血染,當陽常志此心丹」就是化用這句詩意。

將軍氣概與天參,白髮猶然困漢南。

至死甘心無怨望,臨降低首尚懷慚。

寶刀燦雪彰神勇,鐵騎臨風憶戰酣。千古高名應不泯,長隨孤月照湘潭。

這首是讚美黃忠的,也是羅貫中慣用套路,末句「長隨孤月照湘潭」與讚美張任的「夜夜流光照雒城」是換湯不換藥……包括把諸葛亮比作「耿若長星照一方」和「長星昨夜墜前營」,總把人比作星星月亮。

臨難仁心存百姓,登舟揮淚動三軍。

至今憑弔襄江口,父老猶然憶使君。

這首寫劉備,也是白描,寫百姓最真切的懷念,使我讀了也很想大喊一聲:劉使君!我要跟你走!

也正是史書里讀多了「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的慘狀,才會愈加敬佩以人為本愛民如子的劉備,並成為不會改變的季漢粉吧。


凜凜人如在,誰雲漢已亡?

人世滄桑,國破家亡,君臣甘屈膝,一子獨悲傷 。北地王一腔熱血灑在昭烈陵前,《三國演義》讀到此處,終究不免有些莫名的悵惘感傷。

短短數十年年,天翻地覆,從前叱吒風雲、割裂寰宇的英雄人物,竟已全部逝去。曹操、劉備、孫策、孫權、關羽、張飛、周瑜、陸遜……這些曾如群星閃耀的人物,也盡長眠於地下。就連那智計無敵、宛若天人的諸葛武侯,亦與山川同化,再無相見之期。唯有陰狠沉厲的司馬氏父子笑到了最後,給人一種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無力感。(僅限於《三國演義》)

英雄的時代過去了,捐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蒼!國破、家亡,但是志氣長存、大義不滅!玄德有此賢孫,而又有佳婦。臨死時有此凜凜烈烈之言,令於後人為之羨嘆。

古人常說以文載道,我無承祚先生、冠中先生的如椽巨筆,難描這段歷史壯麗之萬一,只能默默念著這句詩,久久不能平靜。

祖如有靈,知孫之心!


「天水誇英俊,涼州產異才。 系從尚父出,術奉武侯來。 大膽應無懼,雄心誓不回。 成都身死日,漢將有餘哀。」

最喜歡這首詩,因為它像一幅白描圖,勾畫出了伯約的身世、成長、追求、品格、結局,暗示了伯約作為大漢帝國殉道者的身份,還有他身後留給人世間綿延的哀思......


昨日沮授軍中失,今朝田豐賬內亡,河北棟樑皆摧折,本初焉不喪家邦。看老三國時,火燒官渡時袁軍的悲涼,多麼希望沮授田豐這樣的智勇雙全,心懷大義的英雄能為客居的劉使君所用,這樣也不會死於自己人與敵人之手。


「烈士豈甘從二主,張君忠勇死猶生。高明正似天邊月,夜夜流光照雒城。」

蜀中名將張任,一生忠於主公劉璋。在劉璋劉備會面時擋住舞劍的魏延,又時刻沒有降低對劉備軍的警惕。落鳳坡一役,若不是龐統的堅持,劉備可能就死於入川路上了。

後來又險些活捉劉備,最終在諸葛亮+張飛+趙雲+魏延+黃忠的豪華陣容下才兵敗被俘。死前猶不肯降。

我們身為局外之人,往往會對張任這樣的人表示惋惜——若是投降在劉備帳下,也許會在將來閃爍出更耀眼的光芒。更有甚者,也許就能克複中原,再興炎漢!

但是,隨風搖擺雖是一種生存的技巧,從一而終卻是一種高貴的品質。後者雖然有可能招致覆滅,卻也有可能創造奇蹟!

正是一個個的忠誠、不屈、堅毅才構成了一部慷慨激昂的《三國演義》。並不是只有忠義的關公、鞠躬盡瘁的丞相才代表了高貴的品質,無論是「不肯面南而死」的審配,還是自懸於城門最終墮樓而死的王累,亦或是其他或智或勇或奸或謀的人物,他們雖然志向不同,理想不同,作為不同,但終究都是為了結束亂世,「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張任,也是其中之一。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士也!


《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

  卻說傅肜斷後,被吳軍八面圍住。丁奉大叫曰:「川兵死者無數,降者極多,汝主劉備已被擒獲,今汝力窮勢孤,何不早降!」傅肜叱曰:「吾乃漢將,安肯降吳狗乎!」挺槍縱馬,率蜀軍奮力死戰,不下百餘合,往來衝突,不能得脫。肜長嘆曰:「吾今休矣!」言訖,口中吐血,死於吳軍之中。後人贊傅肜詩曰:「彝陵吳蜀大交兵,陸遜施謀用火焚。至死猶然罵『吳狗』,傅肜不愧漢將軍。」  蜀祭酒程畿,匹馬奔至江邊,招呼水軍赴敵,吳兵隨後追來,水軍四散奔逃。畿部將叫曰:「吳兵至矣!程祭酒快走罷!」畿怒曰:「吾自從主上出軍,未嘗赴敵而逃!」言未畢,吳兵驟至,四下無路,畿拔劍自刎。後人有詩讚曰:「慷慨蜀中程祭酒,身留一劍答君王。臨危不改平生志,博得聲名萬古香。」時吳班、張南久圍彝陵城,忽馮習到,言蜀兵敗,遂引軍來救先主,孫桓方才得脫。張、馮二將正行之間,前面吳兵殺來,背後孫桓從彝陵城殺出,兩下夾攻。張南、馮習奮力衝突,不能得脫,死於亂軍之中。後人有詩讚曰:「馮習忠無二,張南義少雙。沙場甘戰死,史冊共流芳。」《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六回:……魏兵四面合來,將傅僉圍在垓心。僉左衝右突,往來死戰,不能得脫;所領蜀兵,十傷八九。僉乃仰天嘆曰:「吾生為蜀臣,死亦當為蜀鬼!」乃復拍馬衝殺,身被數槍,血盈袍鎧;坐下馬倒,僉自刎而死。後人有詩嘆曰:「一日抒忠憤,千秋仰義名。寧為傅僉死,不作蔣舒生。

原因:對像傅肜、程畿、馮習、張南、傅僉這樣在戰場前線奮勇拼殺、捐軀赴難的英烈將士非常敬佩……


安喜曾聞鞭督郵,黃巾掃盡佐炎劉。虎牢關上聲先震,長阪橋旁水逆流。義釋嚴顏安蜀境,智欺張郃定中州。伐吳未克身先死,秋草長遺閬地愁。

基本可以把三國演義中人物結局時的詩詞全背下來,寫法基本相同,無非換了一下主人公,空招俊傑三千客,漫有英雄百萬兵這句詞顛倒反覆用於好幾個人身上。但是最喜歡的還是張飛的這首。首頷頸聯將其一生的巨大功績以振振之聲道來,如此上將令人為之神往。尾聯筆鋒一轉,哀婉之情,不能釋懷。

秦漢之際人物大多尚武重義,三國中可歌可泣的一時豪傑數不勝數,最終卻都沒有看到己方勢力一統天下,基本贊詩都是以哀傷結尾。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