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是在打击式教育下成长,过程中是有很多曲折,内心也受过很多伤。但是本人还是比较活泼开朗的,请问其他人有受到什么消极影响吗?你们怎么看待打击式教育呢?


不赞同打击式教育。而且这种教育方式也正在被淘汰。

打击式教育就如同孩子滑滑梯,为了让孩子滑的舒服滑的快,正常来讲应该是滑梯跟孩子接触的那个面越光滑越好,而打击式教育正好相反——增加接触面的摩擦力。

父母们认为孩子做错了,指出错误,用各种强烈的方式要求改正并且孩子真的照著他们说的这么做了就能变好,而实际上这是在增加孩子进步的阻力,孩子是迫于父母的诸多压力和要求改正错误。

此时,孩子改正错误的能力已经在原本受挫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个受挫的砝码——父母的打击,这会大大缩减孩子的动力。

除此之外,打击式教育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自信心缩减,人际交往受阻,悲观消极等等。

当然有个别孩子可能也是在父母的打击式教育下长大的,不但没有负面影响,反而很皮,人际交往,自信心并没受影响,我想这是因为两个方面原因:一可能父母会在其他方面弥补让他感觉到父母是爱他的,而且还有可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尊重;二,一个孩子的成长最关键时期是6岁之前,最最关键时期是3岁之前,如果这个时期教育的比较好,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和鼓励,那么后期面对打击他也能立得住。

尽管如此,也不提倡打击式教育,多多少少这个孩子会受影响,在以后的亲密关系中不能保证他对待另一半是不是会用打击式相处的方式。

而且这种教育正在背淘汰。


教育的方式是因人而异,并不是一个方式对任何人都适用。


大部分家长惯用打击式教育

宋丹丹也是擅长打击式教育,在《向往的生活》中,频频吐槽儿子。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为大家做早餐时,宋丹丹说:「我生了一个废物,你啥都不会,你看看人家。」

当巴图要帮忙搭鸡窝时,她说:

「你要能把这鸡窝做起来,我觉得你这孩子没有白养。」

竟然还要:「跟民政局说下,我换儿子。」

看到巴图脚趾发炎了,她不耐烦地说:「你别抠了,手那么烦人呢!」

「是你自己啃的吧?你小时候就喜欢自己啃脚。」

当大家都在夸奖鼓励巴图的时候,宋丹丹只有一句话:

「我儿子不可能。」

儿子巴图说:「母亲的吐槽比烟雾还呛人。」

这一连串的打击,让隔著屏幕的观众都为巴图感到心疼。

其实,宋丹丹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嘲笑、挖苦、打击,是他们教育子女的惯用手段。他们几乎不会给予孩子赞扬和肯定。

这种教育方式,就是「打击式教育」。

「你怎么怎么笨?这个你都不会?」

「你看看谁家的孩子比你厉害多了。」

「真没用,你比我小时候差远了!」

甚至,还有更难听的。

……

一声声打击背后,暗藏著多少人年少时流下的泪。

打击式教育容易让孩子自我否定,无论是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甚至爱情、家庭中,都会不自觉地产生自我怀疑。

打击式教育就像一枚钉子钉在孩子的心上,随著时间的推移,伤口会慢慢愈合,但是钉子上的锈迹却永远存在。

如果连父母都看不到孩子的闪光点,只会打击他,否定他,那孩子还能去哪里树立自信心呢?

调查显示:一个经常得不到肯定的人,他的潜能仅能被开发到20 %~30%;一旦得到肯定,他的潜能将会被开发到 50 %;如果这个肯定来自于家庭,那么他的潜能将会被开发 70 %~80%。

自卑的孩子,大多来自这几种家庭。

过于节俭的家庭

我的高中室友芸芸,今年32岁,从来没有谈过男朋友,家里快急疯了。其实芸芸相了不少亲,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就在于她的自卑。

有暴力的家庭

"家庭暴力」,不管是夫妻之间,还是父母对孩子之间的暴力,都会让孩子的人格产生变化。

美国曾做过一项调查,长期生活在家暴中的孩子,会形成两种极端的性格。一种是变成施暴者,将自己受到痛苦发泄在受害人身上,从别人恐惧的目光中,找到安全感。

另一种,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缺少陪伴的家庭

我有个朋友,是个中学老师,她跟我讲过班里一个男孩的故事。

男孩上初一,性格很孤僻,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有天晚上,医院突然打电话找到她,说男孩急性阑尾炎需要手术,可是医院怎么都联系不到他的父母。

朋友急急忙忙跑过去签了字,才将男孩送进手术室。男孩醒过来,看到病床边的老师,忍不住哭起来。他说,父母很忙,一直在外地做生意,已经有两个月没回家了。

父母陪伴太少,孩子不但会失去安全感,还会因为没有人及时安慰鼓励,而变得胆小,时间久了,就会自暴自弃或变得自卑。

我们总觉得孩子还小,总有时间去弥补。哪曾想,童年时光一晃而过。等到我们想要去陪伴孩子时,突然发现,他已经长大了。所以,趁著还有时间,多去陪陪你的孩子吧。

孩子的性格需要父母的引导,别因为你的错误,让孩子一辈子活在自卑的阴影中。

有爱和陪伴的家庭,才会培养出乐观自信的孩子。


打击式教育,是对应强者的方式,强者更在意事物的细节和极致,也就是说,他们来自事物的快感,已不仅仅只停留在大概,一般,自己的好和优秀已早已不能被自己满足,唯有在更多细节上,能做的更好,才有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因为是强者,所以,更知道自己要什么,绝不仅仅只停留在表面的赞赏表扬,打击式教育,反而更能让强者更上一层楼。

相反,如果学习者,本身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是一个青铜,自己还没有能做好基础的准备,故,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帮助,打击式教育,可能会让孩子生出新的困扰和负担,除非他是强者。

遇强恒强,坚毅的品质,持续努力的坚持,是任何学习者都需要的重要品质,至于教育方式的变化,因人而异。

无论什么教育,遇到什么样的学习者,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都需要给他搭一座桥。


不能,只能让人自卑多疑,干什么事情都顾虑重重。


可能在某些方面能让人成才,但是一定会伴有各种心理、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当然不可能了,纯粹的压力教育,只适合野心勃勃且相当冷静的人,这种人在成年人中都是少数,更别提未成年人了。

这是一种纯属扯淡的教育方法,成功率低的发指。即使成功,也后患无穷。


个人不太看好打击式教育,因为上一份工作是幼教老师,所以对这一块有一点简单的感悟。首先想说的是,打击式教育会让人有畏难心理,比如,你得到第一名后,有人扇了你一巴掌,第二次依旧如此,第三次也依旧如此,换取得成果并没有得到好的效果,你对此越来越没动力,并且越来越害怕,从此你对于得到第一名就会有阴影,这种方式就叫惩罚。

打击式教育也是惩罚,会让我们的好的行为事倍功半,所见到的成效越来越少。

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我得到第一名后,得到了我喜欢吃的糖,每次都这样,得到第一名后,又不同的礼物给我,那我就会越来越期待,也越来越努力,这种,就是奖励,奖励会让我们事半功倍。

咱们的长辈总有一种观念,做人做事要低调。所以就算他们在开心,他们都不会表现出来,并且还会打击你,美其名曰让你做的更好,会因为他们的打击让你更有动力,我只想说,那真的只存在于电视,为了凸显主角成功的不易故意这样写的,但是事实远不是这样的,作为我们普通人来说,鼓励与奖励是无比重要的,并且应该从小培养。

所以,我是很希望这种现象能够杜绝的。


谢邀,个人认为打击式教育往往会让一个人的心理变得比较脆弱、敏感和变得不自信。这样往往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我觉得是一个概率的问题,决定最后结果的并不是父母打击,而是父母在心智与人格方面的建设。

赞美式教育也可以导致熊孩子与败家子,打击式教育也有可能产生卓越人士,后者最明显并且依然有效的就是中国的很多运动队,教练充当著父母的角色,习惯使用打击,但是仍然培养出冠军,虽然当不成冠军的更多,但是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却很低。

我觉得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没有一因一果的逻辑与规律。


……………打击式没有问题,重点是孩子

别人都认为他不好,他做什么都不好,他也会认为自己不可能会好。没有希望的人是不会有未来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