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习录每篇文章开头弟子问的部分往往深有同感,对先生的回答解释很费解,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体会,如何破局?


首先要熟读四书,阳明先师的论述是在儒家内部的语境上形成的。其次要读宋儒的书:二程语录、周子通书、近思录、朱子语类。国内对宋明理学归纳最好的是陈来先生的《宋明理学》,可以参考。

再次是要有做好人的目标,心学不是成功学,心学是儒家的道德性命之学,如果是成功学,颜子怎么会在贫病中去世?曾子怎么会终身不仕?阳明最得意的弟子王龙溪有诗「富贵中人如酒醉,淡泊得来是真味。若无道脉做根基,鼎爵虽荣亦虚器」。心学求的是道,不是用来求功名的,阳明有个比喻,用良知来求富贵好比用无价明珠做弹珠捕鸟。

心学和理学都是儒家大学中庸心法的演变,关键还是立志。志不立,没恒心,学啥都没用。

人欲就是天理。除去人欲上过与不及就是天理。先生有时候的解答就像答非所问一样,那是从源头上答。如回答徐爱的博文约礼。约礼只要此心纯是一个天理,在君上在父上,在富贵贫贱上,当人处于那时时,就处在哪看此心之天理。就是博文约礼功夫。博文我们以为就是要看很多书,实际书只不过是描绘一种现象,能如现象全吗?你博文约礼也只是为了做事处变合时宜,既然要和时宜,此心纯是天理,自然处处和时宜。

什么是天理:除去人欲中过与不及的欲就是天理。我这说法,是人情所发做学问功夫,而王阳明人情未发也能做学问功夫。

问问那些问题功夫的目的,便知道王阳明是从源头上答,就能理解了


这是一种好现象,说明你能在心学的范围内对心学产生疑问了。把传习录分成读得懂的和读不懂的两个部分,按照读得懂的去践行,读不懂的则姑且读著,不用去强求理解,只要你是真的践行了,慢慢的就能悟出来。

王阳明的哲学体系有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思维定式,他差不多都是按照这些基本概念来解答的。

看不明白字面意义可以脑补,不要觉得违和,只要你的出发点是好的即可。阳明理论不排斥脑补。

王阳明体系里的关键原则:人性本善,而且会自发的净化恶;私欲是恶,没有私欲就是善。善是没有规矩约束的,只要动机纯正,无需规矩。

面对弟子们纠结的问题,王阳明的看法就是,你自己得出的结论,只要推导出发点是好的,得出的结论就是好的,不用纠结它是不是不符合现在流行的观点,因为你的心是光明的,你得出的结论也会是光明的。

于是呢,王阳明的弟子们开动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发扬出来多种的理论,在王阳明看来,这些理论都没错,因为出发点是好的嘛,当然,老王活著的时候,还会时刻约束一下他们不要离传统观点太远,免得被查水表。等老王去世,弟子们的思路就策马狂奔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成了心学的诸多流派,其中也有一些就被查水表了。

就老王自己在传习录里的回答,无非就是在根据这些原则来指点或者约束。

举例而言,徐爱问王阳明: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徐爱的意思就是:像孝,忠,信,仁这些道德,应该有许多规矩,也应该知道啊。

他这里有一句话没说出来:徒弟我知道大道理,我不明白细节啊,具体怎么做最好,我心里没底,怎么从心里去求呢?

老王当然不会告诉他这里有什么规矩,因为老王的理论就是道德(善)没有规矩。老王告诉他,没有私欲,就是天理。你从没有私欲上著手,你做的就是完美的,没有什么规矩。(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徐爱还有点糊涂,问老王:比如侍奉父母这一项,礼记上有不少规矩,是不是应该遵守呢?

礼记上明写的东西,老王也不敢说不需要。老王就从自己的理论上来解释,他说这些规矩,是你心中没有私欲后会自然而然知道的。你自己没有私欲,所以就自然会关心父母的情况了。

老王这套理论----和朱熹的理论相比,是比较活络的。动机至上,手段没有限制。

举例来说:有女人落水,救上来需要对嘴人工呼吸,咋办?朱熹:非礼……想个别的办法?

王阳明:救了人再说,什么非不非礼的。

这点来说,王阳明更接近人文主义。

但在统治者看来,朱熹的理论更值得信赖,因为他有明确可见的规矩约束。王阳明的理论自由发挥空间太大,不适合塑造统治者觉得完美的臣格。

如果一个君主明显的无能或者无德,而一位臣子具备卓越的治国能力和威望,那么,根据王阳明的理论,臣子取代君主也是理所应当的,因为动机是使天下更好。


先生的回答大多数地方都深入浅出的。但基本思想就是要发现追随恢复自己的本心真我,就是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就是减少知行不一的逐利习性。心学的东西要贴近生活体验生活来理解的~一些个人理解 当你的心志没有被习性逐利给惯坏前,要做一件事,自发会有同理心考虑别人的感受,不用努力维持善意 若是心志蒙尘被习性逐利给惯坏了,那就不自觉得转转想著计算自己有没有受益再去行动了 …比如支教落后地区的孩子,如果你想去因考虑到的是那些孩子急需教育或者现状不利于国家发展(同理心,良知),另一个声音几乎没有(恭喜你,心先生的功能完好无损),也有条件过去最后做成这件事了,那就叫追随本心,做这件事的时候会特别有干劲和毅力,知行合一啊,即使困难重重精疲力尽心却是开心的毋庸置疑~但如果你是因为这个想法——啊呀,这是一次简历增色的好机会而去的,另一个声音也几乎没有,(悲剧,心先生被你冷落了)而且期间良知还是没有发见,那么很可能你一遇困难就会抱怨或者中途舍弃,即使完成,自己也是牢骚满腹,还筋疲力竭,心先生可是不会开的 这其实就是逐利行为,对心性没有帮助,甚至当你宣传时还会大笔一挥说为了爱心而去的时那就更有害了,因为你的意图和行为是不对等的,与良知背道而驰,心里怎么开心的起来?心先生很生气表里不一的行为。关于费解,首先要发现心的机制,阳明先生一开始给的方案是静坐,静坐时圣贤无思无虑或者思虑很少啊,可是冷落了心先生的人会发觉坐不住啊,思想太乱了…为什么?逐利太过或者思维离开未发之中太远了…慢慢会好很多,可惜很多人不想起来了,一个劲静坐寂灭了…阳明先生就想到了另一个阶段方案,说你们不要坐了,起来去做事,但是做事的时候都给我遵从本心,一开始会很难,但接下去会越来越顺手的,直到你回到自发的正常功能,这就是致良知。

我上高中时候看传习录也是这样的感觉,建议先放一放或者看看翻译成白话的或者看看通俗的和传习录有关系的作品。


没有必要 你要当圣人吗 你要去掉你所有的人欲 一心只存天理吗 如果你能 就好好学吧 如果不能 就不要执著 取其一部分充实自己的三观就好


答主能否给出具体例子?
不要停留在王阳明,继续往后走,儒家,道家,佛教,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能理解王阳明的妙处,也能理解他的局限性和不足。
可以读一些注释和解释的书注释的书可以选陈荣捷先生的《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解释的书最好的还是陈来先生的《有无之境》

提问是弟子的因,回答是阳明师的果。阳明师可以给你启迪,但不能替你解悟。所以你自然费解。如何破局?当然是格物致知。读书只是一小部分的功夫,很多答案都已经谈论了。我就不说了。但是坚决反对脑补,臆想不是心学,知一就知一,学心学绝不是玩意识玩概念。需要的是你当下直觉自己的良知,而不是脑补。现在直觉不了,就做实际功夫,但绝不要玩概念。不了解心学的,不要误人子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