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性能晶元的主流依然是X86,但是除了移動端,目前伺服器端也湧現出了許多ARM平台的伺服器,例如華為的鯤鵬920,蘋果在A12X、A12Z晶元上的成功更是使其產生了發布搭載自研Mac晶元的平台的野心。目前看來如果ARM架構在PC平台取得成功那麼將會擁抱移動端龐大的軟體生態,其前景是非常好的。那麼從技術上來看,ARM架構有無可能產生一批高性能桌面處理器呢?類似目前的Intel處理器一樣的可拆卸式處理器。


早就有了。你大概是不知道 ThunderX2(不過 Marvell 棄坑了,ThunderX3 團隊直接解散 Orz)、Ampere Altra(這玩意一個 80 核)和 AWS 的 Graviton,這都是正經上伺服器的 CPU。

ps. x86 真正的核心優勢是標準化向下兼容不積極控制生態,因此廠商之間可以充分競爭,提高性能降低售價。ARM 是完全有能力複製這些的。


當然可能。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一個x86 CPU前端的解碼單元,從對x86解碼改成對ARM指令的解碼。

當然,還要在一些細節上稍微調整一下,例如執行單元補全執行arm指令的單元、寄存器,取指單元要針對arm的定長指令改一下。這樣實現出來的CPU,基本上和原來的x86 CPU性能沒有太明顯的差異——前提是執行相類似的指令,如果是執行AVX這樣的SIMD指令,目前ARM的NEON目前只有128bit,x86上AVX最寬的已經是512bit了,要獲得同等的最高吞吐性能,SIMD執行單元數量要增加到4倍,或者新增512bit的NEON指令。

事實上,業界已經有高性能的ARM CPU,例如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算——富岳用的就是15萬多個A64FX CPU,單個CPU是48+4核心。雖然核心數量不如x64的EPYC 7742,但支持512位SIMD指令,吞吐性能也不差。亞馬遜雲也有採用第二代Graviton,單個CPU 64內核功耗僅僅105W,SPEC INT06-Rate成績1300+,比很多x86 CPU都高得多。


ARM64(官方名是aarch64)指令集是設計的很好的指令集,拋棄了和ARM32指令的兼容性,很多地方是重新設計的,吸收了其他指令集設計的優點。ARM64指令集相對AMD64指令集的效率是要更高的,解碼電路更好設計,解碼電路的實現更簡單,需要的邏輯門更少,佔用的晶元面積更小,功耗更低,且解碼的指令帶寬要更高。

所以當ARM64指令集的CPU的微架構設計與實現和AMD64指令集的CPU的可以相比時,且物理後端的優化,晶元工廠的製造工藝可達到的性能也可以和AMD64指令集的CPU可以相比時。ARM64指令集的CPU的性能是不會比AMD64指令集的CPU的差的,甚至可能是更好。

君不見Apple的ARM64指令集的A12Z的性能已經非常不錯了,如果放開功耗限制,A14X會有更好的性能。性能功耗比上比AMD64指令集的CPU要好多了。另外其他答案提到其他ARM的CPU也是不錯的。

指令集設計的好,對CPU的性能提高是有很大的好處的。除了前面提到的解碼電路更簡單,解碼效率(指令帶寬)更高。還有就是編譯器更好優化,能生成更高效率的指令。更短的指令字可以讓生成的程序佔用的空間更少,這樣可以更好的利用指令緩存,減少因緩存命中失敗造成的性能下降。

近年來逐漸火熱的Risc-V就是非常優秀的指令集,比ARM64指令集設計的還要更好,而且Risc-V 64和Risc-V 32是兼容的。另外其向量擴展的指令集設計是非常的優秀,其中重要的特點就是可變寬的向量寬度設計,可以動態的指定參與計算的向量的寬度,極大的減少了指令個數,不象X86的AVX指令,128位一套指令,256位一套指令,512位一套指令,指令多且難以記憶,讓人極其蛋疼。另外,在非向量寬度的倍數的數據處理時,X86的AVX指令集和ARM的Neon指令集往往需要在向量處理的循環後再加上一段非向量處理的循環用於處理尾部數據,而Risc-V的向量指令集則不需要,其向量處理的循環中會自然的處理尾部數據。

所以,採用ARM64指令集的CPU是完全可能發展出媲美X86架構的高性能晶元的,甚至會更好。


20年前,你說要想讓x86架構做高性能場景,是要被笑話的。當時我供職的企業,想要推動一個新方案用x86的伺服器替代現有基於小型機的伺服器體系,存在極大的阻力。五年都沒有完全搞定。

所以你看,x86指令集根本不存在天生的先進性。只不過酷睿橫空出世,給了intel黃金十年,該架構高性能低能耗,其他指令集的代表作相比之下都有不小差距,逐漸在伺服器端獲取了大量的份額。

知乎2012年曾經有個問題問arm能不能取代x86成為桌面處理器,我當時的回答是現在不能。

不過2013-2018年這六年,基本上x86陣營是荒廢了,而arm陣營則飛速發展,已經有趕上x86的可能性。現在的局勢看,arm要做出高性能處理器並不是不可能。——最大的難題還是操作系統以及對應的生態,沒有這個生態,就無法反哺arm高性能桌面處理器的研發。依然只能是局限在移動領域吧。


計算機歷史上有過很多指令集。

x86當年屬於屌絲級別。

IBM的大型機Z系列用的指令集是高大上的。

DEC小型機的ALPHA是高大上的。

SGI用的MIPS,當年都比X86高貴。

高性能的地方,沒有人用X86,桌面的廉價玩具指令集。

當年有很多RISC優於CISC的理論,甚至認為X86搞高性能有問題。

但是,X86從奔騰PRO開始,一步步成長,到了Athlon64之後,支持64位大內存,多路並行,再發展出集群。

反而是各種高性能的工作站,小型機被淘汰了。

X86從桌面上升到伺服器,乃至超級計算機。

arm從移動領域開始,也是逐步擴展,發展出高性能微架構。

現在ARM也上超算了。

蘋果開始用到筆記本電腦上。

蘋果A系列處理器的IPC已經超過桌面X86處理器。

未來幾年,出現性能比X86更強的ARM桌面處理器很正常。

只是生態系統不行,不一定有人做。


需求各有不同. HPC/Server/Workstation/Gaming/Common Use(就當上網吧), 側重的需求不一樣.

就比如鯤鵬920, ARMv8.2, 只能單層虛擬化, 跑點簡單的業務還可以, 但是跑 HPC 沒有足夠的 SIMD, 跑 Workstaion 同時受制於單核性能, SIMD 和奇葩的緩存設計.

然後說 A12Z/A14, Apple 的處理器 IPC 非常高是沒錯, 但問題是頻率上不去, 假設 A14X 單核能跑到 3.2Ghz, IPC 是 Intel 的 1.5 倍, 那麼他是打不過 5Ghz 的 Intel 的. 當然 A14X 在這種情況下能效相對會好看點. 但是只提 IPC 不提頻率, 這種 IPC 概念就是垃圾.

當然 Intel 這個不代表整個 x86, 還有一個 AMD. 現如今的情況來看, 移動端/輕薄筆記本倒是可以極大受惠於 Apple 自家的 5nm SoC, 而桌面端, 特別是伺服器端, 別說 AMD, 能不能換 Intel 都是一個問題, 主要花很大代價開發大核心並不經濟. 哪怕是翻身的 AMD 都一直在伺服器上玩膠水.

另外工作站和 HPC 都很依賴 SIMD, 目前能做出來 ARM SVE 512bit SIMD 的也就 Post K, 所謂的富岳, 其他清一色 128bit 的 SIMD. 所以指望 Apple 在工作站換掉 Intel 是痴人說夢:

蘇媽: EPYC 看一下? 我們的 3990WX 和 PRO 3995WX 已經把 Intel 的 HEDT 轟的連渣都不剩了

AMD Threadripper 3990X 64核128「縣城」京東¥ 28999.00去購買?

實際上工作站也更多依賴顯卡, 比如 Mac Pro 這樣的視頻工作站.

蘇媽: MI100 6900XT 系列了解一下, 還有上一代 Vega II

Apple Radeon Pro Vega II Duo MPX 模塊MW732FE/A京東¥ 42000.00去購買?

同時為了加速 RAW 流程, 還需要專用卡, 但是需求量不大沒有人流片怎辦呢

蘇媽: Xilinx 了解一下, 老姐剛收的 FPGA 大廠

Apple Afterburner 加速卡 MW682FE/A京東¥ 15000.00去購買?

所以當各種專用運算擴展卡多了之後, CPU 就顯得像一個 IOHub, 對其本身的性能要求就沒那麼高了. 反正核心加到爆, 在這些 Workload 還跑不過專用卡, 另外價格也不經濟.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能夠 deliver 產品, 而不是空談什麼性能強不強.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即便我經常看扁 Ice Lake 處理器但是仍然會推薦朋友上 MBP 13 高配, 畢竟 macOS 在那裡, 整體的硬體水平也擺在那裡.

當你認同 MacBook 提供的特性, 並轉化為自己的需求之後, 這玩意就沒啥替代品. 就算 ARM MacBook Pro 可能打不過 AMD SoC 也是一樣選 Mac. 因為只提性能不提產品體驗, 那麼性能概念就是垃圾.

MacBook Pro 13 高配京東¥ 13899.00去購買?


這是啥時候的問題?

現在應該在單核性能上算是有了,多核還需要等待。

m1確實不錯


我記得早幾年,諸位在這個問題下可是截然相反的回答啊,當初的一片信誓旦旦的……呵,男人的嘴啊


不是太清楚指的高性能是什麼?是指單核的那種高性能,還是多核的高性能?

不過指的是什麼都不要緊,ARM和X86本身都只是指令集而言,並不嚴格對應具體的架構和產品。ARM和X86誰的性能能做到更高純粹是廠商實力的比拼,由指令集帶來的差異很小。就像母語說英語還是母語說中文,基本不會影響你寫故事的水平。

所以理論上沒問題,實際看情況。

制約ARM現在做不了高性能的,一方面是進入市場較晚,現在已經被X86佔據了不少,市場易守難攻,X86已經生態完善行程壁壘。另一方面是ARM設計廠商實則一鍋散沙,雖然指令集共享,但沒有一個絕對的老大,沒有一家無法提高完整高可靠的產品,也對應的沒有資源去投入研發。

Apple MacBook Air 13.3 新款八核M1晶元 8G 256G SSD京東¥ 7999.00去購買?

聯想(Lenovo)YOGA 14s 2021款 14英寸全面屏超輕薄筆記京東¥ 6399.00去購買?


技術上可行,但商業上不行。

arm做桌面需要桌面OS的配合,目前來看arm的Windows筆記本兼容性並不太好。

要是拋開Windows出現新操作系統的可能性也比較小。

所以,年邁的X86固守PC問題不大,但是移動端沒機會。arm現在其實也有了挑戰者,就是開源的RISC-V在IoT等細分市場發起了挑戰。


Easy。等明年A15架構就行。

雖說今年A14也夠強了,但也只是蘋果第一代試試水而已,畢竟是沿用A11以來的舊架構了。

憋了兩年的新架構A15,第二代Arm Mac是真正的重頭戲。初代更多是為了軟體的適配而存在,系統和軟體起碼要1年的迭代時間才初步成熟。

話雖如此,A14其實也夠打臉X86了,低功耗高性能,ipc高就是可以為所欲為。八天後開發布會,很快就能買到產品了。

對於Arm來說,真正難搞的是生態,而不是性能。用Arm指令集翻譯X86會有損失,部分指令集也沒法翻譯。終究要建立起一套新的生態的,好在兼容iOS和iPad OS,至少有一些兜底的東西,不至於什麼都沒有。自家的兩大王牌fcp,lgp,微軟的office,Adobe全家桶確定原生化,其他的慢慢來就行,成功率還是比較高的。

Arm架構除了蘋果就是Arm了,公版架構還是差點意思。X1與其說是鋒芒畢露,倒不如說是黔驢技窮。。

兩年提升30%,X1也才追上A11,看起來就遇到瓶頸了。。這種表現並不比X86更優秀,Arm還是得看蘋果。


樓主問題的這感覺,就好像沒有人曾經問過X86這個問題一樣。

估計樓主是00後吧?沒有經歷過80年代,甚至90年代中期,在IBM Power、DEC alpha、SGI MIPS、Sun UltraSPARC、是怎麼在性能上完虐X86的。要知道,都到1997年了,好萊塢給《泰坦尼克》做後期特效,都沒用任何X86工作站,為什麼?還不是因為X86 CPU和上述這些比,性能太垃圾么。

我到現在也搞不明白,為什麼很多人會覺得,「指令集和性能」會扯上關係?就好比,你說哪國語言,跟你智商高低有關係么?難道說中文的就一定比說英語的智商低?

指令集只是「語言」,而性能高低是「智商」,兩者有啥關係?


在90年代,除了那時候在桌面平台(Acorn當年搞得和mac一樣,acorn的risc機把os直接固化主要部分在固件里,又沒有mac的生態系統)失敗了的的arm,哪一家risc處理器的供應商不嘲笑x86的?

x86的優勢也是靠性價比打出來的。自從cortex-a9以來,arm在微架構上急起直追,該有的都有了,現在已經完全追上來了。同一功耗下,已經不僅是媲美的問題。

當然,x86現在主要的問題是Intel工藝追不上來的問題。AMD有了高製程的支持,x86也一樣能搞出大核集群出來。


評價性能:

同一段程序,由同樣優化程度的編譯器編譯,執行在,同樣時鐘頻率,同樣核心數,的CPU上,看他們的執行時間長短,短的則性能更高。

而不是x86—高性能,arm—不如x86。


不是已經有了嗎?(震聲)


最終用戶產品:

  • Microsoft SQ 2(Qualcomm OEM)
  • Apple Silicon M1

商用伺服器:

Scaleway 提供 ARM 實例

  • Cavium ThunderX 系列產品(Marvell)
  • 鯤鵬處理器系列產品(Huawei)

邊緣計算/霧計算:

實際上邊緣計算也不一定是低性能的
  • Nvidia Jetson 系列

ARM 在你看不到的很多領域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另外,從使用角度上來看,ARM 與 AMD64 架構相比,沒有太大優勢也沒有太大劣勢。


其實大勢已經比較清楚了。

蘋果讓arm取x86的野心眾人皆知,但唯獨顯卡這一塊,由於N和A過於強大,arm上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於是,實際上arm能否取代x86,決勝關鍵在於nvdia。

業內對這個問題早沒有分歧,於是老黃反手將arm收入囊中。

畢竟雖然tegra已經失敗了,但是switch的復活戰還是讓老黃看到了黎明殺機。


其實我覺得遊戲主機用ARM會不會是更好的選擇


問問英偉達吧


最近的蘋果m1處理器,聽說不亞於intel的處理器。最關鍵是。m1把內存也封裝進去了。

這樣內存速度不會受匯流排限制了。

adobe系列爽的飛起。

而且還支持ios軟體。

蘋果過去一直受到intel限制。總是突出不了自己每次新產品就cpu提升很大的特點。

而且arm不像intel那樣要兼顧的很多,變成擠牙膏

arm是個新人,可以大刀闊斧。

而且蘋果最注重的是續航輕薄。arm爽的飛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