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蘋果發布了基於M1處理器的MacBook,該處理器基於ARM架構。今年早些時候樹莓派基金會升級了採用ARM處理器的4B內存到8GB,並且適配了64位操作系統(正式版還未發布),似乎大有超脫開發板,步入PC行業的意思。蘋果的影響毋庸置疑,對同為ARM處理器並且有一套完整體系的樹莓派有什麼正向影響?


影響應該不大,樹莓派還是那個樹莓派,手持4B8G版,還有多款老pi,其實很多人對M1有些誤解,M1真正的強大是異構整合。

cpu發展的可選項可以參考我另一篇答文: 後面幾年cpu能怎麼發展呢?

arm進入筆記本領域已經好多年了,國內很多都知道winrt失敗,其實燈塔那邊還有個chromebook,發展很快,市場增速經常超過100%,google的下一代os也是要整合全平台的,這方面一直在發展。

也可以說x86的天花板確實到了,每進一步都非常困難,更加依賴更加困難的製成改進。

m1可以說給出的方向其實並沒有超出我之前答文的預測。

個人認為未來可能會倒逼計算晶元廠商開發更多異構計算模塊產品,比如專用視頻編碼解碼模塊,專用神經網路模塊,專用加解密模塊,目前這些產品主要市場還在大廠的IDC里以FPGA的形式存在,而這些實現一旦以某種方式(擴展卡或整合成SOC)普及進入消費市場,配合開發和優化對應的專業app,就可以得到類似m1的效果。

舉個小栗子,樹莓派上有個很多人愛用的產品 intel的Neural Compute Stick(神經網路計算棒),只是個usb口的,插在樹莓派usb口就能用,已經發展到第二代了,這玩意兒可以用不到1W的功耗讓樹莓派的神經網路計算性能翻個4-5倍。

你要是插他4-5個,還可以一起疊加。

對於M1在finalcutpro上表現的吊打i9視頻轉碼性能,如果有公司願意研發類似的視頻編碼晶元產品,並且配合相關app支持,在樹莓派上也可以實現接近的效果。

兼容機市場生態體系的鬆散性必然導致新計算模式進入生態的被動性,滯後性,但是具備更多的靈活性。而apple歷來是全都自己來,這個決斷執行的既徹底又果斷,這就是兩套生態體系差異的本質。


ARM架構用於桌面平台的可能性被大家認可,會有更多的廠家跟進,比如高通,聯發科等開發適用於桌面平台的ARM架構處理器。

樹莓派本身依舊是個輕量化的嵌入式邊緣計算平台,可能未來會加入更多的AIoT特性,而蘋果ARM全平台化可能會吸引更多人加入邊緣計算的開發中,樹莓派作為邊緣計算的入門入口之一無疑會得到更多關注。


1)提供了一個不錯的ARM環境開發工具

2)驗證了ARM往桌面和筆記本的可行性

其實樹莓派4b的性能提升相比之前非常大,

雖然是現在已經不那麼先進的A72,

但是總算是大核心,

遠勝於之前的A53和A7之類的小核心。

當然樹莓派最大的問題是TF卡的IO性能太差了,

如果加兩條pci-e通道支持個nvme就厲害了。


我用幾個樹莓派4代搭了個Kubernetes的集群,作為家用K8s的實驗開發平台。圖片里就是這個簡陋的小集群

用起來的主要問題是很多Docker 鏡像沒有ARM64版本的,必須自己從頭做鏡像。蘋果M1發布了以後,ARM64的鏡像肯定會越來越多,估計很快就再也不用為鏡像平台問題煩惱了。

個人認為,蘋果M1(以及以後的M系列晶元)用的越廣泛,那麼ARM64架構所能用的軟體和得到的支持就會越來越多,社區也會越來越壯大,同為ARM64架構的樹莓派必然會從中得到好處。


其實我覺得這個樹莓派的粉絲們,有點。。高估自己了啊。

帶熱點恐怕都很難帶上樹莓派。

ARM版的mac帶來的影響力是整個X86架構平台的,得益於更強的架構和更強的工藝,大混元時代的到來是必然的事情。

其實很多年以前,微軟的poketpc就在做這件事情,可惜早生了二十年。

雖說它的風向沒往樹莓派上吹,但全行業的利好,無疑也是相關的。

更小更強的集成解決方案必定是未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