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理歪說。

黃飛鴻有一部電影,在紫禁城外決鬥。

當時黃飛鴻吊打了洋人,但是洋人攻破了紫禁城,黃飛鴻再能打,也不過刺殺了洋人一個小頭頭而已。沒有擋住洋人進入紫禁城。

抗日神劇這麼打那麼打,你可以發現,也不過是消滅某些縣城裡的一個日軍治安司令。

聽著名頭挺唬人的,實際手下也不過幾百人,還要算上偽軍。

這樣的日軍頭目,日本人那裡有好多。

芬蘭消滅了21萬蘇軍,自己也被放幹了血。

白色死神狙殺了500人以上,也沒有能拯救芬蘭割地賠款的結局。

最重要的是,這些抗日神劇里的英雄最要命的設定是,沒他不行。

這就有問題了,日軍佔領了這麼多地方,不是每個地方都有這樣超神的英雄。

於是大俠們後方打日本打的爽,前線日軍豬突猛進。

郭靖武功已經出神入化了,夫婦還是在襄陽殉國了。

所以神劇拍就是拍個樂呵,不是今天的特產,魯迅先生就對這種神劇進行了不留情面的批評。

神劇導演再能編,也還是有個下限的,他們也知道,如果把這些大俠送上前線,肯定就被炸的他媽都不認識了。

所以就成了敵後英雄,也符合大家普遍錯誤認知,治安日軍不如野戰日軍。

於不合理中,還有一點合理的東西。

導演想像力還是太匱乏。

抗日神劇和美國超級英雄中間只差一個特效而已。

你用看超級英雄片的心態去看抗日神劇,你就會發現

還是超級英雄好看。


就是因為抗日戰爭打了足足十四年,日本人把壞事兒干盡了,所以殺小鬼子才那麼爽!抗日神劇才有那麼大市場!


美國隊長那麼厲害,美國也不見得能統一宇宙不是。


幾個事實:

  1. 抗日戰爭打了14年,因此沒有那種將戰爭時間大大縮短的抗戰神劇(尤其是基於第二個事實);
  2. 戰爭以我們的勝利宣告結束(我們如果沒贏,是不會出現抗戰神劇的;而倘若還在打,雖然又抗戰神劇,但那只是幻想,表達了抗戰必勝的樂觀信念);
  3. 日本軍國主義思潮沒死絕,歐美思想又在國內大行其道,兩岸關係變化(這就證明,不會再出現那種全盤否定國民黨抗戰貢獻的抗戰影視劇,而且不會再出現那種強調窮苦民眾如何與日軍應用作戰的抗戰影視劇)

基於前面三點事實(特別是第二點),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

  1. 拍抗戰神劇的人,是搞人血饅頭(以為這樣做,能治好民眾們的「癆病」);
  2. 開歷史倒車
  3. 洗錢

人血饅頭這件事,其實就是像華老栓那樣的,對革命者的愚昧無知,只知道和著死刑犯鮮血的饅頭可以治療華小栓的癆病。

這種做法,還打著一些光鮮亮麗的旗號,那麼這就更有問題了。

在近視眼看來,這種利用革命先烈事迹的行為,也是一種讓英雄們「犧牲得有價值」、「為後人發光發熱」,其實呢?百害而無一利!

我們不知道過去的中國人是怎麼描寫那種以「怕死的弱蟲」這種形象出現的日軍,可能的,他們就像《亮劍》裡頭孔捷所說的,是什麼少爺兵、聽見槍聲就嚇尿褲子、鑽進睡袋往外打機槍吧?!

或許的,日軍在這些人筆下,也像中國軍民在日本筆部隊筆下那樣,毫無戰鬥力、總是一觸即潰,連個拿鋤頭的農民都打不過,就像下圖這樣的:

此圖來自於原侵華日軍老兵齋藤邦雄的漫畫《陸軍步兵漫話物語》。

如果在抗戰時期做這種事,還有點幻想、樂觀精神的話,那麼今日的這種現象就不能再說是幻想、樂觀主義之類的。

與那些將日軍寫成「怕死的弱蟲」、「喝血的猛獸」一樣,在茅盾老先生看來,都不能算是一種教育。

既然說日軍是怕死的弱蟲,為何現實中卻存在「喝血的猛獸」?既然說日軍是喝血的猛獸,為何也存在著「怕死的弱蟲」?

橫挑鼻子豎挑眼的人總是存在。

沒人會看妖魔化的日軍(所以,像日俄加三國聯合製作的《第一小隊》這樣的動漫作品,是不會有中國版的),沒人會看《鬼子來了》那種貶低民眾的抗戰影片。

正如速食麵一樣,它就是一種造出來消遣的,指望它具有教育意義,那還是看抗戰題材的紀實片吧!

而開歷史倒車問題,前面已經說過了,像過去人那樣,不注重思想教育只圖名利,算是一種開歷史倒車。

其次就是不知不覺地也走上跟過去人一樣的錯誤道路。

舊中國是什麼情況?某些山村裡的村民穿著明代服飾,1929年才知道變天,抗戰時期還有人以為抗日是反對皇上。

這樣看來,似乎就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般: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可是,這樣一個世外桃源卻真實地發生在戰亂年代!這樣的桃源固然令人嚮往,但卻出現一個可悲的時代。

在那些大城市裡頭,那些能夠上得起大學的人又是什麼情況呢?有的人不知道老蔣是最高領袖,有的人對於抗戰的對錯問題,不是認為錯誤就是說無所謂,另有一些人不知道日本人是我們的仇敵的。

而在當年局部抗戰時期,大刀隊揚名後,什麼虛假報道都有:

此戰過後,日軍指揮官命令與大刀隊對峙的日本士兵在脖子上套上特製的鐵護圈,以防腦袋被砍掉;晚上因忌憚大刀隊夜襲,睡覺時也不敢取下。

還有這樣:

我們喜峰口的英雄是光著腳、露著頭,使著中古時代的大刀,……搶回了山,奪回了嶺,收回了喜峰口,俘虜了幾千個日本人,收到了幾千枝日本槍,捉住了許多輛日本坦克,抬回來許多架日本開山炮。這個故事,豈不比(法軍守衛)凡爾登的故事還威武!還壯烈!還光榮!還燦爛!(出自天津《益事報》)

而在民國著名軍事學家楊傑筆所著的《國防新論》,就更不用說,新兵沒見過毒氣也就罷了,見過的老兵由於缺乏文化知識,以訛傳訛,將煙幕彈理解為毒氣;由於駕駛員不夠多,雖然繳獲了日軍汽車卻不能開走;一架日機因故障被迫降落在某地,當地人從沒見過飛機,只得一臉懵逼地看著人家把飛機修好再揚長而去。

此外,在那個年代,由於揭不開鍋,所以產生了大批漢奸、偽軍(這一點不同於歐洲)。

由於認知上的缺失、思想上的單純,日本人給點小恩小惠就說日本人好,不認為日本人該打;日本人跟你稱兄道弟拜把子,就說日本人多麼講義氣云云;日本人告訴你他也信上帝耶穌聖母瑪利亞安拉佛祖觀音,就說日本人和你一樣,犯不著打他;日本人告訴你真正的敵人是蘇俄共產主義、英美自由主義,所以就要信這套鬼話被人賣了還替他數錢!

而抗戰神劇呢?

自己的祖先吃了沒文化的虧,已經夠慘的了!可是,如今我們有些人不知不覺也走上了同樣的道路。

他們窮得念不起書(甚至出現日本人給些米就去跟人家學日語寫日文的情況),我們呢?有能耐吃飽了,誰都可以有書讀,但結果呢?

他《海上孟府》,謝爾曼M1坦克是怎麼一回事呢?

他《箭在弦上》,出現拐彎的箭,又是怎麼一回事?

手撕鬼子、褲襠雷、包子雷、17毫米的炮層出不窮。

怎能不讓人想起那個屈辱的年代?!

如果在近現代史,搖筆桿的先生們胡思亂想些天馬行空的東西,就比如說像《新紀元》裡頭的潛水艇、水變火分離器、追魂砂、水上步行器、炭氣、電話等等,屬於說希望有朝一日中國軍隊有此般強大的話,那麼現今某些國人的做法又說明什麼呢?

將一個已經被打敗的敵人從墳墓里拉出來,打扮一下再打敗,有意思嗎?

所以我現在反覆在問:

日本人與美國人之間,哪個更厲害?我只聽到這樣一句回答:

日本人殺了我們幾千萬人,所以日本人比美國人強。

死於日軍屠刀之下的同胞要是知道這個結論,我都不知道他們會怎麼想。

雖然說歷史是個任人擺布的木偶,誰想怎麼擺弄,就怎麼擺弄;雖然說文藝出自生活又高於生活;雖然說我本人就是個寫小說的。

有些人就是沒有勇氣承認《論持久戰》里的這些話(或者說以一種口是心非的態度看待):

(一○)日本方面:第一,它是一個強的帝國主義國家,它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在東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個著名帝國主義國家中的一個。這是日本侵略戰爭的基本條件,戰爭的不可避免和中國的不能速勝,就建立在這個日本國家的帝國主義制度及其強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上面。然而第二,由於日本社會經濟的帝國主義性,就產生了日本戰爭的帝國主義性,它的戰爭是退步的和野蠻的。時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日本帝國主義,由於內外矛盾,不但使得它不得不舉行空前大規模的冒險戰爭,而且使得它臨到最後崩潰的前夜。從社會行程說來,日本已不是興旺的國家,戰爭不能達到日本統治階級所期求的興旺,而將達到它所期求的反面——日本帝國主義的死亡。這就是所謂日本戰爭的退步性。跟著這個退步性,加上日本又是一個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這一特點,就產生了它的戰爭的特殊的野蠻性。這樣就要最大地激起它國內的階級對立、日本民族和中國民族的對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對立。日本戰爭的退步性和野蠻性是日本戰爭必然失敗的主要根據。還不止此,第三,日本戰爭雖是在其強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的基礎之上進行的,但同時又是在其先天不足的基礎之上進行的。日本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雖強,但這些力量之量的方面不足。日本國度比較地小,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日本統治者想從戰爭中解決這個困難問題,但同樣,將達到其所期求的反面,這就是說,它為解決這個困難問題而發動戰爭,結果將因戰爭而增加困難,戰爭將連它原有的東西也消耗掉。最後,第四,日本雖能得到國際法西斯國家的援助,但同時,卻又不能不遇到一個超過其國際援助力量的國際反對力量。這後一種力量將逐漸地增長,終究不但將把前者的援助力量抵消,並將施其壓力於日本自身。這是失道寡助的規律,是從日本戰爭的本性產生出來的。總起來說,日本的長處是其戰爭力量之強,而其短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退步性、野蠻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國際形勢之寡助。這些就是日本方面的特點。

(一一)中國方面:第一,我們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從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戊戌維新,辛亥革命,直至北伐戰爭,一切為解除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革命的或改良的運動,都遭到了嚴重的挫折,因此依然保留下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我們依然是一個弱國,我們在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各方面都顯得不如敵人。戰爭之不可避免和中國之不能速勝,又在這個方面有其基礎。然而第二,中國近百年的解放運動積累到了今日,已經不同於任何歷史時期。各種內外反對力量雖給了解放運動以嚴重挫折,同時卻鍛煉了中國人民。今日中國的軍事、經濟、政治、文化雖不如日本之強,但在中國自己比較起來,卻有了比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更為進步的因素。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就是這種進步因素的代表。中國今天的解放戰爭,就是在這種進步的基礎上得到了持久戰和最後勝利的可能性。中國是如日方升的國家,這同日本帝國主義的沒落狀態恰是相反的對照。中國的戰爭是進步的,從這種進步性,就產生了中國戰爭的正義性。因為這個戰爭是正義的,就能喚起全國的團結,激起敵國人民的同情,爭取世界多數國家的援助。第三,中國又是一個很大的國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這同日本又是一個相反的對比。最後,第四,由於中國戰爭的進步性、正義性而產生出來的國際廣大援助,同日本的失道寡助又恰恰相反。總起來說,中國的短處是戰爭力量之弱,而其長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進步性和正義性,在其是一個大國家,在其國際形勢之多助。這些都是中國的特點。

出自《論持久戰》

在這些人看來,日本不僅失道寡助,而且戰爭力量也弱。

但戰爭力量弱的日本存在於哪個歷史時期?就是現在。

現在的日本什麼樣?雖然存在自衛隊,但兵員質量可想而知,指望一群沒當兵前在二次元的世界裡找老婆的死宅發揮出昔日「昭和男兒」那樣的戰鬥力是不切實際的(儘管說抗戰時期日軍方面不是沒有像齋藤邦雄這樣的人)。

「一個讓人民為國去死的國家,就讓它滅亡好了」,這是15年前NHK進行終戰紀念日相關採訪時一個日本青年說的。

但以現在的日本去理解二次大戰時期的日本,我覺得這是歷史唯心主義(雖然那是影視劇而不是歷史)。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抗戰神劇里的日軍,是一群穿著昭和時代軍裝的平成死宅或令和死宅。

讓八爺(八路軍)、四爺(新四軍)們打這樣的敵人不好嗎?

從文藝上看,這是將日軍——反派——理想化了(我說的理想化就是朝著戰鬥力五的方向發展,而不是進行美化),但硬傷卻很明顯。

由於強調文藝,軍事、政治的成分縮水,抗日軍民無限子彈還百發百中、日軍這邊夕陽紅槍法與子彈打一發少一發,因此打日本人在這裡顯得不重要的,就像遊戲里雖然主線是打各路大怪小怪,但我們有權利不走主線,我們可以去刷支線、打打之前已經失敗的敵人(以大皇帝這個網頁遊戲為例,我們的主線任務就是打服各地區的角色,也可以不玩主線,改為打土匪之類)。那麼,不打鬼子可以幹嘛?

當然是和女角們膩歪了!國產戰爭影視劇,不,是國產電視劇永遠存在的一個巨大問題就是把男女愛情放第一位。無論是和平劇(相對於戰爭劇而言,就是說這類電視劇,是發生在和平時期的)還是戰爭片,男主一定要和某個女角色膩歪才行。

一個女人都沒有的國產戰爭影視劇,我想就是《士兵突擊》,軍旅題材以外的國產電視劇中有沒有哪部電視劇也是沒女人的,這我就不知道了(我倒不是歧視婦女同志,請婦女同志們見諒)。

這種愛情戲多於軍事戲、政治戲的存在,實在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比如說總是出現所謂的「英雄救美」。

而且,這樣做,雖然體現了男主有感情的一面,但卻是個人英雄主義!儘管說戰爭劇里不能排除浪漫主義,戰爭領域也不能不允許出現戰鬥英雄。

由此可見,這樣幾點問題:

  1. 鬼子戰五渣
  2. 男主因為鬼子戰五渣而有時間與女主膩歪
  3. 因為男主與女主膩歪,所以在抗戰神劇中,給人一種鬼子被打了八年才從中國撤退回國的感覺

至於說那些將鬼子寫得脫離實際的,比如說《亮劍》里的山本特工隊、《雪豹》里的竹下突擊隊。

這本來就沒史實支撐(我不是說像挺進殺人隊這樣的),當時特種部隊面臨一個問題,因為可能要穿敵國軍服,因此這就存在身份不明確的問題,而且你說特種部隊會流行,那也是冷戰開始的事情,二次大戰之前只能作為一種試驗存在(歷史可能不像試驗者希望的那樣)。

再一個就是日軍特種部隊,光一個日軍不重視衝鋒槍的問題,我覺得就可以判定為不符合史實(再說了,出現美國的衝鋒槍還不是湯姆森,而是M3衝鋒槍),而這一點,連日本人自己都吐槽,美軍是被打了4年才贏了太平洋戰爭。

還需要說明的是:

  1. 美化日本人是不許可的(抗戰時期或許存在著那種對待中國民眾友好的日本人,但這種友好卻值得商榷)
  2. 戰術上重視敵人也是一樣

第一點我不必多說,自抗戰影視劇出現以來,將日本人善良的一面展現出來的抗戰影視劇是沒有的(但抗戰時期卻也有那種將日軍官兵寫得「令人同情」的抗戰小說),因為這樣會觸怒那些極端民族主義者(比如說像一點資訊的那個田海平)。

第二點,涉及一個歷史虛無主義問題。就是說如果將認知到日軍也有值得抗日軍民學習的一面這些東西抖落出來,會被歷史虛無主義者利用,以此發明歷史。這一點,我與我的幾個朋友討論過。

從這兩點出發,再結合前面所談,我們的答案似乎是這樣:

  1. 抗戰神劇是基於我們花了14年才答應這一基本史實講述的
  2. 美化或讓觀眾同情日本鬼子是不許可的
  3. 承認日軍在戰術上有值得抗日軍民學習的一面是不許可的
  4. 兩岸關係變化
  5. 歐美文化的入境
  6. 日本軍國主義的死灰復燃

基於前七點,就是說抗戰神劇非得這樣演不可。

至於人們總說的「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其實還有後半句話:

卻又脫離不了生活

我是覺得許多人拿「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這句話為抗戰神劇開脫的時候,忘記了這句話。

為什麼說脫離不了生活?

一個例子:

一個偉大人物來自於人民群眾中間,他與其他人有著與眾不同的地方,能不能說這個人就與其他人毫不相干呢?不能!能不能說他就沒有所有人都有的特點?不能!

抗戰神劇是基於抗戰小說去拍攝的,小說又是根據歷史事實加以創作的,如果說某部抗戰神劇是基於某部小說改編的,那麼它對歷史史實肯定是進行了篩選,我畫了個圖:

這是三者關係,而且還是平面的,如果換成立體就是這樣的:

如果更為確切一點說明為什麼不能脫離生活,那麼是這樣的:

(舉例來說就是某本小說里,1931-1945年里日本沒有入侵中國,這能允許的嗎?)

(不完全脫離歷史史實的抗戰神劇或抗戰小說就是我們如今看到的,立足點就是我上面提到的,但仍然存在脫離歷史史實的地方;當然還存在另一種方向,就是確實有抗日戰爭,但最終結局是我們戰敗了,這後一種是不被允許的)

最後,我想說的是,恐怕抗戰神劇終結之日就是日本軍國主義餘孽無一例外承認自己祖先的戰爭罪行之時吧?


人人都把笑川桑稱為天皇,為什麼令和天皇還竊據帝位,不大政奉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