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答主大家好,我入手了一套《史記》(中華書局繁體豎排版,帶三家注的),每次都發誓一定要堅持看完,但是……請教各位如何讀進去這種逼格很高的古籍?本人大一漢語言文學專業,老師叫看這種古籍,目前面臨的具體問題:1.繁體字讀不太懂;2.三家注完全蒙;3.讀不下去,希望有大神幫忙回答一下,越細越好,謝謝(*°?°)=3


謝邀。本科中文系,現在在做一些古文獻方面的研究,不入流,談一些個人心得。

題主的三個問題,1.繁體字讀不太懂;(1p.繁體豎排版本讀不習慣;)2.三家注完全蒙;3.讀不下去。但是歸根結底還是一個問題,那就是肯不肯下死功夫苦讀書的問題。

第一,繁體字的問題。這個東西純靠積累,跟小孩兒學認字,學生學外語一樣,主要是要有耐心。像是這種需要基礎積累的東西是沒有捷徑可走的,這個過程確實會痛苦和枯燥。字不認識的時候要去查閱,傳統的方法就是部首查字法。但是如果有大量字不認識,這樣查字既容易讓人失去耐心,又影響閱讀進度。如果有網站能夠複製粘貼不認識的字直接網上查閱,豈不美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麼推薦一些工具網站,方便閱讀學習。

1.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史記》

一個非常強大的民間網站,其他書籍的收錄情況可以慢慢自行探索,這裡僅僅介紹利用這個網站學習繁體字的情況。最簡單直給的就是,該網站的繁簡字切換功能,如圖:

繁體字版本的《史記》

如果你要切換為簡體字,只需要點擊左上角的「簡體」字樣即可。切換後效果如圖:

簡體字版本的《史記》

一鍵切換,遇到不認識的字,直接切換即可。這樣可以最快速度地知道某不認識的繁體字所對應的簡體字。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該網站的官方文本都是按照估計版本來的,不會出現Word.exe中無腦繁簡轉換的情況。值得一提的是,該網站的文內檢索功能(左邊欄最下面)是不區分繁簡字的,也就是說,你可以在繁體字版本的書籍中用簡體字進行檢索。

更騷的是,網站還可以切出英文翻譯。《史記》的英譯採用的是漢學家赫伯特·艾倫(Herbert J. Allen)的版本(亞洲學會,1894)。同樣是點擊左上角「English」鏈接,請自行嘗試。

2.國學大師:《史記》繁體版、簡體版

利用國學大師可以查詢到《史記》的許多不同版本,乃至注本、其他相關書籍。雖然國學大師沒有繁簡體切換的功能,但是在不同版本的文字化方面還是比較可靠的。

3.漢文博士

一個功能強大的中文字詞檢索軟體,尤其在文字的古釋方面非常全面,提供了十數個中文字典資料庫可供查詢。如圖:

點擊資料庫名稱可以直接跳轉

第一p,豎排版的問題。這是一個純粹習慣的問題,解決辦法就是多讀,習慣了就好。

第二,三家注很難讀懂的問題。古人讀《史記》是一定要從三家注入手的, 但是今人沒有古人的環境,有時不那麼難懂的內容經過三家注的解釋,反而會覺得如墜五里霧中。我們閱讀古注的目的最終還是要讀懂古文,因此沒有古籍閱讀基礎的話,最好佐以其他今人注釋。此外,既然是老師讓你閱讀這種古籍,那麼瞭解一些古籍的基礎知識還是有必要的。

第三,正文讀不下去的問題。兩種方法,一是略讀法。因為《史記》的文字相對淺顯,正如司馬遷評論屈原的文字「其文約」,司馬遷創作《史記》的時候也是以這個標準自我要求的。況且《史記》中的列傳是高中文言文模擬試卷的常客,因此對於大學生來說,《史記》的難度並不高。略讀法就是先知文章大意,讀不懂的地方就略過,減少閱讀的挫敗感,將這些問題留待第二、第三遍閱讀的時候再解決。要注意略讀完第一遍之後不要覺得高枕無憂,因為第二、第三遍乃至四五六七遍纔是真正積累古文知識的時候。二是筆記法,也就是在讀不懂的地方隨手做上筆記,死摳每一個點。這種讀法不要求閱讀速度,而且前期會十分痛苦,不過由於問題已經被一一攻克,所以後期閱讀的痛苦會大大減少。

最後還要從體例方面談一談《史記》的閱讀方法。《史記》的體例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等,其中列傳的故事性最強,也是最適宜初學者閱讀的部分。本紀和世家中的故事也是非常吸引人的,但是其中也有枯燥的部分,瞭解一下即可。書和表對於初學者來說可以完全略過,甚至那些基本就不是中文系學生要關注的內容。

至於說在學習的過程中要不要手抄、誦讀之類的,這個問題其實見仁見智。我上大學的時候手抄過《老子》《論語》和部分《左傳》,但是我個人的體會是,這樣很容易變成抄寫機器,而忘記學習和辨析其中的內容,尤其是當抄寫者對所抄寫的內容不夠熟悉的時候。反而是當你沉下心來,仔細學習文章、文字的含義的時候,收穫會更大。不過不管怎樣,閱讀古文還是要有耐心,要能堅持。坦率來說由於專業方向的原因,我並沒有讀完《史記》,以上只是我根據自己閱讀、學習其他古籍的經驗給出的一些建議,僅供參考。


從我自己讀(買)書的經驗看,咱的史書分三個級別

頭一層的是簡體橫排本,這種的基本上都是經過權威點校過的,讀起來也最順溜

再一層的是提問裏的繁體豎排本,什麼國史大綱,讀史方輿紀要,胡三省音注的通鑒,還有改革開放前中華書局的二十四史,但都是有標點的,只要拿手或者是筆瞄著,別串列了,基本上就不能太麻煩。

最高層的就是無標點的本子,我管這些個叫處女本,這個可就要一點一點動著筆來斷句,理解了。

說到底啊,讀古籍要有兩種基本素養,一個是文言文的流暢閱讀理解能力,另一個是大部分繁體字的認讀能力,這倆是基本功,不能金剛鑽不瓷實就來攬活。


感謝邀請。首先,我不贊成題主從大一就開始看這類版本的《史記》。據題主說,是老師推薦的,那我覺得該位老師未能從實際出發。閱讀古籍,無論從裝幀、排版、用字等形式層面,還是從句讀、訓釋、註解等內容層面,都應該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從題主的描述來看,題主在中學階段應該沒有經過專門的「古籍閱讀訓練」,應該只是達到了基礎教育裏的「閱讀一般文言文」的要求。對此,要端正心態,明確定位,一口氣喫不成大胖子。

閱讀豎排、繁體、無句讀的原始古籍,至少需要在經過以下課程的錘鍊:

1.基礎課: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語音學基礎、辭彙學基礎

2.提升課: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文獻學(版本、校勘、目錄、辨偽、輯佚等)

如果沒有以上課程知識的支撐,我們看到的古籍也就是用繁體字寫成的一篇文言文,僅此而已。加之《史記》內容的敘事性強,充其量也就是讀了一個故事。那這樣閱讀古籍的意義何在呢?

呂思勉先生有一段話說得在理,摘錄於茲:

「篤舊者每謂『文學宜自古及今,能通先秦兩漢之書者,則於後世之書無不能通』。此言誠然。然『能通先秦兩漢之書者,於後世之書無不能通』為一問題,『入手之時,應否即授以先秦兩漢之書』,為另一問題。譬如能舉百斤之物者,自無不能舉三十斤之物,然入手之時,是否即應令其學舉百斤之物,自另為一問題也。(《答鄧鷺於書》,今收入《呂思勉遺文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最後,向題主推薦一門良心網課,B站有資源,可搜可看:

課程名稱:古代漢語

主講人:高小方(南京大學教授)


個人的體悟是:慢慢讀,做批註,寫札記,找樂趣。

比如酈生,投奔劉邦老流氓之前老臭不要臉的;比如老實人曹參,二十多歲的縣司法局長,居然跟著老流氓去造反;還有劉賀的和親餿主意,三年送倆漢室宗女給匈奴單於禍禍;還有東方朔進諫,漢武帝十分感動然後拒絕了他……

為了把資治通鑒讀完,我特意申請了一個公眾號——屈子行吟,有空寫寫資治通鑒札記,純屬業餘,自娛為主,有興趣的話歡迎關注交流。


繁體字可以在讀書的時候一點一點查,而且可以蒙(一般來說根據上下文不難猜測

如果題主想要讀史記的話不妨先從感興趣的方向讀一讀,比如孔子世家,屈賈列傳之類的。讀書的過程中可以選擇性摘抄。

遇到生僻字多查。

不過如果說三家注的話我不太清楚是哪裡出問題,題主可以附圖說明一下

認識繁體字只是第一步,影印本更emmmm_(:з」∠)_

加油???!(??????) ?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