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身體會反抗味道極差的那一種做法?為什麼我們吃東西不是弄熟後直接打成泥吃這種效率比較高的方法?味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當今大多數人即便犧牲健康也要追求味覺的享受?

即便是稀鬆平常的原材料,如一種是拋棄味覺追求,把所有原材料蒸熟後通過料理機打成泥直接吃,另一種是經過例如中餐里的熱鍋涼油,蔥姜蒜熗鍋,大火爆炒,晃勺顛鍋,一鍋成菜,碼上蔥蒜油潑等等各類烹飪方法再吃,即便是稀鬆平常的蔬菜肉類,為什麼前者往往難以下咽,身體彷彿在告訴我們這是有害物質似的,甚至令人作嘔;然而後者可以吃的心曠神怡,彷彿身體在告訴我們吃到了仙藥似的……但是更換某種特定食材再用前面的方法會得出恰恰相反的結果,為什麼呢?


題主所說的那樣烹飪方式就是我們畜牧養殖里給動物吃東西的方法。動物吃飼料就是把所有的飼料原料包括玉米大豆油脂還有維生素片等等用高溫擠壓膨化等方法弄成一粒粒的,每天喂兩頓就夠了。學術上這這種方式叫全混合日糧TMR,total mixed ration。除了不同生長階段,包括妊娠動物會有點差異。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內飼料的比例組成和加工方式是不輕易換的。我知道的貓最厲害,貓對貓糧如果不熟悉,就拒絕食用,而其他的動物也有適應。

這樣和人類的餐飲完全不同。

食品原料多樣化,食品烹飪方法多樣化,食品風味多樣化。每天每頓吃的也不同。而且對口味也越來越挑剔。除了口味,還有嫩度,多汁性。因為人類是有意識的高等動物,所以飲食不再是滿足營養的需要。更是社交活動是文化活動甚至是心靈的慰藉。你晚上寒風凜冽回到家,愛人的一碗熱湯麵所包含的情誼是多少一粒粒干吃的日糧飯所比擬的。還有所謂的家鄉的味道。都是幼年吃的風味記憶像硬碟一樣刻在大腦里。成年以後就被喚醒了。人類高級的意識和感知才有對食物如此苛刻的條件。


當然不一樣,有好有壞,蔬菜,牛奶等維生素b

含量高的,高溫處理就沒了,水洗都會損失很大部分。

但是雞蛋,不煮熟,吸收效率非常差。

具體,要看題主想吃什麼了。


當然會有所不一樣


同樣的食材和調料不同的人做出來的菜口味口感`營養成份的保留都不同


不同烹飪手法,營養肯定不同啊。

有些「營養」耐高溫,有些水溶才能析出,有些搭配還可能致毒。。。

至於味道,你吃飯是為了吃飽?可能大部分人吃飯是為了能在一頓飯的時間裡慰藉一下辛苦的人生吧。所以味道才是吃飯的終極追求啊。利用蒸汽、油脂作為傳熱媒介,快速激發食材香味,或者用水煮燙涮,體現食材的鮮味。用香料用熗鍋或者多種食材配合,提升菜肴的複合香型,這樣才能刺激食慾啊。味覺的記憶和標籤當然也由此而來。上午拜訪客戶,一單未簽,中午麻辣香鍋痛快一下唄;下午送孩子面試小學,提心弔膽,晚上弄個三鮮砂鍋,喝口老酒定定神;和同事加班弄標書,成與不成的先在寒冬里涮個羊肉,盛夏夜晚擼個串兒。。。你告訴我有營養就行了,咱們干一杯蔬菜泥?!

題主說味覺的享受是否必要?男女之情呢?一床舒服的被子呢?一件好看的衣服呢?音樂呢?這些有必要存在嗎?

人世間,除了科學,還有藝術。生活,也許就是我們平凡人生中的小浪漫。


別的不說,我做的蛋炒飯和老婆做的黑暗炒飯,都是正經雞下的蛋,你試試

我懷疑這是個陰謀,現在老婆已經幾個月沒進過廚房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