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因為現代人對古代的領土理解有偏差,時間越往前,人類所開發利用的土地越少,想像一下,當你沒有任何現代機械,也沒有幫手,完全是孤身一人,純靠雙手開墾土地時,給你十畝、一百畝、一千畝有太大區別嗎?

看先秦典籍,有兩個詞頗為重要,第一是「城」,擴地百里、千里一類的說法,遠不如奪城若干出現得頻繁,另一個詞是「野人」,即使是在本國境內,也有野人出現,這個野人與「國人」相對,是指不接受政府統治但也享受不到政府保護的人。

我們看慣了用顏色標識的地圖,以為一國就是一塊地方,其實正確的先秦地圖應該是一系列圓點與細線,圓點代表城池以及城池周圍的已開發土地,細線代表道路,在線與圓點之外,其實不屬於任何一國。

各國彼此征戰,大趨勢是界線越來越清晰,可趙、魏、韓有個特殊情況,他們原是一國,分為三國,因此界線混亂。各城的歸屬一是取決於三家的戰略需要,二是取決於城主本人。戰國時期是貴族治國,各城城主全是各家的子孫或是姻親。晉國一統時,將三家(其實是六家)子孫到處分封,等到分裂時,誰都要歸屬離自己最親的那一家,哪怕中間隔著其他人。

秦國奪打上黨,上黨城主與下屬討論之後,決定投降趙國,就是這個道理,上黨城主在親緣上必定與韓國更近,但是在地理上離趙國更近。無論怎樣,與韓、趙全都沾親,與秦國卻是敵人,所以寧願歸趙而不願降秦。當然,趙國因此倒霉,那是另一個問題。

所以這種領地分開的情況,在韓、趙、魏來說是正常現象,如果沒有它國干涉,三家征戰加妥協,早晚也會以城換城,將國界變得清晰,但是沒來得及完全,就被外敵消滅,問題就此解決。

多說一句,城池代表已開發地區,因此城的多少是一國實力極為重要的指標,一味地開擴領土,有時候反而適得其反,楚國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它的領土太大,城池建設跟不上,距離較遠,以至於在史書中很少看來楚國各城彼此援助的例子,與齊、魯、三晉形成鮮明對比。而秦國的郡縣制,比貴族制更好地適應新奪來的城池。


三晉分家的時候領土是七零八碎的。期間,三晉會通過交換領土使之盡量整合。

當時,魏氏佔領的晉地有鹽礦和銅礦,東部的安陽有鐵礦。從魏氏的角度上講康,它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把安陽給換出去。

另外,魏氏本身缺乏糧食生產地,西方的河西並不適合糧食生產,而盤踞在關中的秦國,實力則較為強勁。

(網路上流行稱秦孝公或秦獻公之前的秦國很弱,具體出處未知。秦厲共公至秦簡公時期的秦國實力是比較強的。)

對此,魏氏從魏文侯到秦惠王前期一直採用的戰略,就是西邊壓抑秦國,東邊佔領韓、趙、宋之間的中原領土(此處人口密集,為天下商業樞紐,且冬小麥和水稻一年兩熟),最終變成了東西兩塊的啞鈴狀。

至魏昭王時期,魏氏放棄了河東的領土,就不再有東西兩部分的狀況了。


我們首先對周代的封建制度做一定的了解。

公元前1027年,牧野之戰,「小邦周」滅「大邑商」後,面臨的天下形勢是周國人口不足以統治廣大的被征服地區。因此,周初大分封授民授疆土,由功臣和親戚率領軍隊前往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進行統治。

據《荀子·儒效》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繼上古八大姓之後,以封地為氏成為今天中國姓氏的主要來源。

與後世的中央集權制度不同,周代封建制度以禮樂等級為核心,以土地為基礎。雖然封君對封臣擁有統治權,封臣對封君有效忠的義務,但封君不得無故干預封地上的事務(類似西歐中世紀「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封臣對封君起到的更多是一種拱衛和保護的作用。當然,隨著戰國時期變法改革,禮崩樂壞,周初封建制度逐漸瓦解,各國建立起國君為核心的集中體制(具體集權程度有高有低,比如楚國相對鬆散、秦國更加集中)。

春秋戰國中後期,隨著兼并戰爭愈演愈烈,邦國數量逐漸稀少。小國相互侵吞,大國爭城以戰,諸侯通過交換和繼承獲得大大小小的領地,九州大地上逐漸形成了列國犬牙差互的局面。

地圖來自@樹蔭寬時鳥自棲

看地圖我們得知,魏國的兩塊領地中間被韓、周相隔。韓國自不必說,晉國六卿之亂的勝利者韓趙魏三家瓜分智氏、范氏、中行氏和公家領地,通過互換、移民等方式形成新的領土格局,即我們看到的三國之間破碎的版圖。周,是天子領地。雖然禮崩樂壞,天子失去權威,但仍然擁有華夏世界名義上最高的統治權和最尊貴的地位。周邊大國欺負周天子,慢慢侵佔天子領地可以,讓天子給自己「致伯」也可以,但要是沒有足夠的實力就去滅亡天子之國必然會引發列國聯軍借口攻擊。天下公認的王只有一個,就是周天子。楚、吳、越在濕熱的南方稱王,大家可以視而不見,畢竟是中原列國不待見的蠻夷之國。及至「徐州相王」,魏惠王、齊威王無視天子權威,終於引發了之後天下各國無論強弱紛紛稱王,周天子顏面掃地。比春秋時更加殘酷的競爭拉開帷幕。


各姓封國

①姬姓國(36)姬姓是黃帝之後,周天子王族。

吳國、虞國、魯國、邢國、管國、蔡國、曹國、郕國、霍國、衛國、沈國、毛國、郜國、雍國、滕國、畢國、原國、酆國、郇國、召國、北燕國、古魏國、古韓國、邘國、晉國、應國、單國、虢國、楊國、胡國、鄭國、劉國、魏國、韓國、西周國、東周國

吳國系周太王長子泰伯之後。魯國系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的封國。蔡國系周文王第五子蔡叔度的封國。衛國系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封的封國。晉國系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封國。鄭國系周厲王幼子友的封國,別名奠國。魏國先祖畢萬為文王十五子畢公高之後。韓國先祖為晉國公族。②姜姓國(5)

姜姓是炎帝之後。實際上,「姜」、「羌」本是一字,因姓稱之「姜」,為族名稱之「羌」。羌人與周人在早期長期聯姻(如姜子牙與周文王為親家關係),後協助周人滅商。

齊國(春秋)、呂國、申國、許國、紀國齊國系周開國功臣呂尚(姜子牙)的封國。③媯姓國(4)媯姓是虞舜之後。息國、陳國、遂國、齊國(戰國)陳國系周武王滅商之後,封虞舜的後代胡公滿於陳,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附近),讓他奉守舜帝的宗祀,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根據胙土命氏的規定,稱陳氏。之後陳國內亂,陳氏小宗出奔,於齊國壯大,歷經八代完成陳(田)氏代齊。④姒姓國(2)姒姓是夏禹之後。杞國、越國

杞國周初封於杞(今河南杞縣),後徙往淳于(今山東濰坊)。

越國,相傳始祖是夏代少康庶子無餘,禹封泰山,禪會稽中封禪大典中的會稽本來是在泰山附近,商朝時越國的封地也本在古雷澤地區,也就是如今地山東菏澤地區。再後來卻逐次南下,在周朝諸侯的排擠下一路南遷,西周初遷至如今蘇州吳中一帶。⑤子姓國(4)子姓是商湯之後。鄧國、邶國、宋國、朝鮮國宋國是微子啟的封國。朝鮮國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商代最後一位統治者帝辛的叔父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以「夏君夷民」的形式於當地建立起「箕氏朝鮮」,並得到周朝的承認而成為諸侯。⑥嬴姓國(8)嬴姓是少昊、伯益之後。秦國、趙國、葛國、江國、黃國、梁國、徐國、谷國

秦國,嬴姓始祖為殷商諸侯,商亡後成為氓隸,為周王輿牧。周孝王因秦人養馬之功,將其分封在宗周故地,許諾其拓地自領,讓其繼續嬴姓的祭祀。

趙國,相傳先祖造父為周穆王御者,曾隨周穆王西行到西王母國,後因平定徐偃王之亂封於趙城,因此得氏。趙奄父之子叔帶因不滿周幽王的昏庸而入晉,漸成望族。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家分晉,得到周王冊封列為諸侯。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將王翦攻陷邯鄲,擄趙幽繆王,趙國滅亡。⑦己姓國(1)己姓是少昊、顓頊之後。莒國莒國是東夷古國。商朝末追隨周武王伐商,事後初都於於計,春秋初遷於莒城(今山東莒縣)。公元前431年為楚所滅,復國後旋為齊所滅,莒城為齊五都之一。公元前284年,燕趙韓魏秦五國聯合伐齊,連下七十三城,之後田單憑藉莒、即墨二城復國。⑧羋姓國(1)羋姓是顓頊、祝融之後。楚國鬻熊,文王之師。成王封鬻熊曾孫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陽,建立楚國。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楚子熊通因周王不願加封,「王不加我位,我自尊耳」,乃僭號稱王,史稱楚武王。周定王十一年(前596年)楚莊王在邲(今河南滎陽東北)大敗晉軍,稱霸中原有問鼎之意,楚國國勢達到鼎盛。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將王翦率軍60萬擊破楚將項燕,擄楚王負芻,楚國滅亡。

⑨姞姓國(1)

姞姓是黃帝之子伯鯈之後。南燕國南燕國相傳為伯鯈之後,黃帝始封(今河南汲縣),為區別於姬姓燕國,稱南燕國或古燕國。南燕國的滅亡年代無考,《左傳》最後一次提到南燕為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⑩風姓國(4)風姓是燧人氏之後。宿國、須句國、顓臾國、任國四大風姓之國是先秦古老的方國,世居東夷濟水流域,經歷夏商周三代,亡於戰國末期。周初,武王分封前代先王后裔,風姓受封有任、宿、須句、顓臾四國,成為周朝合法諸侯。其中任國在春秋戰國時為泗上十二諸侯之一,戰國時淪為齊的附屬,最終被秦所滅。


謝邀,已做類似回答,供參考。

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國的國土形狀為什麼這麼奇怪??

www.zhihu.com圖標

補充一下,題主可能說的是,魏滅中山國之後,形成的國土形態。當時魏文侯知人善任,派樂羊(樂毅的祖上)隔著趙國,滅了中山國,魏國國土形態就形成兩個大塊,中間隔了個趙國。不過這個態勢隔了沒多久,中山國就復國了,後來又被趙國給滅了。


現代的《古代地圖》都沒有標註國道 · 所以今人不知魏國怎麼經過趙國滅中山國

經國道過趙國滅中山國後就有兩塊國土了

魏滅中山之戰發生於戰國時代初期(前408年至406年)

魏軍在顧(今河北定州)發起進中山國的跨國作戰

魏軍終於攻克顧城佔領中山國全境

經過近三年征戰中山軍力量消耗已盡而亡國

魏文侯隨即命公子擊鎮守中山國

圍山築城 · 中山國築城模式

魏公子擊與君父簡書

登上城岵 · 瞻望我父

父曾說 · 我兒遠役 · 夙夜顧已

小心謹慎 · 回來為止

登上城屺 · 瞻望我母

母曾說 · 幺兒遠役 · 夙夜早寐

小心謹慎 · 回來莫棄

登上城岡 · 瞻望我兄

兄曾說 · 四弟遠役 · 夙夜和偕

小心謹慎 · 回來莫死

公子擊夫人與夫君簡書(之二)

十畝桑田間 · 桑女思閑閑 · 思我公子還

十畝桑田外 · 桑女喧泄泄 · 思與子同去

魏公子擊 · 田子方徒子 · 子貢徒孫

公子擊夫人與君父簡書(之一)

汾水河畔 · 採擷酸莫

我之公子 · 美無度

美無度 · 遠遠勝公輅

汾水一方 · 採擷嫩桑

我之公子 · 美如英

美如英 · 遠遠勝公行

汾水一曲 · 採擷澤瀉

我之公子 · 美如玉

美如玉 · 遠遠勝公族

魏國與趙國一樣一樣是夏禺所封之九州百國

西周初周公力諫王兄實行「小國附庸簡政制」

魏國附庸於韓國而趙國附庸於燕國

所以在戰國時期這兩個附庸小國做大做強了

魏國之初崇尚儒學德治

並在東周戰國時期與楚國一樣實行「周公禮樂制度」

所以魏國有《魏風》而楚國有《楚辭》

魏大夫子貢 · 田子 方· 段干木等皆孔子徒子徒孫

包括儒學叛徒法西斯鼻祖李悝

由於戰國時期諸侯混戰法家思維有利於急功近利

魏文伯(不是侯爵而是伯爵 )拋棄儒家而重用法家

氣得田子方大夫寫批評信《伐檀》罵魏文伯

又寫辭職信《碩鼠》罵李悝

德意日法西斯沒學過中國歷史

所以和魏國秦國一樣一樣強大得快死得也快

【注】夏商周國道

封建王朝皆有國道

諸侯國只要不築長城誰也無權阻止他國走國道

史學界臭名昭著的「隨棗走廊(夏道)」「假虞滅虢(周道)」等皆缺乏歷史常識

夏道 · 請參閱《作為一個湖北隨州人,我想知道大家對隨州人印象怎麼樣?》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讀者所有

轉載無須聯繫作者

(一己之見 · 僅供笑閱)133,148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