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的R77在當今是否還能算是先進,是否能與流星,米卡,aim120並稱一流。求大神們用詳細數據分析。


首先要明白R-77導彈的設計思想和使用思路,其次應當明白R-77和它的發展型號存在的巨大差異(類似於AIM120-AIM120D的差異)。

作為蘇聯/俄羅斯第一款主動雷達導引頭的中距導彈,R-77卻選擇了非常極端化的思路:它的格柵尾舵,幾乎指明瞭這款導彈是奔著高機動的方向去的。巨大的空氣阻力讓R-77一旦發動機停止工作能量就快速下降,很容易出現在最大射程附近無法咬住目標的情況(一個與其前任R-27系列類似的問題,但R-27E的阻力和射程很明顯是優於基本型R-77的),也無法很好的勝任超視距壓制任務。但是換個思想,這種極端偏向機動性的設計,使得在近距離,R-77的機動性可以追上大多數規避的目標。最早期的9B-1348E主動雷達導引頭,在當時算是很不錯的配置,對於R-77的定位來說也夠用了。

但是R-77與R-27,以及大多數現代主流空對空導彈一樣,一直在不斷改進。目前,中國與俄羅斯的大多數蘇霍伊戰鬥機,裝備的導彈是R-77-1(RVV-SD),通過對彈道優化調整,R-77-1的極限射程包線已經力壓R-27E增程型,這使得它在超視距壓制方面的短板得到了一定的彌補(壓制並非一定要擊落目標,通過在最大射程附近發射導彈,逼迫目標轉向使得自己獲得主動優勢位置,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戰術),導引頭也進行了更新,並且基本實現了國產化。R-77最新的改進型為izdeliye-180(K-77M),已經進入量產階段,作為蘇57的標配中距導彈內置彈艙之中。關於K-77M,我們知之甚少,有限的資料指出這是一款有源相控陣雷達導引頭,常規佈局的中距彈,在各方面的指標向AIM-120D看齊。

在題主列舉的一系列中距空空導彈當中,設計思路最接近原始R-77的,毫無疑問是法國的米卡,通過燃氣舵和導引頭替換,米卡實現了中距攔射彈和近距格鬥彈的一體化,這同時也意味著雷達米卡在射程上可能會有先天不足。歐洲的流星採用衝壓發動機,追求超長的發動機工作時間,實際上算是準遠距導彈。


目前給大家的印象是勉強合格水平。導引頭不怎麼樣,動力據說勉強,氣動佈局劍走偏鋒,總是有種底氣不足的感覺。
能用而已,在今天而言並不先進,沒什麼黑科技。


看誰用,以及怎麼用。

這種級別的導彈,中美俄英法來使用,外星人來了也有的受。交給甘比亞用,比燒火棍強不到哪兒去。

就醬~


90年代是個好東西,當時中國空軍只有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後來,買蘇30時候一起買入。國產pl12的導引頭就是借鑒它的


一般般,勉強夠用


八股的說法就是「九十年代國際領先水平」。

另外你說的幾款導彈型號繁多,性能差異巨大,尤其是AIM120。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