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券商的出路在經紀業務互聯網轉型和資管主動管理。 抓住經紀業務互聯網化這波趨勢,完全可以逆襲,創收的同時在升級軟硬體服務,相得益彰! 比較典型的藉助互聯網東風的比如東方財富,華泰,國金等等,尤其華泰完全是逆襲從一個區域券商躍升到全國前三。 當然資管也很重要,太多券商本身業務一般,但是資管一騎絕塵的例子了,比如東方資管,財達,財通,渤海資管等等。 當然靠投行或者研究所也是可以的,但是這兩個業務對人員的素質和逼格要求太高,人力成本巨大,且效果也不好評估,對於中小券商來說,去招高逼格的人本身就沒有優勢,所以投行也就做做自己股東的生意了,跟股東背景正相關,所以小券商的投行也不突出。研究所也一樣,同樣是清華碩士博士畢業,給你選擇中信和某小券商,請問你怎麼選。顯而易見。 中小券商只有抓住互聯網這波趨勢,才能逆襲,現在隨處可見的網路主播就是例子,多少從草根成為網紅的。 大家都知道,但是怎麼用,如何用才是關鍵的。


正好半年報也出了不少了,題主可以看看小券商的收入來源再問這個問題

自營毫無疑問是最大的收入來源之一了,經濟業務就要看自身特色,但是向歐美資本市場看齊的話以後基本上大家的經濟業務都會衰退

總的來說真正能靠投行業務賺錢的券商也就頭部那麼幾家,投行這種業務真的是強者通吃,小券商還想活著就只能好好炒股票了


賣牌照只會是尾部現象,處在中部的中小券商不一定就活的差。

這個行當有商品,有服務,有人力需求,必然會有小魚小蝦生存的空間。每年那麼多的畢業學生,總得有地方實踐人生吧,大不了半年一個券商的混著,只要人力成本能有平衡點,中小券商為什麼就會死呢?

其實可以類比一個東西:醫院。在知乎被黑得抬不起頭的中醫院,各個五六線縣城都有;各種民營醫院,都因為baidu標上了標籤,人家同樣活得好好的;各種私營小診所也繼續活著,拔牙注射美容樣樣齊全;哪個不比剛畢業的學生活得滋潤?

前段時間,一個行業內人士就提到以後瞄準拆遷戶做生意,提高自身的業務差異性,不失為一種方法。市場經濟如此發達了,每個層次都會有自身的生態,圈子和邊界,找到自己的位置,用心思做就行了。


我覺得天風證券算是個觀察樣本


走投資+投行的路,主攻投資領域,減少傳統經紀業務,做國外的精品投行路線


缺點:經紀業務肯定干不過大型券商 傳統自營業務投研能力也不如大券商

優點:小券商比較靈活 也比較大膽 做事效率會比大券商高

建議:拼依靠體量的業務 都走不通 可以走新型精品產品路線 比如期權業務 大型券商在這種產品上基本沒有優勢 在產品研發與上線流程上 過於保守 小型券商可以充分利用自己靈活的特點 引進相應的人才和支持系統 在這些產品上 肯定可以迅速崛起甚至超越大型券商


沒有出路,馬太效應會更加明顯。即使觸雷,前十券商背景都是有國資的痕迹,很難掉下去。


就我看來就是結合銀行然後把自己賣掉,比如華服


沒出路,慢慢賣牌照


比如廣州證券,算是股東有魄力有遠見的,知道自己進不了前十,慢慢只能淘汰,賣給中信換點股權,以後穩賺不賠。

以後券商牌照肯定是越來越不值錢的,小券商能找到個好下家就不錯了。也不會死,不出事總有點業務做。


發展做市商業務是券商的出路之一。我國券商的自營業務以方向性投資為主的,業績的波動性比較大,隨著自營資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權益資產佔比的下行,整個自營投資的收益率也呈現下行的趨勢。自14年以來,在大年的時候,券商的自營業務收入往往能夠超過小年的兩倍甚至更高。尤其是在18年新會計準則實行以後,加劇了券商自營顯性業績的波動。自營業務的投資收益率已經從15年的7.2%降到了19年的2.9%,這也是券商近年來整體呈現下行趨勢的重要因素。

轉型性價比更高的做市交易業務對券商,尤其是龍頭券商來說,是大勢所趨。我們國家的做市商制度仍然處在相對比較初期的階段,主要是分布於一些債券的二級市場以及一些衍生品市場。當前的做市交易業務的發展主要有兩大突破口,分別是衍生品業務以及FICC業務,目前場內衍生品還是以商品期貨為主,其它類別的期貨和期權發展相對滯後,品種也較少,但是近年來隨著股指期貨規則的鬆綁,場內期權的擴容,以及去年10月份深交所發布了個股期權的業務指南,為將來個股期權的上市奠定了基礎。

從FICC的領域來看,可以分為固收、外匯以及商品,固收交易是FICC交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的固收做市交易仍然是以銀行處於絕對的主導地位,但是從14年以來,券商在債券二級市場的做市呈現了快速增長的態勢,二級市場的債券交割量從14年的29.1萬億高速增長到2019年的138.3萬億,市場份額也從5.9%提升到了9.1%。券商在固收做市交易呈現快速提升的態勢,同時外匯與商品也相對處在起步的階段,當前的業績貢獻佔比較低,但是這是券商未來值得開發的藍海領域。

鑒於當前我國券商轉型做市交易仍然處在相對比較初期的階段,可以參考美國的一些成功經驗,做市商制度是隨著美國二級交易所市場的不斷發展而不斷的與時俱進,日趨成熟的。做市商是美國市場流動性的主要提供者,同時定價能力因買賣價差的制定成為了做市商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做市商也面臨著非常重大的存貨風險,因此做市業務是需要非常高的專業綜合能力的。同時做市交易業務相對資本耗用高,規模效應也明顯,因此做市業務非常容易形成寡頭壟斷。

美國的做市及交易業務是遍佈於基礎資產以及衍生品資產領域的,經歷了170多年的發展,在不同標的不同品種的各個維度都處在全球領先的這樣的狀態,寡頭壟斷局面已經基本確立,2019年高盛、大小摩根、花旗、美林等五大投行的衍生品名義本金已經達到了190萬億美元,CR5高達83.2%,同時從收入端來看,集中度也非常高,並且做市交易業務也成為了眾多美國頂級投行的重要收入來源,以高盛集團為例,高盛的做市交易業務能夠佔到營收的40~50%,由此可見,國內券商做市業務的發展潛力還非常之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