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為什麼要和中信建投合併呢,可行性多大?


今天,市場突然傳聞中信和中信建投要合併,然後市場又傳聞國泰君安、申萬和銀河也有可能合併.....

https://finance.sina.cn/app/QRtoSFA.shtml?schema=type%3D17%26pull%3Dtoutiao%26mid%3D1678641%26id%3D1678641%26news_type%3D7x24%26url%3Dhttp%3A%2F%2Ffinance.sina.com.cn%2Ffocus%2Fapp%2F7x24_share.shtml%3Fid%3D1678641 (二維碼自動識別)

這個時候我們不得不回顧去年年底證監會提出的打造航母級券商了。

在證監會宣布打造航母級龍頭券商之後,我們更應該關注證券市場,現狀如何?誰才可能是航母級券商?凌樂翻閱了市場上諸多解讀文章,大都是霧裡看花,亂談一氣,竟沒有找到一篇有價值的解讀,還不如自己寫。

咱們先來看看證監會做強做優做大打造航母級頭部券商的六點辦法:

一、多渠道充實證券公司資本,鼓勵市場化併購重組;

二、進一步豐富證券公司服務功能;

三、支持證券公司優化激勵約束機制;

四、鼓勵證券公司加大信息技術和科技創新投入;

五、支持證券公司完善國際化布局;六、督促證券公司加強合規風控管理,不斷增強自我約束力。

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猛地一看,這幾條好像都有道理,但是仔細那麼一看,好像作用不大。

一般來說,監管者對行業的扶持主要是政策激勵、方向引導或者稅收優惠,否則你還能入駐企業看著它經營不成?先看第二、三、四條,都是在要求企業的經營細則,除非是國企,否則市場化的企業經營誰會管你,所有的服務提升、股權激勵和創新激勵都是在利潤的價值下驅動的,加大創新之後吃不起飯怎麼辦?監管層會發錢嗎?不發還說個蛋。然後再看第六條,這一條感覺就是為了湊字數,約束和擴張本就是反義詞,加強約束就是要審慎經營,改革幅度不能太大,發展不能太快,這與做航母級券商明顯相悖,而且這條放在最後一條,估計是公布政策不能忽略監管本質,還是說一句比較好。

所以,證監會真正大漲航母級券商的政策只有兩條,併購和鼓勵國際化

01 中美券商對比

我們知道中美證券公司有一定差距,但差距具體有多大呢?我用一組數據展示,2018年,國際投行高盛的總資產為6.4萬億,摩根士丹利為5.9萬億,而中國證券行業龍頭的中信證券僅6531億,相當於高盛摩根的零頭,就算把中國131家證券公司加起來,也比不上高盛一家。

而且,高盛摩根的強大並不是因為美國證券行業壟斷性高,恰恰相反,美國資本市場呈百花齊放之態,證券類公司就有近4000家,而國內僅131家,少了近十倍,所以中美券商的差距,並不是靠併購就能夠解決,即使全國證券公司都合併了,也只能是大券商,成不了航母級券商。

航母最基本的要求肯定是能出海!在自己的陸地上無論怎麼橫,也是一個在湖裡游的小漁船。近幾年幾百家中概股在港股、美股上市,其中不乏有阿里、騰訊、移動、聯通、中石油、中石化等等超大型機構,但沒有一個選擇內地券商作為承銷商,儘管它們在海外設有子公司,有時候自家子公司上市都不會選自家公司做承銷商,白白將利潤讓給其他券商,肉痛啊!

所以,國際化才是當前證券市場最重要的工作。

2018年,高盛37%的收入來源於機構客戶服務,40%的業務收入源於美洲以外,反觀我國,受國內股票市場散戶佔比較高影響,國內頭部券商經紀業務收入佔比奇高,就連中信、華泰這倆龍頭國內業務都佔90%,行業整體的海外業務,根本就是星星之火,可有可無。一味的追求國內散戶交易傭金這一畝三分地,留下的結局只是自取滅亡。

如果以行業規模來看,當前中國證券行業的總資產約等於上世紀90年代的美國,落後了二十幾年,但是如果從國際資本影響力來說,我們恐怕落後得更多。

其實金融的本質都是信用,信用產生於了解和認知,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為什麼會選擇摩根、高盛?投資者為什麼會選擇購買摩根高盛的產品?是因為一本又一本書籍宣傳它們的資本傳說,一部部電影宣揚著它們的金錢觀和價值觀,一條條新聞宣示著它們對全球資本市場的影響力,它們成為全球自由資本的象徵。信任的背後是文化的輸出,金錢的背後是價值觀的味道。

所以在我看來,文化輸出和文化交流才是增強國際影響力的一個關鍵要素,20年來我們依靠著工業和廉價吸引了全球資本,當商業升級為服務、科技和金融領域後,信用與認知佔據著絕對性作用,所以當我看到李子柒爆紅海外的時候,我並不是感嘆她是不是文化輸出,而是感嘆中國的李子柒太少,我們需要城市的李子柒、金融的李子柒以及千千萬萬個有趣的李子柒,真正的文化輸出不是強行灌輸什麼,而是展現出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讓別人來挑選它認同那一塊兒文化。中國證券行業金融開放的文化,明顯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02 誰才是龍頭券商

在詢問誰才是龍頭券商之前,我們需要先模擬一下證券行業的發展方向和趨勢。

在1992年到2015年之間,中國證券市場基本上是從0到1起步,所以行業內的券商基本都是指數級成長,中信證券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十年時間總資產就從130億增長到6100億,資產負債表擴表了近50倍,然後就開始進入了發展的瓶頸期,即使2014、2015年是難得一見的大牛市,總資產也沒有出現指數級增長,從2015年至今的5年間,平均增速不過10%,發展速度堪稱蝸牛。

這種情況下肯定不可能靠自然增長打造航母券商,中國金融擴張的步伐刻不容緩,5年小成果10年大改革才符合發展現狀,鼓勵擴張資產負債表示第一步,唯一的辦法還是併購。

在2000——2007年間,高盛就是依靠併購瘋狂成長,十年左右資產翻了6倍,鞏固了龍頭地位,國內證券行業明顯是要複製那時候的美國,開始推動併購,而且還不能是小併購,需要三兩次併購就能穩穩得成為行業龍頭,國內再無競爭壓力之爭,這直接限定了咱們的篩選標的,就是前二十券商中的幾家。

就目前來看,中國證券市場形成了兩種競爭格局,一種是券商自營,以中信、國泰君安、華泰為主;一種是券商與第三方金融信息公司合作,例如同花順、大智慧。

券商自營的行業是競爭最激烈的,TOP20券商各有千秋,同質化嚴重,誰也不能說是寡頭壟斷,現在還處於一個充分競爭的階段,它們的股東背景一般都很大,要麼是巨頭集團,例如中信、光大、平安、方正、招商,不缺錢;要麼是國企背景,例如國泰君安、海通、銀河、國信,也不缺錢,所以TOP20券商誰也不能幹掉誰。

海外的大型券商都是投行業務,但我們也不可能忽略國內巨大的散戶市場,我認為,在國內同質化背景下,只有先做好經紀業務的券商才有資格和能力來角逐航母級券商

凌樂深耕證券市場,接觸的券商比較多,在我看來,中信、華泰、國泰君安和東方財富是經紀業務做得最好的幾個券商,它們幾家一定不願意被收購或者合併成為航母券商,只願意收購別人。

證券市場的第三方金融信息公司的地位才是真正的不可忽視,其中的代表就是同花順,就以APP的活躍用戶規模來看,同花順在證券市場幾乎是一家獨大,華泰的漲樂財富通和中信證券月活都沒超過1000萬,中信甚至連同花順的零頭都沒有,在我看來,壟斷中國證券市場的最好方法就是收購同花順,肉眼可見的得同花順者得天下。

所以,未來證券行業如果要併購,只能形成三種局面

一、國企+國企,大型國企之間互相勾兌,海通+銀河+國信;

二、巨頭+小券商,中信+其他,國泰君安+其他,華泰+其他;

三、巨頭+第三方,中信/國泰君安/華泰/方正+同花順/指南針/大智慧,

所以,國內證券市場最可能出現的航母級券商,必定是中信、華泰、國泰君安之中的一家,而這三家,都不能少了同花順和恒生電子!

另外,需要強調一下,經營龍頭和股價上漲龍頭根本是兩個概念,本文僅討論經營龍頭,至於想知道誰會是上漲龍頭,長期關注凌樂咯,我敢保證每一位認真的讀者,都會掌握很多投資知識和技巧。

所有文章首發公眾號,想第一時間了解凌樂對投資的想法!

最後,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原來是凌樂

一個一表人才、風流倜儻、一無是處的鹹魚公眾號


昨天下午發生了一件怪事,14:00左右很多新聞平台都在轉發這樣的消息↓大意是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即將合併。然後呢,平地起驚雷,中信建投一度盤中漲停。

我們去查了一下信源來自外媒彭博社(Bloomberg News)↓

於是,菠菜就去請教了我們團隊曾經深度跟蹤券商合併的@星空下的豆皮老師。他認為這種可能性不大:

1.歷史背景。中信建投的前身是華夏證券,是當時中國三大券商之一,規模比中信證券要大。後來華夏證券經營不善被中信證券收購了,改名叫中信建投(偶像周金濤就曾是中信建投的宏觀首席)。再後來證監會出台了一參一控政策,大意是只允許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蔘股一家證券公司,控股另一家證券公司。彼時,中信證券顯然是手上兩張券商牌照。故事的結局就是現在這樣,中信把控股股東讓出來;

2.北京和深圳,冰火兩重天。中信集團總部在北京亮馬橋,而中信證券則是在深圳。曾經圈子裡傳言過中信證券想搬回北京,深圳國資委不放啊。在看中信建投是北京國資委的香餑餑,北京最大的券商,北京國資委也不太可能白送深圳;

3.政策角度。一參一控這條紅杠至今還在,這種巨頭券商合併不是證監會能拍板的,至少也得在紅牆內部開會討論;

4.無互補性。這是目前全國第一大券商和第三大券商的合體,在業務上一直是競爭關係,不存在互補性。個人認為投行業務中信建投這兩年做的更好一些。即使打造券商航母,完全可以讓中信去收一些小券商,比如東北證券、西南證券這種(隨便瞎說的,舉個栗子而已)。

當然,作為一枚普通韭菜是不可能在盤中分析到這些故事的,該如何判斷?我們看到中信建投盤中的確漲停,但漲停並沒有封死,最關鍵的是沒有放量漲停。漲停不放量必然是騙炮。最後上影線回落1.22%,說明機構是聰明的,沒有跟進(中信證券也類似,就是盤子更大)。這種情況就是典型的「誘多」,最怕明天早上一個低開直接悶殺。盤後也有明確的採訪雙方公司高管,來闢謠。

但這種方法放假新聞對市場很有效的。因為今天整體大盤環境很好,不少科技股都跟著漲,這時候大家會有看多的情緒,盤中放炮最容易點火。儘管券商是市場企穩的風向標,但菠菜還是提醒大家,方向再好,現在也是出年報的時間段。預期永遠趕不上真正的業績。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星空財富」(ID:xingkongcaifu1),點擊原文查看全部。

菠菜:闢謠!中信證券要和中信建投合併?又是誘多!?

zhuanlan.zhihu.com圖標


證監會確實在談這個事情,也明確表態要打造中國的投行航母。但事情太大,也沒有構想好要不要做、怎麼做,所以對外統一口徑是這事沒譜。

一行三會合併的序曲,證監會不再是獨立衙門。高層也看明白了,金融戰場不分銀證保。沒有銀保的支持,證監會所謂的市場穩定獨木難支。沒有資本市場的流動性,銀行保險的資金只能在自己內部空轉。

串信只是前菜,後面還要混改,要混合經營,要打造中國的金融航母。券商吞併大潮將拉開序幕,0.7PB的銀行吃掉7PB的券商,估值立馬讓自己提升5-10倍。小散戶還找啥翻倍股,銀行券商那邊會冒出一堆5-10倍股來。


據悉,合併進程已到最後一步,目前雙方爭論的焦點在於名字命名上。

中信證券:名字取交集吧,你名字里有中信,我也有,就叫中信證券吧!

中信建投證券:名字還是取並集吧,取你的中信兩個字,和我的建投兩個字,叫中信建投證券吧!

然後因為集合問題爭吵不休……


猜測這些都沒有意義,這些事都是揣測上面的意思,問題是上面到底什麼意思誰知道……

即便合併也無非是1+1=2內部山頭林立

證券行業本身就是惡性競爭,基本上券商經營了這麼多年就只學會傭金戰,互聯網轉型是打著互聯網旗號的傭金戰,財富管理轉型是降傭金賣基金……一味的追求營銷,追求新增,忽視基礎的服務,裁撤現場服務壓縮成本,現在散戶傭金已經打到剛性成本,還大喊著零傭金。反觀國內基金行業就發展的很好,基金各種費用比國外高還長年不降,齊心協力忽悠券商幫忙幹活養活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