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一看東吳也不錯啊,結果論他是活的最久的


這很正常啊。

現代社會也一樣,阿諛奉承,見縫插針,溜須拍馬的人一般都比有能力但說話方式欠缺的愣頭青升職快;投機取巧悶聲發大財的人絕大多數都比兢兢業業的底層工人富裕得多;當官的只要別太過分那灰色收入就是一般奮鬥的熱血青年比不了;看破不說破的就是比瞎說大實話的結果好,昨天上熱搜的醫生不就是么。

所以東吳存在時間最長,是因為他比那兩家更迎合世俗規律,世俗這東西很少會被放到面上提倡,但確是別人的故事積累出來的最適合生存的經驗,很多人就看重它是最實際的,好處最多的,逆之而行的確實絕絕大多數都沒好結果,這就是現實啊。

曹老闆從熱血青年家族創業,到三世之後家族後繼無人局勢失控被司馬家依葫蘆畫瓢。劉老闆半世漂泊艱難創業,白帝託孤含恨離世;理想主義的諸葛亮從意氣風發的小青年一直到五丈原前線馬革裹屍也沒達成他的理想,倆人的結局在很多人看來遠不如「樂不思蜀」善終的安樂公好,你說諷刺不。

後人貶低東吳倒不至於,不以粉絲眼光來看,東吳確實是很強大的政權,沒人能否認孫權的政績權謀用人和少年英雄,沒人能否認孫策的政績和軍事實力,沒人能否認周瑜魯肅陸遜陸抗都是一時「風流人物」,但,東吳這個政權,不至於被貶低,卻也實在沒啥可以宣傳的正能量,因為這個政權的活法就是世俗,而不是胸懷,進取,追求和理想。

現代人活著世俗,精神里卻始終要給理想的種子留一片土壤,要給正能量留一點空間。又想起文丞相的詩,「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萬一真到了某個危難時刻,這些正能量能用上呢?到時候如果所有人都考慮的和題主一樣,都是活的長,過的好,那怕是整個國家都沒希望了。


題主自己已經下結論了:活得長=不錯。

您的問題不需要別人回答了,請自行參照劉阿斗和姜維的結局,不言自明……

謝謝


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據有荊州後,打造出了剛好契合自身優勢的防禦體系,很好的抗住了壓力。雖然沒有佔據淮河流域,形成守淮自固的好局面,但是成功打造了濡須口堡壘,在今江西,安徽的交界處搞了一個小無人區出來。

二是政治上天然的短板,淡化了敵對矛盾。在政治上魏蜀沒有任何可以迴旋的餘地,雖然三家裡東吳是最典型的得國不正,但細究來說,魏蜀都不感覺吳的存在會影響本身的得國正義。

三是曹魏本身並不具有很強的擴張性,雖然很愛好定期捅捅東吳,捏捏蜀漢,或者把找事的吳蜀趕回去,但實際上鼎足確立後,從沒有正經的謀劃以舉國之力徹底搞定蜀與吳,實際上蜀如果不是姜維腦抽一樣的戰略部署,壓根也不至於突然死亡。

四是江東那幫本地土壕雖然孫權一上頭要擴張就扯後腿,但是守土起來是真玩命。

五是晉國這個社會風氣,嗯,真的不喜歡沒事找事,打仗這種行為哪有嗑散爽。。。


東吳的戰略就是苟嘛,苟當然就活得久,吃雞大賽有水平的伏地魔都能活得久。但人吶,還是要有點理想的,苟苟且且一世,活得再久人家也看不起。


外族活的時間更長,有些連跨幾個朝代,。。。單以存活時間論英雄的話,很多王朝還不如一個外族。。。。。


其實,先伐蜀後伐吳的戰略是對的,但是吳國滅亡在最後的偶然性很大。

先說說為什麼先攻蜀後打東吳,一來蜀國對魏戰績一直都是處於強勢,只是由於實力弱小而沒辦法擴大戰果,而魏國內政混亂,萬一哪天司馬家後院起火,蜀國趁火打劫,輕則魏國徹底退出隴西,將長安暴露在蜀軍面前,重則蜀國與內部政敵聯合,身死國滅,所以要先伐蜀國。而吳國曆次防禦戰爭也說明了直接跨長江天險去進攻必然吃力不討好,而東吳依賴地方豪族的內政體系也決定了東吳守城有餘進取不足,所以要先攻蜀國。二來蜀國位於長江上游,攻克蜀國可以順江而下,到時候再攻打吳國,那糧草補給不存在問題,有了地理上的優勢。

然而,儘管戰略是先蜀後吳,但戰爭也並非當時時局中魏國的必然選項。魏國的戰略是先保存自己,因為他們深知自己只要政局穩定就是不可能被戰勝的。作為國家這個實體而言,攻蜀和攻吳則非當時必要選項,而攻打蜀國和吳國耗費的民力,也是司馬家統治的巨大風險,況且勝率還不高,看看魏國對蜀國的侵略戰爭,蜀國依靠漢中和蜀道,前期打敗了曹真,中期靠廖化打敗了曹爽,末期姜維在劍門關拖住鍾會數倍大軍,而事實上如果不是鄧艾偷渡陰平成功,蜀漢不會滅亡。但是穩紮穩打慢慢發展,魏國和吳蜀的國力優勢會越來越明顯。

因此,個人認為,三國的常態是持續性三足鼎立,由於經歷軍閥混戰整個中國民生凋敝,生產力水平極為落後,三個國家都沒有攻滅他國的實力,只能依靠在漫長歲月各自經濟實力此消彼長,逐漸拉開國力差距,再百年後大一統。正確的順序是:一百年後,先滅蜀國,再滅吳國,魏國再大一統。

而三國只持續40年左右,而且魏國先於吳國滅亡,就是因為司馬家必須篡位:一是因為司馬家的統治並不穩固,而且河北二州依舊在忠於曹家的人的手中,靠威逼利誘的恐怖統治能夠持續,完全在於司馬昭的個人能力,他要是不能再進一步,讓跟著他混的兄弟們做開國元勛,到司馬炎這代可能就無法維繫,因為司馬昭看出來他的司馬家下一代基本都是草包,沒有守衛司馬炎的能力,鍾會、山濤、賈充他們變節的可能性很高。二是司馬昭的身體狀況已經明顯走下坡路了,所以儘管攻打蜀國有巨大的風險,可能會讓司馬家分崩離析,但是他也不得不去冒險,如果無法晉陞王位,等待司馬家的很可能是政變和滿門抄斬。三是如果想要篡位,就必須有驚世戰功,否則晉陞王位無法名正言順。

所以,司馬家必須發動這場滅蜀戰爭,而戰爭勝利後必須篡位,篡位成功後政局完全穩定下來,晉國就可以和吳國慢慢磨國力,讓吳國苟延殘喘了十幾年。因此,吳國反而成為最後被滅的國家。


就像說一句,樓主是根據演義就得出誰被喜歡誰被貶低吧?這問題有意義嗎???


吳國自孫權死後就虛君在上,孫權設立的輔政制度迅速崩潰。自這時起,吳朝政治就相當於沒有法律約束的民主表決,誰有一時之強權,就可以把對手砍翻在地。在這層意義上,吳朝還能是吳朝,純粹是因為諸葛恪的權力去得太快,孫峻兄弟又是宗族成員,否則一個歷史偶然,吳朝改旗易幟了也完全有可能。就像如果立下大量軍功、族人遍布朝野、又最後政變成功的是曹氏宗親,魏國活過265年也很有可能實現。


喜惡的主體是人,而人又分階層,這人的喜惡得看階層屁股來說的。三家後邊都整得挺爛的,我們看看知名度比較高可圈可點的事情比較多的曹劉葛孫時期:

(1)作為屁民來說:

曹操:一方面有屠城的惡貫滿盈,一方面卻也有統一北方進行了制度建設和生產力恢復的功績,對屁民來說喜惡五五開扯平吧。(0分)

劉葛:從不屠城,攜民渡江;極大開發了蜀地生產力,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民不知兵;啊!劉公是大好人啊!葛公太好了給立個廟唄!(+10分)

孫權:在生產力發展和制度建設上也有一定功績,但是捅了屁民最喜歡的蜀漢一刀子這就讓屁民很angry。(-1分)

(2)作為世家大族土著勢力來說:

曹操:跟我好好乾有你吃香喝辣的,跟我對著干就把你砍了。(+3分)

劉葛:跟我好好乾有你吃香喝辣的,跟我對著干我會想辦法讓你服氣。(+5分)

孫權:跟我好好乾就遲些把你砍了,跟我對著干就現在把你砍了。(-10分)

(3)對於屁民出身的幹部來說:

曹操:姓曹嗎?姓夏侯嗎?不是的話先靠後站站有機會會提拔你們的。(+1分)

劉葛:如果你能力夠強,該做王侯的做王侯該做太守的做太守該做大將軍的做大將軍......前提是你不能在跟我們集團持續跑路的過程中死了。你放心我們倆開了好頭,去世後我們國的其他人也不會亂砍人。(5分)

孫權:如果你能力夠強,我們的待遇是不會比蜀差的!但是我晚年會開始亂砍一些人!有了這個榜樣我死後你們要小心隨時被身邊的人發神經砍了噢。(1分)

(4)對於廟堂之上的人來說:

曹操:一統中原,雄才大略,致力於統一,好!但是屠城挖祖墳啥的還是不太妙吧。(+5分)

劉葛:君臣至公,古今盛軌,百折不撓,致力於統一,沒有屠城劣跡,價值觀適用於主流文化宣傳,好!(+10)

孫權:致力於割據(-100),其他免談了。

然後,王八活得久不是它被喜歡的理由吧?


一方面證明了長江天險確實可守

一方面證明了背刺盟友,可攻可受的人確實能 苟


因為蜀漢是心腹之患,必須儘快打擊,不可以讓他養成心腹大患。東吳,根據他後期的政局,讓他亂幾年,再打會更省力。


東吳活到最後的根本原因是,東吳立國的理念,始終在於立足於割據東南,從未好高騖遠,更沒有打出漢室,或「興復漢室」旗號。東吳雖然也與魏蜀多次交戰,但其戰略的核心不是進攻魏國,而是割據。與魏國交戰,主要目的是穩固長江北岸,使魏軍無法威脅東吳的腹心,相當於以攻為守。東吳從來沒有想著去攻擊魏國的腹心地帶。因為東吳明白,那樣做就是作死。

其實西蜀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西蜀對魏國掀起過多次所謂「北伐」,都遠離魏國的腹心,以占點小便宜為終極目標。有個叫魏延的蜀國強人,曾提出了「直取長安」的戰略,但此話剛一出口,嘴巴就被諸葛亮按住了。蜀國還有一個強人叫關羽的,因一場大雨淹掉了魏國腹心地區的軍隊,便躍躍欲試企圖威脅魏國腹心地區,結果兵敗被殺。

東吳為了割據,還與蜀國交戰,並在蜀國極不願意歸還時,斷然奪回了荊州,其目的也只是為了擴充實力以及全據長江(不包括蜀國的長江),以厚集其割據資本。縱觀三國爭鬥史,東吳始終行走在最優戰略,北拒魏敵於長江以北,西拒潛在蜀敵於長江峽谷。這是東吳政權得以長期延續的戰略保證。

正是因為東吳全據了長江,東吳依仗水軍優勢,給魏國及西晉伐吳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反觀魏蜀,魏國內部出了問題,曹氏弱化宗族造成自我垮台。而蜀國呢,也頻頻發起戰爭,但相比較東吳,人家東吳啟戰,屬於「忘戰必危」,而這蜀國每每伐魏伐吳,正應證了 「好戰必亡」之說。三兩重的身子,還要冒充頭大,結果自然早早就被收拾了。


我覺得題主要相信,有些歷史事件是會因為某些人為因素而改變的。曹魏早亡,就是因為司馬篡權。蜀漢次亡,是因為險隘無人把守,要不然也不是那麼容易攻破的。


大魏大將軍吳王荊州牧,難道不應該在大魏亡了之後才有權利滅亡嗎???


蜀國對士族打擊最大,魏國在曹丕時代才開始向士族妥協,東吳向士族妥協得最為徹底。


因為東吳名義上不正統,後世都以蜀(道統)魏(大統)為尊,一個政治上正確,一個結果上正確,東吳就只能作為陪襯了


這跟被貶低或者被喜愛有什麼關係?蒙古被喜愛不?然而卻打下了最廣大的疆域。東吳為什麼能活到最後,只因為滅亡之前來打它的,都擋住了。而蜀和魏沒擋住。


當時的西晉朝廷內部一直在糾結到底要不要動兵滅了東吳。

一方面是怕勞民傷財,一方面是酒足飯飽欺軟怕硬,懶得動兵了。

再一方面就一群人表示國外沒有幾個勢力練手打仗,國家陷入安逸甚至逐步消亡。

反正就是極力反對滅了東吳。

於是拖啊拖啊,拖啊拖啊,一直拖到拖不下去了(朝廷里滅了東吳的呼聲實在太大),西晉才不得不出兵滅了東吳的。

東吳的存在本來就是奇葩,從沒見過不守住淮就想守住長江的偏安勢力。

軍隊戰鬥力弱得離譜,被滅亡前夕的蜀漢吊著打。

一對一的情況下基本上就是北方政權想什麼時候拿下就什麼時候拿下的水平。


十萬偷荊州雖然一直被人詬病,但事實說明全據長江的重要性。然後有的人就是動不動就提守江必守淮,最後吳怎麼亡的?荊州被打崩了,蜀中的王濬順江而下直逼建業。


兩面三尖牆頭草,見風使舵數東吳


如果喜歡有用的話,劉備早就在徐州拳打曹操、腳踢呂布、北伐袁紹、南征袁術。何必要流落天涯,淪為益州刺史?我們喜歡的是關羽諸葛之忠,劉備張飛之義。可是忠義能抵擋曹操的大軍嗎?戰場上還是要靠硬實力。

此外,儘管孫十萬人人黑,吳二代還是比蜀二代強得多。人家孫權繼位一個州,死時三個州;而劉禪繼位一個州,還沒死就敗光了。曹操進攻孫權,孫權軍伍整肅,相拒月余。反觀鄧艾一支偏師進攻劉禪,嚇得劉禪驚恐失據。執政能力高下立判。


其實有些不知從何說起。

後人的貶低和喜愛對魏蜀吳的存亡時間起不到任何作用。

(不過這好像有點跑題

很多人的喜愛和貶低都給人一種……過家家的感覺……

簡單地閱讀歷史,片面地評價人物,that』s what a ZhiHuer do.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