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指Brit-Pop的话……现在的确看不到了。

我的理解是,Brit-Pop代表风潮,而非风格。九十年代涌现的那批腐国乐队风格各异,师承不同;唯一的共同点是以吉他为主导,强调旋律——所以称为「吉他流行」也没错。当我们说「现在看不到英伦摇滚」,是指「九十年代的风潮已成过去式,逝者不可追」。即使之后还有「以吉他为主导,强调旋律」的腐国乐队,也不属于Brit-Pop/英伦摇滚这个范畴了。

在Brit-Pop之后,还有Post Brit-Pop概念——老实说这有点玩弄概念了——指世纪之交的一批吉他流行乐队,比如冷耍、Starsailor、Haven、Embrace等。我估计听说过后面三支乐队的人不多。前段时间看到新闻「老牌英伦乐队Starsailor签约新厂牌」,我震惊的想:老牌?Starsailor都成「老牌」乐队了?我当年可是看著他们出道啊!天呐我已经那么老了!!(捂面泪奔

Brit-Pop之后有一些吉他摇滚风潮,比如车库/后朋复兴运动,这是声势最广泛的;之后是Dance-Punk,规模稍小,英国有Klaxons,美国有LCD Soundsystem。之后是2010年到2012年的迷幻运动和修盖子复兴(两者关系挺近,有的乐队两边都沾),规模更小,英国有The Horrors,澳洲有Tame Impala,美国有DIIV。

吉他摇滚在腐国的最后一搏是2011年到2012年的「伪吉他复兴」,当时出了四张专辑:WU LYF的Go Tell Fire To The Mountain(偏体育馆摇滚),Tribes的Baby(纯正的吉他流行,旋律性最佳),The Vaccines的What Did You Expect From The Vaccines?(偏车库,旋律性与Baby不相上下),The Maccabees的Given to the Wild(偏迷幻)。腐国媒体有不少鼓吹:「吉他摇滚回来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腐国成规模的吉他摇滚现在很难见到,摇滚乐队都不玩吉他了——呃,莉娅喵(Liam Gallagher)算是少部分坚持吉他摇滚的音乐人,原话引用:

他们完全有能力做牛逼的吉他音乐,但就在那儿糊弄。一脚踩在舞曲世界里,一脚踩在吉他世界,就想看看哪边能占到便宜。搞个键盘吹个哨什么的。如果你要做「吉他音乐」,你得在唱片里用吉他吧,把那东西录进去啊,别他妈老把吉他跟个项链似的挂脖子上。

不过就莉娅喵的能力,也掀不起多少波澜。即使还有吉他摇滚乐队,也不能称为「英伦摇滚」,而且知名乐队十个指头能数过来:Savages、Wolf Alice、Royal Blood(虽然俺不喜欢)、Slaves(也不喜欢)、Peace(还是不喜欢,哼!)、Nadine Shah、Biffy Clyro(另类流行摇滚)、Los Campesinos!(随著成员更替,乐队风格居然越来越摇滚了,也是神奇)....北极泼猴转型了;The xx和Foals也转型了;Alt-J和Django Django偏电子;The 1975从出道伊始就偏另类流行;Lets Eat Grandma偏另类流行..........翻了翻MP3,纯正的腐国吉他摇滚乐队少之又少。那就......只能这样了。


我看到问题里面这三个标签,估计你听的是90年代英伦流行(Brit-Pop)那一波。

你会注意到,我不提「英伦摇滚」,而是「英伦流行」,因为Brit-Pop这个标签,是指的90年代英国乐坛一下子涌现的一大批乐队。

他们风格其实并不完全统一,但是声势浩大,不仅完全统治英国乐坛,甚至于在当时Grunge走向式微的美国市场都杀出了一条血路。

这让当时的乐评人们回忆起了60年代以披头士、滚石为首的英国乐队统治美国乐坛的恐惧(后称「英国入侵British Invasion」)。

于是这鼓风潮被称为「英伦流行」。

那么你看啊,既然都是英国乐队取得了美国市场成功,为啥没人管绿洲叫「British Invasion」呢?

因为已经不是60年代了啊……

为啥现在没有「Brit-Pop」了?因为不是90年代了啊……

然后,有一个只有在中国才有的独特现象,就是把明明不属于这个风潮的乐队,甚至根本不是英国的乐队,也冠以「英伦摇滚」的标签。

最典型就是瑞典乐队Kent。

但是你去找这两支乐队的英文资料,都只说Kent是流行摇滚、盯鞋、另类摇滚、合成器流行。

国内乐队就更加五花八门了,甚至一度有种说法是「五月天是英伦摇滚」……

大概就是国内有些人会把那种风格类似绿洲blur山羊皮的乐队统统归类于一种风格——「英伦摇滚」,这些乐队中有些其实不过只是拙劣的模仿罢了,还有一些则是乐迷的牵强附会。

然而……木已成舟,反正现在也就凑合著跟著说了。

比方,逃跑计划就是一个典型。

所以为什么现在看不到英伦摇滚了?

如果你认同「Brit-Pop」是一个历史名词了,就好比「英国入侵」只是60年代的文化现象,那么没有「英伦流行」乐队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如果你认同只要风格像是「Brit-Pop」的乐队就是「英伦摇滚」,那么现在中国也有这样的乐队啊,比方一直很像绿洲的Elenore什么的。


1.britpop专指90年代那一批,是个浪潮,不是风格。虽然2000年后有不少乐队被称为后britpop,但确实过去了就没了。

2.如果是指90年代那会儿的主流风格的话,那就是,过时了。就像现在摇滚很少搞节奏布鲁斯了,而是混进流行、电子元素一样(比如你现在再提oasis啥的,人家就会觉得「好土哦」)。但是别担心,像咖喱兄弟那样的可爱沙雕摇滚人还是有很多的。

3.还想起来,britpop很多乐队被分到alternative,这么说的话,这个流派的乐队到现在还是挺多的。


其实这一如blues,jazz,听的人越来越少。

其实不论音乐,唐诗宋词元曲等等文化的出现都是在某个时代大背景下的产物。当时代大背景的需求逐渐薄弱下,产物自然不再被过多需求。

摇滚精神在那个战后重建,冷战阴影,经济萧条,局部战争的背景下,给于人们振作,敢于反抗的精神力量。在当今时代,社会安定和谐,不说富,至少绝大部分吃得饱饭了,自然也没人搞事了。所以就开始了电音寻欢蹦迪。


有,但是少,不主流。

不主流的结果就是,表面上看不到,所以你现在「看不到」。

当然说这句话之前,咱们得把定义搞明白一下。如果是狭义英伦摇滚,指一个时代,那现在看不到是理所应当的,因为是以前的东西。但是如果是说仅是一种「曲风」的话,那可能看到的会比真实存在的要少得多。

话是这么说,就本人了解,最近活跃的英伦摇滚队也没多少。这里只能举到一个小小的例子,就是家乡的orange ocean乐队。他火么?老实说,真的不火,谁都不知道他们。那可以说他们不存在么?那肯定不行。所以如果想要了解当下活跃的英伦摇滚乐队,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本人因为佛系,懒,再加上杂食,没有特定曲风的需求,就没有再更仔细地探索新的乐队了。

英伦摇滚现状就是,喜欢的人不少(说喜欢英伦摇滚的都是异类的可以走开了~听这么流行的东西竟然还敢说自己是异类,可真拿社会边缘人士不当人看呀~),但是大部分人喜欢的都是之前那些时代里的特定乐队,且大部分都是脍炙人口的乐队。当然只听这些乐队,不能算是真正的英伦摇滚的实践。英伦摇滚被实验、旋律性、独立性支撑著,所以单单去了解主流乐队必定是不够的。我作为一个佛系音乐爱好者,能给您的建议只有,去多听,去多挖掘。表面上的东西永远要比真实的东西要少。要去自己感受,有一个很广的接触面是没有捷径的,只能自己去培养、去听。

P.S.之前有人答的扣呸的,你别信了这糟老头子的坏话了。扣呸现在跟摇滚二字一点儿关系都没有,这个不服来辩。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