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困惑,知我執,無明苦海。卻又放不下,還是在苦海了,自己想脫離卻不知該如何是好。請大師指點。


諸比丘。

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

如是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于山林。見大芭蕉樹。[月+庸]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諦觀思惟分別。 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 馬兵 車兵 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焰 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 日種姓尊說

周匝諦思惟 正念善觀察

無實不堅固 無有我我所

於此苦陰身 大智分別說

離於三法者 身為成棄物

壽暖及諸識 離此余身分

永棄丘冢間 如木無識想

此身常如是 幻偽誘愚夫

如殺如毒刺 無有堅固者

比丘勤修習 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 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 永得清涼處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說聖法印及見清凈。諦聽。善思。若有比丘作是說。我於空三昧未有所得。而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莫作是說。所以者何。若於空未得者而言我得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無有是處。

若有比丘作是說。我得空。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此則善說。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斯有是處

云何空三昧。謂聖弟子世間空。世間空如實觀察。常住不變易。非我.非我所。是名空心三昧。

如是。比丘。於一切空行.空心觀察歡喜。於空法行常.恆.住.不變易法。空我.我所。如眼.耳.鼻.舌.身.意法因緣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諸法無我.無常。乃至空我.我所。


放不下我執」的另外一層執著就是「我一定要放下執著」。

不是這麼去操作的,什麼時候都要看你的心是否處於緊繃狀態。

只要緊了,就執了。

但也不是說你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很多人常常這樣誤解。

重點始終在,你的心是放鬆的狀態還是緊繃的狀態。

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大師都在講當下。

當下此刻,也只有這一刻,沒有過去未來。去感受你的心的狀態。

如果開始很難辦,就問問:「愛會怎麼做?

任何一個當下,頭腦又在逼你做選擇的時候,就問問,愛會怎麼做。

把選擇當因,當真,你就執了。你選擇把放下我執當因,也許是因為你把想「變得更好」作為了目標,當做了果。

這就是本末倒置,不是你做了什麼就變好了。而是你認清你本來就是好的,你的果才會好。

就像你現在認為「我知道不能我執,但是我就是放不下」,這本就是在否定你是好的,這是在認為你是「不應得」的,所以你才得不到。

只有從心出發,只求心的感受,恢復與心的交流。

你的選擇才會變成果。而你的果帶來的「好的」相,才會變成真正自然所形成的。永遠記住一句話,心是因,世界是果。


我們的身體,是靈魂的載體,載體壞滅後,靈魂會繼續前行。

我們的意識,是靈魂探索時空的工具,時空源於心識,意識思索到的世界,永遠在心識幻化的時空中,迷失輪迴。

我們的情感,是靈魂徘徊在六道中的引導者,情感深處,那割捨不了的執迷,是生命在前世,耿耿於懷的宿債。

我們的慾望,是靈魂背負的痛苦,痛苦折磨著靈魂,在那永無終止的絕望中,渴望喪失了反抗的能力,在慾望的魔爪中,生死沉淪。

我們並非是我們,我們認為的自己,是心識頻繁替換的一件件外套與內衣,死亡不是生命的終止,死亡是一次又一次旅程的開始。

這個世界沒有一件事物,是渴望解脫的靈魂所需要的光芒,一切對現實世界的渴望,都是牽引靈魂,再次進入輪迴的魔障。

行走在佛法道路上的人們啊,將你的心放在神聖的真理之中,當圓滿的智慧解開心靈的迷茫,當虔誠的純凈消融心靈深藏的恐懼,當人生在信仰的單純中,確立了生命唯一的方向,你會發現,原來心靈可以脫離外界世界,獨立而完整的清醒。

修行者,只對靈魂的未來負責。


說明,尚未實見無常無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