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说一句,这个现象似乎比较普遍,不是想让大家举个别例子来反驳我这个问题。我只是想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宾得m50 1.4最小光圈就是f22。。。

宾得m50 1.7最小光圈又是f22。。。

宾得m50 2最小光圈还是f22。。。

太苦玛50 4最小光圈仍然是f22。。。

宾得A50 1.2最小光圈不是f22。。。。。才怪

连中画幅67的45 4最小光圈都是f22,那么小一点光圈的645 45 2.8呢?没错也是f22

自动时代非微距也是f22,但是50 2.8微距就是f32了


众所周知光圈缩得过小最大的问题是衍射导致的画质骤降,你想像一下一个光点的像外面绕了一圈衍射环,反应到成像上就是肉。

百度百科随便截得

而且衍射的问题会随著光圈后组行程加长和光圈缩小而变得更加严重。所以你观察那些最小光圈比较克制的镜头一般后组都很臃肿。

京东随便截的

而这些镜头后组臃肿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消费级镜头都是要用来赚钱的商品,商品就意味著设计成本受限。尼康有个工程师访谈讲了大光圈镜头设计的难处。

所以为不同规格的镜头定制单独的镜片是不现实的,厂商都会在已有的镜片方案里组合排列,而镜组臃肿同样加剧了衍射的影响。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

最小光圈的克制是物理学和镜头设计成本共同造成的。这些消费级镜头上更小的光圈即使有也基本是不可用的。


我就说一点,因为没必要啊,没必要。你买了F1.2的镜头,90%以上的概率会光圈全开,剩下10%的概率应该是快门速度不够用才会缩小光圈,你想靠收缩光圈提高锐度,可拉到吧,徕卡的那枚50F0.95光圈收到F2锐度还是不如自家的那枚50F2。你要是买了1.2的镜头,平时用1.8或者2.0,你为什么不花更少的钱买光圈小一点的镜头呢?


我也发现了,近些年的镜头多数有这个特点。可能是更在意F11之前吧。最优光圈也在从5.6-8转变到2-4


我也想说一句:「你既然不想别人举例反驳你,那你为什么问呢?」


因为光圈控制机构的精度不够了。

那些个叶片开合的倍数越大,在小的那端就精度越差。

所以你见到的镜头大多最大到最小的光圈是个差不多的倍数范围。高级点的倍数就大点。

嗯……肯定就是这样。其实是我猜的,因为其他的类似机械机构也有这种技术限制。


与光圈叶片有关系,其次和成本各种都有关系


一般来说光圈收到f11以后就开始出现明显的画面劣化了一般来说真的用不到这么小的光圈,有很多方法可以规避使用极小光圈。

为了降低曝光可以用nd,为了景深可以景深合成,极小光圈带来的画面劣化是很难修复的,不像紫边暗角畸变什么的容易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