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降息、减税降费、财政扩张,这些都属于逆周期调控经济的手段,之前回答的关于降准的问题看到有评论说讲的太专业了,这里刚好借此机会科普一下这些逆周期调控的手段分别是什么,又有些什么区别。

降准:中央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简称。我们生活中的商业银行在吸纳储户存款时,需要按一定比例把钱存到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提高准备金率,商业银行资金向央行集中,反之央行将资金投放回商业银行。

降准的特点:

与降息不同,降准实现了中央银行的直接货币投放。货币投放会直接拉动信用的扩张,从而带动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同时通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也会受到货币投放的影响,从而有向上的压力。

这一过程主要依赖于商业银行手中资金增加后,增加贷款供给的机制。近期中国逆周期调控多采用降准来实现,主要因为我国资本市场仍不健全,银行贷款仍然是主要融资渠道。通过银行投放信贷更容易控制投放方向,中央可以直接要求银行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避免资金流入房地产或股市产生金融泡沫,从而辅助去杠杆和经济转型。

但是这一过程相当依赖银行体系的效率,若银行放贷意愿不强或者银行只把钱借给关系好信用佳的大企业,那资金在银行体系内空转或者资金去不到真正需要钱的高风险初创企业手中,还是无法从根本解决产业转型问题。

通常在信贷/货币需求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供给会带来融资成本的下降,进而带动利率下行。但现实生活并非总如教科书一般,一方面投放货币如果带来了通胀预期的上升,利率有可能不降反升。另一方面,降准虽然增加了货币供给,降准通常都伴随著积极财政、信贷扩张、或者资本外流,这些原因都有可能同时带来货币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从而利率不降反升。

降息:中央银行下调基准利率,这里就中国目前利率改革的进程而言,MLF/LPR体系应该是成为了新的基准利率。发达经济体的央行目前更多是通过这一手段来调控经济。

降息的特点:

与降准不同,利率的下调并不直接投放货币,而是直接降低资金成本。当融资成本下降时,企业利润空间增大,多出的盈利可以用于消费、投资或者让利给雇员和顾客,从而拉动经济。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下降,从而会降低对于投资收益的预期,从而投资更加激进,拉动信贷和金融资产。

不同于降准是由中央主动增加货币供给然后自上而下的传递,降息是一次全局性的价格调整,然后整个经济体的个体会同时做出反应,再自下而上的反馈到中央银行,中央银行被动反应。如果降息后的融资需求特别旺盛,借多余贷,供给不足以维持低利率环境,中央银行会被动的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货币,从而增加货币供给将利率压在低位,比如最近美联储重启逆回购。但也会出现降息后仍然供过于求的情况,那央行就不得不继续降息来寻找新的供求平衡点,或者通过公开市场回笼货币来减少供给。所以货币供给不一定增加,也就不一定会带来通胀。

降息带来的投资、消费行为更多是市场根据利率变动自发的行动,那么资金除了流向银行贷款外也有可能流向股市、债权甚至高风险资产。这一市场的自发行为更依赖于一个高效率的金融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不过也更容易由于市场跟风效应产生金融泡沫,或者资本过度倾斜导致贫富差距加大和产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

综上,降准和降息都能有效的拉动市场的投资和消费行为。降准属于自上而下的总量式调控,对通胀压力更大,但资金流向更容易控制,产生金融泡沫的可能性下降。对于我国国情比较合适,因为我国强调增长总量,金融体系也欠发达,处于去杠杆和产业转型阶段。而降息属于价格驱动的自下而上的调控,对通胀压力较小,但资金流向不可控,容易产生金融泡沫和产业不均衡发展。欧美国家强调就业和通胀,且资本市场层级更加健全,更适用于此种调控手段。

周末先写到这里,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点赞留言,会视情况更新财政和税费的相关内容。


降准相当于放水。


无论是降息(利息减少,存款的减少,贷款的人增多,市场上的钱自然就多)

还是降低存款准备金(要求银行储备的钱可以减少一点,依然用于贷款的钱也就增多了)

当然其实没那么简单,不过可以方便理解

我觉得嘛,过年过节降低准备金也不稀奇吧


降准、降息最终都是为了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一个是间接,一个是直接,前者影响银行投资行为,后者影响全民投资行为。我们的央行更喜欢用金融工具变相降息,这样比较好控制,直接降息对市场冲击太大,后续不可控。这次降准短期是为了弥补1月份的流动性缺口,主要是地方发债需求及春节期间对现金需求的增加,长期来说还是为了增加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以此通过银行传导降低企业的贷款利率,最终是希望钱进流进实体经济。


谢谢邀请。

新年伊始,央行就给大家发了个大红包:1月6号开始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这次降准增加的流动性,预计向市场释放8000多亿元的长期资金。

在财经界,央行降准绝对是件大事,所以各类新闻媒体纷纷炒作,各路专家纷纷解读。那么,这次降准,对我们老百姓意味著什么呢?市场上增加了长期资金,金融机构增加了流动性,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又人什么关系呢?

降准的全称是「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当我们把钱存到银行,银行是不会把钱全部锁进保险箱里的,而是用于放贷和投资,获取收益。银行也不会全部用于放贷,而是会上缴一定比例的资金给中央银行,作为储备资金。这个储备资金就叫银行存款准备金,就是在防止万一的万一,客户集中到银行取款时,银行的钱不够取的(一定是不够取的,因为银行把储户的存款一大部分都发放了贷款,贷款到了企业账户上,可不是想收就收得回来的,必须在贷款到期才能收回,有的客户经营形势不好,贷款到期了也收不回来,还会展期,借新还旧,贷款重组等等),这就是俗话说的挤兑,那是很大的风险,挤兑是在客户对银行失去信心的时候引发的,也是银行破产的导火索。为了避免这类风险发生,按照国际惯例,央行要求各商业银行缴存准备金。

在这次降准前,中国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是13%,就是客户到商业银行存100块钱,商业银行要往人民银行送存13块钱,剩下的87块钱才可以用来发放贷款。央行此次降准0.5%,换言之存款准备金率下降到了12.5%,将有更多的钱进入金融市场。

下面来说影响。

市场上的流动货币多了之后,真的能刺激经济增长吗?广大老百姓真的能拿到这个政策红包吗?答案是未必。银行的钱多了,企业贷款更容易了;市场上的钱多了,物价会上涨,原来的早餐钱能够买一个煎饼果子夹一根火腿肠,后来发现,物价上涨,活生生把火腿肠给涨没了,同样的钱只能买个a煎饼果子。

这里说的物价,当然也包括房价,这对我们工薪阶层是不利的。但是降准也有好处,比如会支持实体济,就业形势会向好;刺激资本市场,股市会上涨,手里有余钱的人,投资机会增加了,以钱赚钱的概率更大了。

当然,钱的购买力下降,对于手里没多少余钱的底层百姓,无疑是极其残酷的现实。怎么办呢?有刚需的,早点买房,非刚需的,就把钱花出去,买一些保值增值的产品,扩大消费。手里钱不够花的月光族小伙伴呢,只能默默地擦一把泪,加班加点多搬砖,多挣钱。


推荐阅读:

银行为了催收四万多的贷款,是不是非要把债务人往绝路上逼?

网贷已还清、但征信花了,养好需要多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