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準、降息、減稅降費、財政擴張,這些都屬於逆週期調控經濟的手段,之前回答的關於降準的問題看到有評論說講的太專業了,這裡剛好藉此機會科普一下這些逆週期調控的手段分別是什麼,又有些什麼區別。

降準:中央銀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的簡稱。我們生活中的商業銀行在吸納儲戶存款時,需要按一定比例把錢存到中央銀行,作為「準備金」。提高準備金率,商業銀行資金向央行集中,反之央行將資金投放回商業銀行。

降準的特點:

與降息不同,降準實現了中央銀行的直接貨幣投放。貨幣投放會直接拉動信用的擴張,從而帶動投資和消費,拉動經濟。同時通脹作為一種貨幣現象,也會受到貨幣投放的影響,從而有向上的壓力。

這一過程主要依賴於商業銀行手中資金增加後,增加貸款供給的機制。近期中國逆週期調控多採用降準來實現,主要因為我國資本市場仍不健全,銀行貸款仍然是主要融資渠道。通過銀行投放信貸更容易控制投放方向,中央可以直接要求銀行增加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避免資金流入房地產或股市產生金融泡沫,從而輔助去槓桿和經濟轉型。

但是這一過程相當依賴銀行體系的效率,若銀行放貸意願不強或者銀行只把錢借給關係好信用佳的大企業,那資金在銀行體系內空轉或者資金去不到真正需要錢的高風險初創企業手中,還是無法從根本解決產業轉型問題。

通常在信貸/貨幣需求不變的前提下,增加供給會帶來融資成本的下降,進而帶動利率下行。但現實生活並非總如教科書一般,一方面投放貨幣如果帶來了通脹預期的上升,利率有可能不降反升。另一方面,降準雖然增加了貨幣供給,降準通常都伴隨著積極財政、信貸擴張、或者資本外流,這些原因都有可能同時帶來貨幣需求大於供給的情況,從而利率不降反升。

降息:中央銀行下調基準利率,這裡就中國目前利率改革的進程而言,MLF/LPR體系應該是成為了新的基準利率。發達經濟體的央行目前更多是通過這一手段來調控經濟。

降息的特點:

與降準不同,利率的下調並不直接投放貨幣,而是直接降低資金成本。當融資成本下降時,企業利潤空間增大,多出的盈利可以用於消費、投資或者讓利給僱員和顧客,從而拉動經濟。金融機構的融資成本下降,從而會降低對於投資收益的預期,從而投資更加激進,拉動信貸和金融資產。

不同於降準是由中央主動增加貨幣供給然後自上而下的傳遞,降息是一次全局性的價格調整,然後整個經濟體的個體會同時做出反應,再自下而上的反饋到中央銀行,中央銀行被動反應。如果降息後的融資需求特別旺盛,借多餘貸,供給不足以維持低利率環境,中央銀行會被動的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投放貨幣,從而增加貨幣供給將利率壓在低位,比如最近美聯儲重啟逆回購。但也會出現降息後仍然供過於求的情況,那央行就不得不繼續降息來尋找新的供求平衡點,或者通過公開市場回籠貨幣來減少供給。所以貨幣供給不一定增加,也就不一定會帶來通脹。

降息帶來的投資、消費行為更多是市場根據利率變動自發的行動,那麼資金除了流向銀行貸款外也有可能流向股市、債權甚至高風險資產。這一市場的自發行為更依賴於一個高效率的金融市場的自我調節機制,不過也更容易由於市場跟風效應產生金融泡沫,或者資本過度傾斜導致貧富差距加大和產業發展不協調等問題。

綜上,降準和降息都能有效的拉動市場的投資和消費行為。降準屬於自上而下的總量式調控,對通脹壓力更大,但資金流向更容易控制,產生金融泡沫的可能性下降。對於我國國情比較合適,因為我國強調增長總量,金融體系也欠發達,處於去槓桿和產業轉型階段。而降息屬於價格驅動的自下而上的調控,對通脹壓力較小,但資金流向不可控,容易產生金融泡沫和產業不均衡發展。歐美國家強調就業和通脹,且資本市場層級更加健全,更適用於此種調控手段。

週末先寫到這裡,感興趣的朋友歡迎點贊留言,會視情況更新財政和稅費的相關內容。


降準相當於放水。


無論是降息(利息減少,存款的減少,貸款的人增多,市場上的錢自然就多)

還是降低存款準備金(要求銀行儲備的錢可以減少一點,依然用於貸款的錢也就增多了)

當然其實沒那麼簡單,不過可以方便理解

我覺得嘛,過年過節降低準備金也不稀奇吧


降準、降息最終都是為了增加市場的流動性,一個是間接,一個是直接,前者影響銀行投資行為,後者影響全民投資行為。我們的央行更喜歡用金融工具變相降息,這樣比較好控制,直接降息對市場衝擊太大,後續不可控。這次降準短期是為了彌補1月份的流動性缺口,主要是地方發債需求及春節期間對現金需求的增加,長期來說還是為了增加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降低銀行的負債成本,以此通過銀行傳導降低企業的貸款利率,最終是希望錢進流進實體經濟。


謝謝邀請。

新年伊始,央行就給大家發了個大紅包:1月6號開始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這次降準增加的流動性,預計向市場釋放8000多億元的長期資金。

在財經界,央行降準絕對是件大事,所以各類新聞媒體紛紛炒作,各路專家紛紛解讀。那麼,這次降準,對我們老百姓意味著什麼呢?市場上增加了長期資金,金融機構增加了流動性,與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又人什麼關係呢?

降準的全稱是「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當我們把錢存到銀行,銀行是不會把錢全部鎖進保險箱裏的,而是用於放貸和投資,獲取收益。銀行也不會全部用於放貸,而是會上繳一定比例的資金給中央銀行,作為儲備資金。這個儲備資金就叫銀行存款準備金,就是在防止萬一的萬一,客戶集中到銀行取款時,銀行的錢不夠取的(一定是不夠取的,因為銀行把儲戶的存款一大部分都發放了貸款,貸款到了企業賬戶上,可不是想收就收得回來的,必須在貸款到期才能收回,有的客戶經營形勢不好,貸款到期了也收不回來,還會展期,借新還舊,貸款重組等等),這就是俗話說的擠兌,那是很大的風險,擠兌是在客戶對銀行失去信心的時候引發的,也是銀行破產的導火索。為了避免這類風險發生,按照國際慣例,央行要求各商業銀行繳存準備金。

在這次降準前,中國大型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是13%,就是客戶到商業銀行存100塊錢,商業銀行要往人民銀行送存13塊錢,剩下的87塊錢纔可以用來發放貸款。央行此次降準0.5%,換言之存款準備金率下降到了12.5%,將有更多的錢進入金融市場。

下面來說影響。

市場上的流動貨幣多了之後,真的能刺激經濟增長嗎?廣大老百姓真的能拿到這個政策紅包嗎?答案是未必。銀行的錢多了,企業貸款更容易了;市場上的錢多了,物價會上漲,原來的早餐錢能夠買一個煎餅果子夾一根火腿腸,後來發現,物價上漲,活生生把火腿腸給漲沒了,同樣的錢只能買個a煎餅果子。

這裡說的物價,當然也包括房價,這對我們工薪階層是不利的。但是降準也有好處,比如會支持實體濟,就業形勢會向好;刺激資本市場,股市會上漲,手裡有餘錢的人,投資機會增加了,以錢賺錢的概率更大了。

當然,錢的購買力下降,對於手裡沒多少餘錢的底層百姓,無疑是極其殘酷的現實。怎麼辦呢?有剛需的,早點買房,非剛需的,就把錢花出去,買一些保值增值的產品,擴大消費。手裡錢不夠花的月光族小夥伴呢,只能默默地擦一把淚,加班加點多搬磚,多掙錢。


推薦閱讀:

銀行為了催收四萬多的貸款,是不是非要把債務人往絕路上逼?

網貸已還清、但徵信花了,養好需要多久?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