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否真實存在,還是一個被人類構建了幾千年的框架,或者,有什麼東西可以證明他的存在嗎


數學是人類創造出來的工具,是為了量化人類可以通過測量數據處理的事件的工具,自然界存在的事件是不可能量化的。


數學是存在的,但不是工具。

數學是種思想,是種境界,正如畢達哥拉斯的「萬物皆數」的道理一樣,數學是用抽象來描述具象的。最簡單的來說,看到兩個雞蛋,我們就會想,這是「2」個。「2」這種並不是純粹的數學,而是人們為了方便理解而為數學貼上的標籤。這才是工具。

正如《三體》里說,運用宇宙規律進行的打擊包括數學規律,這正好證明了數學對於在一個文明中舉足輕重的位置。而數學被改變了,習慣於原來的數學模型的世界就會崩潰。因此,數學是支持世界存在的根本。

至於數學是否存在,答案是肯定的,它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支配著我們的行動,甚至是思想。


都是。

一般認為是人類創造的工具。

如果你的意思是自然界中是否存在數學,人類也是屬於自然界的。人類會數學說明自然界中存在數學,或者能夠演化出數學。就算人類哪天滅絕了,後來者的歷史研究也查不到數學的痕迹,至少數學,人類的數學存在過。

高等一些的動物,應該會有簡單的數學概念。比如,如果猴子,狗之類,能夠選擇的話,通常情況下,它們會選擇3份食物而不是1份食物。

人類的數學就複雜抽象得多了。


首先要討論清楚什麼叫真實存在:如果是指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那麼數學和其他學科都不是真實存在的,他們是一系列概念和方法論。如果把存在的概念放大,數學當然存在。在廣義存在中,有客觀存在,主觀存在以及集體意識存在。數學是在眾多人類的共識下存在的。

數學的根基和原理的共同發源地

——「神功蒙塵」的自然數

一道「網紅題」引發的衝擊!

最近,有人在網路上提問:「數學是自欺欺人的學科嗎?」這道題一時引起成千上萬人的關注和回復,吸引數百萬人、近千萬人的瀏覽。這個問題之所以能成為新近的網紅題,我估計這:一是因涉及到眾所周知的「自然數」,人人都可就此說幾句;二是涉及到數理、數論的根基和基本原理,大家個個都可談談自己的看法,隨意議論一番。隨著討論的擴展、深入,似乎可引發一埸新的現代數學危機,衝擊著純數學的主觀臆造的構造型式的數論。

本人也想就此談點自已粗淺的看法:數學的根基和原理的共同發源地,是自然數。而自然數又是起緣於「數」(shǔ),「數」岀來的結果就是自然數。自然數是對事物計量的抽象表示。數量之量,是對物質的質量、能量、變數、動量、比量等的表量、測量、標量、計量;自然數是物質各種量數的表達和抽象表現。

一、什麼是自然數?

自然數,自然地應是,是屬於的範疇。或者說,自然數原本不叫「自然」數,而本就叫。只是後來數的擴展和分類,出現名目繁多的各類各種數之後,才將原本稱為的最原始的、最基本的、即表示順序又表達多少的(母數),稱之為「自然數」。以此與其它數(其子子孫孫的數)相區別,相標識。

自然數是怎麼來的?數的起緣,就是自然數的起緣。它們最初原本就是「一回事」,是異名、同群、同功能的同一數類。

數起源於「數」(shǔ),「數」岀來的結果就是數(shù)自然數的起緣,也就是「數」(shǔ);「數」岀來的結果就是自然數。

什麼叫「數」(shǔ)?「數」的原意,是「分類,清理,清查,查點」。在那最初時,古人們對「數」(作動詞)的認識,還處於原始的感覌階段,只能是對已有的物品的進行分類,清理,清查,查點。這也就是本義的「數」(shǔ)。但還沒達到「心中有數」的「數」。在人類上萬年的無數次的反覆地「數」(shǔ),即對自然物品進行區別、分類、清點的過程中,他們這些遠古人類,才漸漸形成模糊的數的觀念。數,是依據人類實踐經驗而形成的抽象思維的產物。

人類關於數的觀念,開始是在成千上萬年的生存. 、生活. 、勞動生產中形成。 有了清點「物量的多少」這種需要的情況下,得以形成的「數」感。經過無數的人們,長期的摸索和世世代代人的經驗積累與傳承,在有了「數的感覺」之後,得以逐步形成和明確「數的覌念」。

「數」數,現在看起來很簡單、很容易。但對古人類是一個艱難的漫長的過程,是一種認識上的「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其實,「數」數,在「數」之初,開始只是見識「有」與「無」,再是在「有」的前提下,進行「多」與「少」的區別。古人類在「數」數的初級階段,開始只是一種萌動,並沒有意識到「數」數是一種創新,只是他們迫於生存和生活必須的一種本能提高。那時,他們還「胸中無數」,但已對「1」 ,「2」 ,「3」有了區別的感覺。

在「數」之初,是從一開始,一個一個地「數」。例如,一手摘一個桃子,就叫聲「一」;另一隻手又抓一個桃子,又叫聲「二」;樹上還有一些桃子,那就是「三」,三就是「多」了。兩隻手已再摘不下了。古文中,三人為「眾」,群眾的眾。眾,就是多的意思。

這反映「數」數的第一階段是從「有一個」開始的,由少到多的逐個增加過程。第一步,是用手「數」數的狀況:一個一個地用手「挪動」實物,用口發聲「報數」,僅只能報出「一、二」和「三」而已,只為「自己明確」或「告知他人」。「數」數的第二步,是從「一、二、三」到「五、七」的形成。人類在「數」到「四、五」時,曾有一個停頓時期,五個手指頭、五宮、五體、五穀、五嶺、……這反映「數」數進入到用手指「記數」,用手指「點數」的現象,這不僅從中文語言中,從羅馬數字 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X,中都可看出,「五」是個關鍵的數;有了「五進位」觀念的;是「二」從「雙、倆」的單位為「雙位」到「逢「五」進位;的遞進;為「九」滿「十」進行「逢十」「進一」作了鋪墊。而「七」也是一個重要的數。七色七彩、七音七律、七孔七竅、七夕七天,以「七」為周期,以「七」為「一循環」;也為「滿九逢十進一」作奠基。

從而,「數」數有了數位的概念,有「十進位」這一通用方琺,,將十個數字與十個數位結合起來,循環搭配使用,就可讓「數」數不斷延續下去,讓人一輩子「數」不完;幾代人接著「數」,也「數」不完。這是「數」數的第三步,由手「數」到「指點」,進化到再用「眼數」、「心數」;「數」數的實踐已經歷了感性「三步曲」的全過程,升華到「數」數的理性階段。自然數沒有最大的,只有更大的,可以是無限大的數。

有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個數字,又有「個、十、百、千、萬、億、兆、京、垓、秭」和之後的「穰、溝、澗、正、載"等數位詞,記數可記到千萬、萬萬(億)、萬億、億億(兆)、億兆、兆兆(京)……;用於「數」數,完全夠用了。 假如:「數」1個數用1秒鐘時間,數1億個數用100000000 秒,大約相當於 27777.8 小時;相當於27777.8 小時/ 24 ≈ 1157.4 天;相當於1157.4 天/ 365 ≈ 3.17 年。一個人活一百歲,從早到晚,天天連續不斷地「數」數,也「數」不到一百一十億。這已是不可能的事了。何況,如要硬「數」到萬億、億億的數,那就真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接連「數」下去!

因此,從道理上講,「數」數是可以連續不斷地「數」下去,自然數列可以是無限延續的;但在實際「數」數時,在實踐應用上,卻是有限的,卻只能局限在適用的有限的區域範圍內。其實,在數位名詞的定義上,對「億、兆、京、垓……」等高數位的認知,因應用機會很少,所以在各歷史時期、各民族、各學科的定義,就不完全一致。僅中國傳統文化中《五經算術》記載:就有三種說法:例如,「按黃帝為法,數有十等。及其用也,乃有三焉」。「十等者,謂"億、兆、京、垓、秭、穰、溝、澗、正、載"也」。 「三等者,謂"上、中、下"也。 下數者,十十變之。若言十萬曰億,十億曰兆,十兆曰京也。 中數者,萬萬變之。若言萬萬曰億,萬億曰兆,萬兆曰京也。 上數者,數窮則變。若言萬萬曰億,億億曰兆、兆兆曰京也。」現代數學上,已習慣常以「萬萬為億」,因而,類推應「億億為兆」、「兆兆為京」……。這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數位詞的使用。只是電腦編碼上,B、M、G代表數位的早期翻譯上,B為一位元組,將M譯為「兆」;兆在計算器中常為2的1024方的那啥,現在國際通用的(數學物理方面)是一個科學計數單位,也就一百萬吧(好像不清楚了)。英語吧,M代表million意為百萬。本應直接將B、M、G為單位量讀「字母音」。或稱1M位元組為一百萬位元組;1G為1000M位元組,應為10億位元組。可避免誤讀、誤解。

這種數位詞的混用,說明人們對超越日常的特大數的認識很有限,還缺乏統一認識的明確標準概況定義。(之一)


這種問題問出來,請問你學過數學嗎?每個學科我能說都不是真實存在的嗎?問這個問題最好先學一些東西,數學是一種弱人工智慧,在很強的一些公理下,人們用來探索問題的一套邏輯工具。數學不是生產線生產個什麼東西。你這個問題,也是醉了。


人類經過幾次文明迭代,是不是人類創造的,不好說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