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誤解最大者是將「無為」理解為悲觀的、厭世的和消極避世的隱士哲學。老子言「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所以其所以不與人爭者,乃所以深爭之也。

無為是不妄為。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所然。老子著書是無奈而為,而他的書也是主要寫給統治者看的。第九章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長保。金玉盈室,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把握事物發展的限度,不超越此限度去「為」。「無為」思想首先就要求統治者「不妄為」,不過度而為,不過分剝削百姓。而春秋末期,諸侯征伐,百姓民不聊生,統治階級卻肆意妄為,施行苛政。十七章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講的就是在最好的時代,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統治者的存在,而天下大治。也是老子處於暴力橫行的時代,對無憂無慮的自由生活充滿嚮往。也告訴我們要知足常樂,把握事物發展的限度,不超越此限度去為。

無為是順自然而為。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在《老子》的注中以「順自然也」來解釋「無為」。「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老子認為統治者應該順自然而為,實施「無為」。老子認為,道正是由於這種無為的特性而值得尊崇。五一章曰: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老子是平等的倡導者,第五章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 狗」,講的就是萬物平等,讓萬物順其自然本性去發展。森林自燃,自燃的林木無論是小火,還是中等程度的林火或大火,它們碰到潮濕的灌木叢或到達空曠區域時,就會自己熄滅。這些自燃之火是森林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的燃燒是一種應當產生的自然現象,是在為未來的更大森林火災清除隱患,如枯木、乾草和林下腐殖質等,森林自燃也可以燒死林中的害蟲,有助於樹木的生長。森林大火還會把生命力不夠頑強的樹木燒死,一些樹木死去便會騰出空間,讓生存下來的樹木獲得了更多的空間和養分,長得更高更粗壯,枝葉也會更繁茂,成為參天古木。森林大火後能營造更為肥沃的林地,成千上萬粒種子掉進肥沃的灰燼中,不久就會發育成成片的小樹苗,成長為質量更好的新生林。森林自燃是一種自然現象,不需要人為的干預,否則會出現與目的相反的結果。遵循事物的內在規律,不加以干涉和扭曲,順其本性而為,才能使世間萬物因其本性而用之。選擇最適合自己天性的職務,才能盡己所能,得到充分發展。

無為是不為己之為。我們這個年代都去強調有用,勝利,剛強等等,老子強調的是有用和無用之間的關係,有和無是相互轉化的。六十三章曰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無為不是不為,老子反對的是人世間功利性有目的為。第七章曰: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為什麼天最長、地最久?一個重要原因是天地所做的一切是為了萬物眾生、他們活著而周而復始,天和地從來不會考慮自己,但最後的結果是,天和地服務的那些人總是有周期的,而天和地本身卻是最長久的,所以是「因其無私而成其私」。我們都會焦慮,我們知道人性是自私的,但一味自私,結果會很糟糕,但是讓人無私,犧牲自己的利益,這和人性又是相悖的。老子卻說「因其無私而成其私」 ,就是說你越無私,你得到的就越多。所以個人向前走的很重要的東西就是無私。

《道德經》的結束語:「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自然的規律就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做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麼事都不跟別人爭奪。老子怎麼會是無為消極的?無為怎麼會是「為而不爭」呢?做你該做的事情,順其自然,但是不爭。謙虛不爭只是外在的表現,內在心靈的空虛無為以成就萬物本性的自我呈現,於人於己都是至善的,也是構成長久良善社會的最好方式。

——整理於《知網》


復旦大學王德峰教授講解的就很好啦,

多看幾遍。

我自己在講解下,就是說你不要有一個有為的心,比如幫助別人,不要去想我幫助了他他未來會也好幫助我,或者因為我幫助他,大家都誇我是一個大善人,或者我把幫助別人的視頻發抖音快手自己賺取別人覺得我是善人的流量,誇讚我,這個心,這叫依舊是有為心,

有求,

而是應該把自己做任何事的這個有為心去掉,這叫損之又損,以至於沒有,成為無為,

因為你幫助別人沒有有為的心,所以別人未來對你怎樣你根本就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你你不在乎,

不外求,

你吃的香睡得好,

但是正是因為你誠心的為別人帶來幫助,不圖回報,(無為的心),所以能幫別人到極處,能幫到痛處,讓別人真的收益,而別人對你的心也知道,未來就有了好事會肯定想著您,因為遍布周圍,那裡能找到這樣的人啊?

所以,無為而為,達到了有為的目的。

那麼讀書也是,你不要定一個今年讀一百本書的目標,這叫背離道而行,

讀書的目的是獲取知識,滿足自己好奇心,然後用來生活中,書籍只是一種載體,一種承載信息的形式,

而你定讀書的目標,一百本,實際是功求,你覺得自己讀一百本書很牛逼,潛意識裡也覺得可以發朋友圈炫耀,還有強迫自己去讀書,沒有落到根源上

真正的讀書就是自然而然的一個行為,你有好奇心了,你就納悶這個事實怎麼回事,你就找了一本書,一些信息去閱讀,去解鎖,這裡面沒有努力,沒有有為的心,就是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你越有好奇心,你越覺得有意思,你讀起來就越快,越順溜,一百本書一年讀完啦,

輕鬆自在,那裡需要堅持?完全是順應自性呀

這個不就是以無為的心(無所求)達到了(讀了一百本書)的有為的目的了嘛?

就好像我知乎回答問題,都是隨心隨性,說自己認為覺得對的觀點分享出來,我可沒有定一個「我要知乎當大V,我要高贊,大家都給我錢」的心哦,我就是無為而為,

能不能達到有為,我也不在乎,一旦外求,落入苦道。


同樣的問題不能歸攏到一起嗎?

把相關問題的答案搬到這裡

老子最早提出「無為」,無為即什麼? - 知乎 老子最早提出「無為」,無為即什麼?


你每頓能吃三碗飯。

吃四碗飯和吃兩碗飯都是 有為 。

一個撐得慌,一個餓得慌。

吃三碗就是 無為。


說無為先說道,什麼是道?本質規律而己。無為就是不違背本質規律行事。

對於我們做交易的人來說,交易的本質規律就是慢慢變富,沉下心來安心順應規律操作就是無為。很多人無法耐心等待慢慢變富,想要賺快錢,就不停的尋找本質規律外的方法,看似有為,實則作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