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的米海尔》

正版 我的米海尔 阿摩司·奥兹 书店 外国小说书籍苏宁¥ 55.00去购买?

书从第一句话就吸引了我,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读完它,好久没有遇到这样吸引人的作品了。

那种以一个文艺女青年视角描述自己故事的口吻,平淡而生动,字里行间都是他们相处和生活的细节,没有华丽的文字,却字字动人。每一个字都非常有画面感,甚至我都已经帮他们想好了演员的样子。米海尔是汉娜的丈夫,他们相识于1950年的耶路撒冷。

她是个文学系的学生,他是地质系的,冥冥之中,他们好像就会相遇,他们很快结婚,孩子也很快占据了他们的生活。

文艺女青年和地质学家,一个敏感、一个理智,国家动荡、家庭变故、米海尔被征兵……这一切都在考验著他们的关系。作者的言语充满文学性,喜欢他对事物的描写和对人物心态的准确拿捏,没有使用华丽的词藻,却让人一头扎进他创造的情境里,给作品增添了许多可读性。完全女性视角的文字,让人想像不出它竟来自一个男作家之手,只觉得这是个敏感、坚强的女性。读书的过程总是浮现耶路撒冷狭窄的街道和服装各异的人们,这些当然只是影视里见到的耶路撒冷经过想像加工而成的画面,却让人想更多地了解这个充满沧桑的国家和它的历史。非常值得一读。

「我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我爱的人已经死了。我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我在年轻时浑身充满爱的力量,而今那爱的力量正在死去。我不想死。」

「岁月本身就像沙发、扶手椅和窗帘一样,是单调色彩的微妙变化。"

2.《聊天记录》

聊天记录书京东¥ 35.10去购买?

这是爱尔兰90后女作家萨莉鲁尼的处女作,因为这本书,她也获得了很多图书奖的最年轻作家荣誉。

好像讲了一个爱情故事:21岁的女大学生弗朗西斯爱上了大她十几岁的已婚男演员,他们通过邮件往来,沉迷于情欲,看似无所谓的阶级和政治在影响著他们,最终兜兜转转又走到一起……

但事实上它远远不只是一个爱情故事。

这几个人看似没有挣扎,活得洒脱,其实是一种深知自己处于被时代、被资本裹挟却无力改变的疲倦感。

社交媒体下成长的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好像可以跟任何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热络,但可能一见面就语塞。

社交媒体的蓬勃,看似让我们可以很快地和别人联结,可频繁的交谈之后,只有深深的虚无。

加上现在很多人晚婚,青春期被延长。我们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者早就参透了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可身边总有一种声音告诉我们,要奋斗、要追求财富自由。不认同这一切又处在其中的人可不就会有一种无力感吗?

我们看似爱好众多,以为孤独无力不会找上自己,可事实证明这也只是扯淡。

弗朗西斯在书里提到:「尽管我知道我终将全职工作,我从未幻想过一个光芒四射的未来:我参与金钱活动,从而获取报酬。有时,这让我觉得我对自己的人生不感兴趣,于是感到很低落。另一方面,我感觉我对财富的漠不关心在意识形态上来说是健康有益的。」

这肯定不是所有中国年轻人的心态,但一部分开始思考的人,已经有了以上想法。一部分人在加入「实现财富自由」的行列里拚命消耗自己的劳动力,把996视为福报,而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则早已没有了选择。毕竟,在这样一个「生产、消费、再生产」的体系中,谁也没法幸免。而中间的一撮人,他们还未踏入婚姻,也早就摸清了那一套体系,知道自己只是这庞大生产链条里的一个工具人,阶级流动与自己无关,也不想陷入消费主义的圈套里,所以选择偶尔参与金钱活动,以最小程度依赖它,拒绝成为一个工具人

3.《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全集02:撒哈拉的故事京东¥ 35.00去购买?

非常有趣,是平常不会接触到的生活。

启发的话,因为这是三毛在非洲的生活经历,让我看到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即使在环境不好,也懂得自娱自乐,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乐趣,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6月书单 | 这个月都读了些什么??

mp.weixin.qq.com图标

更多好书推荐,请移步公众号【好书推荐君】


在我看来,这本书是为了寻找主人公亲人的故事,寻求一份答案。

在老人家缓缓讲述的过程中,主人公了解了前后所发生的一切故事,同时回忆著故去总总,选择放下自己心中的执念。或许她的亲人为了自己的「爱」很自私,听完故事之后,她真的放下了。

看完该书后我心情极度平静,宛如喝了一杯凉白开。但我始终认为,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的质朴与平实,各类角色在绝境之中体验著各自人生的无常。毫无疑问,我爱上它的「平淡」,因为我觉得,爱与希望终将交织出属于未来。

岛(令整个欧洲潸然泪下的生死悲欢) 小说 书籍京东¥ 20.70去购买?

写在最后

如果这篇文章对大家有帮助,可以点击下方的收藏,随时回顾,有什么看法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另外如果还想查看其它读书总结,请点击下方的文章,这里有实时整合的已读书籍与待看书籍。

晨留宿:自己的阅读书单分享(更新至20.7.14)?

zhuanlan.zhihu.com图标


我此刻在看,梦的解析。


1、《白雪乌鸦》迟子建

《白雪乌鸦》是根据1910年冬至1911年春发生在东北哈尔滨爆发鼠疫的史实创作的。

小说描写哈尔滨傅家甸地区的民众在鼠疫来临之时遭受的灭顶之灾。特别著力于王春申、翟芳桂、翟役生、于晴秀、喜岁等普通民众的描写,官员于驷兴、医生伍连德等人物也都很有特色。

现货正版 白雪乌鸦迟子建著1910哈尔滨鼠疫传染京东¥ 39.20去购买?

2、《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

本小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一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

额尔古纳河右岸京东¥ 44.90去购买?

3、《黄雀记》苏童

2015年8月16日《黄雀记》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2019年9月23日,《黄雀记》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小说讲述了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奸案引发的命运纠结史。香椿树街鼎鼎有名的纨绔子弟柳生强奸了一名少女,却让普通少年保润替其坐牢。最终,保润杀了柳生。《黄雀记》延续了苏童惯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叙事风格和节奏。主题涉及罪与罚,自我救赎,绝望和希望。

黄雀记(苏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京东¥ 52.00去购买?

4、《妻妾成群》苏童

《妻妾成群》被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导演,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妻妾成群》借旧中国特有的封建家庭模式作小说的框架,一个男人娶了四个女人做太太。但作者关心的不是一个男人如何在四个女人中周旋,如何控制她们,而是关心四个女人怎会把她们一齐拴在一个男人的脖子上,并且像一棵濒临枯萎的藤蔓在稀薄的空气中相互绞杀而争得那一点点空气。

中篇小说金库:妻妾成群京东¥ 16.00去购买?


《影响力》

【01】影响力的武器

动物可能会因为看到某种颜色的羽毛而变得具有攻击性,或听到某种叫声就对自己的天敌呵护有加。动物这种愚蠢可笑的机械反应在人类身上也有,当某一个触发特征出现时,我们会不假思索地做出相应的反应。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我们被难以观察的影响力武器摆布了。

哈佛社会心理学家埃伦*兰格指出:我们在要别人帮忙的时候,要是有一个理由,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案例:人们在排队使用复印机时,这么说:「真不好意思,我有5页纸要印。因为时间有点赶,我可以先用复印机吗?」要比:「真不好意思,我有5页纸要印。我可以先用复印机吗?」这么说效果好很多,前者有94%的人同意,后者只有60%同意了她的请求。

对比原理:要是第二样东西和第一样东西有著相当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往往会认为两者的区别比实际上更大。

案列:销售员和想买房子的顾主去看房子,销售员会了解顾主想买的房子。然后先带客户去看几套不合意的房子,而这些房子就是「垫底房」,然后再带客户去看他喜欢的房子。客户自然会眼前一亮。

【02】互惠

互惠原则及其伴随而来的亏欠还债感,在人类文化中十分普遍。

互惠原理时如何起作用:人类社会从互惠原理中得到了一项重大的竞争优势,由此,他们必须保证社会成员都被同质化,遵守并信任这一原理。我们从小听人教导,不能辜负了它,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凡是有人敢违背它,必然受到社会的制裁和嘲笑。因此普通大众大多数都讨厌一味索取,从不回报的人。

互惠式让步:互惠原理的一般性指出,要是有人以某种方式对我们行事,我们理当对他还以类似的行为。面对接受的善意,我们感到有义务要偿还,另外有人对我们让了步,我们便觉得有义务也退一步。

案列:我走在街上,碰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做了自我介绍,说本周末晚上8点有一个一年一度的童子军马戏团表演,门票5元。我可不想把大好的周末耗在这上,于是谢绝了,他说:「好吧。要是你不想买门票,买我们几根巧克力棒如何?一根才一块钱。」我买了两根。

【03】承诺和一致

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的愿望。

案例:人们买了彩票下了注,一旦选定了立场,保持一致的压力就逼得人非觉得要与过去的所作所为站在同一阵线不可。

一旦做出艰难的选择,人就很乐意相信自己选对了。不仅赌马客们是这样,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会一次次欺骗自己,以便在做出选择之后,坚信自己做得没错。

言出必行:在大多数环境下,言行一致都是很有价值也很适合的。依照人们普遍的感觉,言行不一是一种不可取的人格特征。信仰,言行和行为前后不一的人,会被看成脑筋混乱,表里不一,甚至精神毛病的。另一方面,言行高度一致大多数跟个性坚强,智力出众挂钩,它是逻辑性,稳定性和诚实感的核心。

承诺是关键:要是我们能叫你做出承诺(或者选择立场,公开表明观点),我就帮你铺垫好了舞台,促使你不假思索地自动照著先前的承诺去做。

对销售员来说,这就意味著从一笔小生意做起,最终拉到大生意。商人做小生意几乎都不是贪图利润,而是要建立承诺,之后生意自然而然地就来了,做成大生意也不是什么稀罕事。这种以小请求开始,最终要人答应更大请求的手法叫作「登门槛

奇妙的行为:要判断人的真正感觉和信仰,光听他们怎么说是不够的,还要看他们怎么做。想通过观察判断某人是个怎么样的人,必须考察她的行为。研究发现,人们也是依靠同样的方式-观察行为,来对自己加以判断的。行为是确定一个人自身信仰,价值观和态度的主要信息源。

人们有一种天然的倾向,总认为声明反映了当事人的真实态度。出奇的地方在于,哪怕他们明知道当事人声明并非出于自愿,他们还是这么认为。

一旦人主动做出了承诺,自我形象就要承受来自内外两方面的一致性压力。一方面,是人们内心里有压力要把自我形象调整得与行为一致;另一方面,外部还存在一种更为神奇的压力,人们会按照他人对自己的感知来调整形象。由于别人觉得我们相信自己写的东西,结果这种力量再次迫使我们把自我形象调整得跟书面相一致。

方法:定下目标,把它写下来。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关键是你定了这个目标,这样你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接著,把它写出来。把东西写下来,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所以,定下目标,把它写下来。等你达到了这个目标,再定一个,也写下来。你会进步很快。

众目睽睽:公开承诺往往具有持久的效力。每当一个人当众选择了一种立场,他便会产生维持它的动机,因为这样才能显得前后一致。

额外的努力:书面承诺比口头承诺更有效,原因是前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为了承诺付出的努力越多,承诺对承诺者的影响也就越大。这也就解释了费尽周折才得到某样东西的人,比轻轻松松就得到的人,对这件东西往往更为珍视。就也就解释了:对于一个想要建立持久凝聚力和卓越感的团队来说,入会活动的艰辛能带来一项宝贵的优势。所以才会有很多新兵训练营,兄弟会入会仪式等等。

内心的选择:只有当我们认为外界不存在强大的压力时,我们才会为自己的行为发自内心地负起责任。

这些认识对教育孩子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希望孩子真心相信的事情,绝对不能靠贿赂或者威胁让他们去做,贿赂和威胁的压力只会让孩子暂时顺从我们的意愿。所以明智的家长自然知道哪种理由适合自家的孩子,要点是找出一个理由,能让孩子一开始就照著家长的意愿去做,同时又让他对这一行为自觉自愿地负责。也就是说,这种理由蕴含的可察外部压力越小(外部压力越小),效果就越好。

顺从专家超级喜欢内心变化的承诺。一来,内心变化一旦出现,就跟当前的环境不挂钩了,它能涵盖所有相关的环境;二来,内心变化能发挥持久的作用。

案例:」抛低球「。同款汽车,汽车销售会比竞争对手价格低,不过这样的交易不是真的。他会安排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客户的个人承诺(填购车表,贷款,试驾),让客户内心觉得就买这个车的时候。最后销售会发现一个「错误」- 说自己漏加了项,然后再把价格加上去,

不管用的是哪种,「抛低球」手法,顺序总是一样的:先给人一个甜头,诱使人做出有力的购买决定。而后,等决定做好了,交易还没有最终拍板,卖方巧妙的取消最初的甜头。

【04】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原理: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这一原理尤其适用于我们对正确行为的判断,特定情形下在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时,我们的看法取决于其他人是怎么做的。

我们对社会认同的反应方式完全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甚至伪造的证据也能愚弄我们。一般来说,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人们在审视他人反应,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忽视一点微妙而重要的事实:其他人有可能也在寻找社会证据。尤其是在局面模糊不清的时候,人人都倾向于观察别人在做什么,这会导致一种叫作「多元无知」的现象。

多元无知」的现象解释了很多受害者迫切需要帮助(车祸,斗殴等),旁观者却无动于衷这一现象。对于这样的现象,心理学家推测:现场有大量其他旁观者在场时,旁观者对紧急情况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原因有,其一,周围有其他可以帮忙的人,单个人要承担的责任就减少了,因为人人都想著会有别人帮忙,结果人人都没有帮忙,二,很多时候,紧急情况乍看起来并不显得十分紧急。碰到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人很自然地会根据周围其他人的行动来加以判断。

多元无知」的状态:每个人都得出判断,既然没有人在乎,那就应该没什么问题。与此同时,危险也有可能累积到一个严重的程度。

多元无知」效应似乎在陌生人里显得最为突出,因为我们喜欢在公众面前表现得优雅而成熟,又因为我们不熟悉陌生人的反应,所以,置身于一群素不相识的人里面,我们有可能无法流露出关切的表情,也无法正确地解读他人关切的表情。

因此,在需要紧急救助的时候,你的最佳策略就是减少不确定性,让周围人注意到你的状况,搞清楚自己的责任。尽可能准确地说明你需要谁,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而不是让周围的人自己判断。

我们在观察与我们相似的人的行为时,社会认同原理能发挥最大的影响力。我们会根据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怎么做才合适,尤其是在我们觉得这些人跟自己相似的时候。

不确定性是社会认同原理的重要原因。所以影响力强的领导者是那些知道怎样安排群体内部条件,让社会认同原理朝著对自己有利方向发挥作用的人。

面对社会认同的响应方式:我们应该持有这样的假设,要是很多人在做相同的事情,他们必然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尤其在我们并不确定的地方,我们很乐意对这种集体智慧投入极大的信任。其次,人群很多时候都是错的,因为群体成员并不是根据优势信息才采取行动的,而只是基于社会认同原理在做出反应。

人绝对不应该完全信任类似社会认同这种自动导航装置,哪怕没有坏分子故意往里面添加错误信息,有时候它自己也会发生故障。

【05】喜好

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欢的人所提出的要求。对于这点,恐怕不会有人感到吃惊。令人吃惊的地方在于,有些我们完全不认识的人(销售,等等),却想出了上百种方法利用这条简单的原理,让我们顺从他们的要求。

外表魅力:我们普遍承认长的好看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占有优势。这种现象就是「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指的是,一个人的某个正面特征就能主导其他人看待此人的眼光。研究表明,我们会主动给长得好看的人添加一些正面特点。

相似性:我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不管相似之处是在观点,个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上,我们总有这样的倾向。即使他们假装跟我们有著相似的背景和兴趣。

恭维:我们特别喜欢听人恭维奉承。尽管有时候我们也没有那么好骗-尤其当我们很清楚恭维者是在利用我们的时候。可一般来说,我们总会相信别人的赞美之辞,喜欢上那些擅长说好话的人。

接触与合作: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喜欢自己熟悉的东西。由于熟悉会影响人的喜好,因此它对我们的各种决定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虽然接触带来的熟悉往往能导致更大的好感,可是接触本身蕴含了让人反感的体验,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有证据表明,以团队为导向的学习或者以合作为目标的团建,可以缓解敌对状态。这也说明了相互合作对喜好过程有著强大的影响力。

条件反射和关联:人很容易觉得事物之间只存在单一的联系。

我们没有做坏事,可是在邻居眼里,我们跟坏孩子玩,就是和坏孩子一伙的。这就是父母把关联原理带来的负面效应交给了我们。

而广告商也希望他们能把自己的产品和代言联系在一起,为什么汽车广告里总是站著漂亮的女模特?广告商希望她们能把自己积极的特征投射到汽车身上。

由于关联原理的效果,制造商们总是急著把自己的产品跟当前的文化热潮,名人,艺人等联系起来。从而产生积极,正面的关联效果。(如运动鞋,网球拍等等)

人们深知关联原理,并努力把自己跟积极的事情联系起来,跟消极的事情保持距离-哪怕他们并非事情的起因。

从这个角度来看,体育迷就变得有意义起来。我们观看比赛,并不是为了它固有的表现形式或艺术意义,我们是把自我投入了进去。这就是为什么球队获胜之后,球迷们会投以那么崇拜和感激之前。我们想要自己支持的球队赢得胜利,是为了向自己和别人证明自己的优秀。根据关联原理,倘若我们能用一些哪怕是非常表面的方式(比如我们的居住地一致)让自己跟成功联系起来,我们的公众形象也会显得光辉起来。

人们会吹嘘与其他成功者的关系,沾染反射而来的荣誉光彩,努力让旁观者觉得我们更高,更值得喜欢。同样,人们也会避免跟失败者搭上关系。

当一个有著隐性人格缺陷的人:自我意识太差。他们内心深处的个人价值感过低,没有办法靠推动或实现自身成就来追求荣誉,只能靠著吹嘘自己和他人成就的关系来找回尊严。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这样的人,他们共同的特征就是成就并不是来自本身。这是一种可悲的认识。

【06】权威

很多情况下,只要有正统的权威说了话,其他本来应该考虑的事情就变得不相关了。毕竟服从权威,总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实际的好处。从小开始这些人(家长,老师)就比我们懂得更多,我们采纳他们的意见是有益处的,部分是因为他们更有智慧,部分是他们手里有对我们的奖惩。成人之后这些人就变成了老板,法官,政府领袖。

头衔:头衔比当事人的本质更能影响他人的行为。头衔不仅能让陌生人表现更恭敬,还能让有头衔的那个人在旁人眼里显得更高大上。

衣著:在我们的文化里,衣著打扮尽管没有头衔,制服,那么一目了然,但是一样能暗示出权威的地位。

身份标志:处了衣著之外,还有珠宝,汽车等身份的标志。这些东西能够为主人赢得更多的特殊尊重。

【07】稀缺

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比对获得同一种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机会越少,价值似乎越高。倘若瑕疵把一样东西变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为值钱的宝贝。

我们基本可以根据获得一样东西的难易程度,迅速准确地判断它的质量。不管是商品,信息还是其他,「独家信息最能说服人」

自由这种东西,给一点又拿走,比完全不给更危险。在家庭中父母随随便便地许诺权力,有可能无意中给了孩子一些自由,之后再想夺走这些自由的话,孩子必然会反抗。因为:一种本来有后来没有了的东西,会让人更想要。

保住即得利益的愿望,是心理逆反理论的核心

我们不光在物品稀缺时想要它,而且,碰上有人竞争时最想要。渴望拥有一件众人争抢的东西,几乎是出于本能的身体反应。

如何拒绝:我们对于稀缺商品的体验,是来自于商品本身能带来的东西,而不是占有。我们千万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更好吃,更好听,更好用。

尾声

现实中,大量的,极易伪造的信息被人利用,他们借此引诱我们做出机械的反应并从中获利,我们不得不防。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