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的米海爾》

正版 我的米海爾 阿摩司·奧茲 書店 外國小說書籍蘇寧¥ 55.00去購買?

書從第一句話就吸引了我,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讀完它,好久沒有遇到這樣吸引人的作品了。

那種以一個文藝女青年視角描述自己故事的口吻,平淡而生動,字裡行間都是他們相處和生活的細節,沒有華麗的文字,卻字字動人。每一個字都非常有畫面感,甚至我都已經幫他們想好了演員的樣子。米海爾是漢娜的丈夫,他們相識於1950年的耶路撒冷。

她是個文學系的學生,他是地質系的,冥冥之中,他們好像就會相遇,他們很快結婚,孩子也很快佔據了他們的生活。

文藝女青年和地質學家,一個敏感、一個理智,國家動蕩、家庭變故、米海爾被徵兵……這一切都在考驗著他們的關係。作者的言語充滿文學性,喜歡他對事物的描寫和對人物心態的準確拿捏,沒有使用華麗的詞藻,卻讓人一頭扎進他創造的情境里,給作品增添了許多可讀性。完全女性視角的文字,讓人想像不出它竟來自一個男作家之手,只覺得這是個敏感、堅強的女性。讀書的過程總是浮現耶路撒冷狹窄的街道和服裝各異的人們,這些當然只是影視里見到的耶路撒冷經過想像加工而成的畫面,卻讓人想更多地了解這個充滿滄桑的國家和它的歷史。非常值得一讀。

「我之所以寫下這些是因為我愛的人已經死了。我之所以寫下這些是因為我在年輕時渾身充滿愛的力量,而今那愛的力量正在死去。我不想死。」

「歲月本身就像沙發、扶手椅和窗帘一樣,是單調色彩的微妙變化。"

2.《聊天記錄》

聊天記錄書京東¥ 35.10去購買?

這是愛爾蘭90後女作家薩莉魯尼的處女作,因為這本書,她也獲得了很多圖書獎的最年輕作家榮譽。

好像講了一個愛情故事:21歲的女大學生弗朗西斯愛上了大她十幾歲的已婚男演員,他們通過郵件往來,沉迷於情慾,看似無所謂的階級和政治在影響著他們,最終兜兜轉轉又走到一起……

但事實上它遠遠不只是一個愛情故事。

這幾個人看似沒有掙扎,活得洒脫,其實是一種深知自己處於被時代、被資本裹挾卻無力改變的疲倦感。

社交媒體下成長的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我們好像可以跟任何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熱絡,但可能一見面就語塞。

社交媒體的蓬勃,看似讓我們可以很快地和別人聯結,可頻繁的交談之後,只有深深的虛無。

加上現在很多人晚婚,青春期被延長。我們其實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或者早就參透了生命是沒有意義的。可身邊總有一種聲音告訴我們,要奮鬥、要追求財富自由。不認同這一切又處在其中的人可不就會有一種無力感嗎?

我們看似愛好眾多,以為孤獨無力不會找上自己,可事實證明這也只是扯淡。

弗朗西斯在書里提到:「儘管我知道我終將全職工作,我從未幻想過一個光芒四射的未來:我參與金錢活動,從而獲取報酬。有時,這讓我覺得我對自己的人生不感興趣,於是感到很低落。另一方面,我感覺我對財富的漠不關心在意識形態上來說是健康有益的。」

這肯定不是所有中國年輕人的心態,但一部分開始思考的人,已經有了以上想法。一部分人在加入「實現財富自由」的行列里拚命消耗自己的勞動力,把996視為福報,而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則早已沒有了選擇。畢竟,在這樣一個「生產、消費、再生產」的體系中,誰也沒法倖免。而中間的一撮人,他們還未踏入婚姻,也早就摸清了那一套體系,知道自己只是這龐大生產鏈條里的一個工具人,階級流動與自己無關,也不想陷入消費主義的圈套里,所以選擇偶爾參與金錢活動,以最小程度依賴它,拒絕成為一個工具人

3.《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全集02:撒哈拉的故事京東¥ 35.00去購買?

非常有趣,是平常不會接觸到的生活。

啟發的話,因為這是三毛在非洲的生活經歷,讓我看到了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即使在環境不好,也懂得自娛自樂,為自己的生活增添樂趣,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6月書單 | 這個月都讀了些什麼??

mp.weixin.qq.com圖標

更多好書推薦,請移步公眾號【好書推薦君】


在我看來,這本書是為了尋找主人公親人的故事,尋求一份答案。

在老人家緩緩講述的過程中,主人公了解了前後所發生的一切故事,同時回憶著故去總總,選擇放下自己心中的執念。或許她的親人為了自己的「愛」很自私,聽完故事之後,她真的放下了。

看完該書後我心情極度平靜,宛如喝了一杯涼白開。但我始終認為,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它的質樸與平實,各類角色在絕境之中體驗著各自人生的無常。毫無疑問,我愛上它的「平淡」,因為我覺得,愛與希望終將交織出屬於未來。

島(令整個歐洲潸然淚下的生死悲歡) 小說 書籍京東¥ 20.70去購買?

寫在最後

如果這篇文章對大家有幫助,可以點擊下方的收藏,隨時回顧,有什麼看法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另外如果還想查看其它讀書總結,請點擊下方的文章,這裡有實時整合的已讀書籍與待看書籍。

晨留宿:自己的閱讀書單分享(更新至20.7.14)?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我此刻在看,夢的解析。


1、《白雪烏鴉》遲子建

《白雪烏鴉》是根據1910年冬至1911年春發生在東北哈爾濱爆發鼠疫的史實創作的。

小說描寫哈爾濱傅家甸地區的民眾在鼠疫來臨之時遭受的滅頂之災。特別著力於王春申、翟芳桂、翟役生、于晴秀、喜歲等普通民眾的描寫,官員於駟興、醫生伍連德等人物也都很有特色。

現貨正版 白雪烏鴉遲子建著1910哈爾濱鼠疫傳染京東¥ 39.20去購買?

2、《額爾古納河右岸》遲子建

《額爾古納河右岸》是第一部描述我國東北少數民族鄂溫克人生存現狀及百年滄桑的長篇小說。

本小說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小說以一位年屆九旬的鄂溫克族最後一位酋長女人的自述口吻,講述了一個弱小民族頑強的抗爭和優美的愛情。

額爾古納河右岸京東¥ 44.90去購買?

3、《黃雀記》蘇童

2015年8月16日《黃雀記》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2019年9月23日,《黃雀記》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小說講述了一樁上世紀80年代發生的青少年強姦案引發的命運糾結史。香椿樹街鼎鼎有名的紈絝子弟柳生強姦了一名少女,卻讓普通少年保潤替其坐牢。最終,保潤殺了柳生。《黃雀記》延續了蘇童慣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敘事風格和節奏。主題涉及罪與罰,自我救贖,絕望和希望。

黃雀記(蘇童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京東¥ 52.00去購買?

4、《妻妾成群》蘇童

《妻妾成群》被改編為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張藝謀導演,獲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妻妾成群》借舊中國特有的封建家庭模式作小說的框架,一個男人娶了四個女人做太太。但作者關心的不是一個男人如何在四個女人中周旋,如何控制她們,而是關心四個女人怎會把她們一齊拴在一個男人的脖子上,並且像一棵瀕臨枯萎的藤蔓在稀薄的空氣中相互絞殺而爭得那一點點空氣。

中篇小說金庫:妻妾成群京東¥ 16.00去購買?


《影響力》

【01】影響力的武器

動物可能會因為看到某種顏色的羽毛而變得具有攻擊性,或聽到某種叫聲就對自己的天敵呵護有加。動物這種愚蠢可笑的機械反應在人類身上也有,當某一個觸發特徵出現時,我們會不假思索地做出相應的反應。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我們被難以觀察的影響力武器擺布了。

哈佛社會心理學家埃倫*蘭格指出:我們在要別人幫忙的時候,要是有一個理由,成功的概率會更大。

案例:人們在排隊使用複印機時,這麼說:「真不好意思,我有5頁紙要印。因為時間有點趕,我可以先用複印機嗎?」要比:「真不好意思,我有5頁紙要印。我可以先用複印機嗎?」這麼說效果好很多,前者有94%的人同意,後者只有60%同意了她的請求。

對比原理:要是第二樣東西和第一樣東西有著相當大的不同,那麼,我們往往會認為兩者的區別比實際上更大。

案列:銷售員和想買房子的顧主去看房子,銷售員會了解顧主想買的房子。然後先帶客戶去看幾套不合意的房子,而這些房子就是「墊底房」,然後再帶客戶去看他喜歡的房子。客戶自然會眼前一亮。

【02】互惠

互惠原則及其伴隨而來的虧欠還債感,在人類文化中十分普遍。

互惠原理時如何起作用:人類社會從互惠原理中得到了一項重大的競爭優勢,由此,他們必須保證社會成員都被同質化,遵守並信任這一原理。我們從小聽人教導,不能辜負了它,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凡是有人敢違背它,必然受到社會的制裁和嘲笑。因此普通大眾大多數都討厭一味索取,從不回報的人。

互惠式讓步:互惠原理的一般性指出,要是有人以某種方式對我們行事,我們理當對他還以類似的行為。面對接受的善意,我們感到有義務要償還,另外有人對我們讓了步,我們便覺得有義務也退一步。

案列:我走在街上,碰到一個十一二歲的小男孩,做了自我介紹,說本周末晚上8點有一個一年一度的童子軍馬戲團表演,門票5元。我可不想把大好的周末耗在這上,於是謝絕了,他說:「好吧。要是你不想買門票,買我們幾根巧克力棒如何?一根才一塊錢。」我買了兩根。

【03】承諾和一致

人人都有一種言行一致的願望。

案例:人們買了彩票下了注,一旦選定了立場,保持一致的壓力就逼得人非覺得要與過去的所作所為站在同一陣線不可。

一旦做出艱難的選擇,人就很樂意相信自己選對了。不僅賭馬客們是這樣,事實上,我們所有人都會一次次欺騙自己,以便在做出選擇之後,堅信自己做得沒錯。

言出必行:在大多數環境下,言行一致都是很有價值也很適合的。依照人們普遍的感覺,言行不一是一種不可取的人格特徵。信仰,言行和行為前後不一的人,會被看成腦筋混亂,表裡不一,甚至精神毛病的。另一方面,言行高度一致大多數跟個性堅強,智力出眾掛鉤,它是邏輯性,穩定性和誠實感的核心。

承諾是關鍵:要是我們能叫你做出承諾(或者選擇立場,公開表明觀點),我就幫你鋪墊好了舞台,促使你不假思索地自動照著先前的承諾去做。

對銷售員來說,這就意味著從一筆小生意做起,最終拉到大生意。商人做小生意幾乎都不是貪圖利潤,而是要建立承諾,之後生意自然而然地就來了,做成大生意也不是什麼稀罕事。這種以小請求開始,最終要人答應更大請求的手法叫作「登門檻

奇妙的行為:要判斷人的真正感覺和信仰,光聽他們怎麼說是不夠的,還要看他們怎麼做。想通過觀察判斷某人是個怎麼樣的人,必須考察她的行為。研究發現,人們也是依靠同樣的方式-觀察行為,來對自己加以判斷的。行為是確定一個人自身信仰,價值觀和態度的主要信息源。

人們有一種天然的傾向,總認為聲明反映了當事人的真實態度。出奇的地方在於,哪怕他們明知道當事人聲明並非出於自願,他們還是這麼認為。

一旦人主動做出了承諾,自我形象就要承受來自內外兩方面的一致性壓力。一方面,是人們內心裡有壓力要把自我形象調整得與行為一致;另一方面,外部還存在一種更為神奇的壓力,人們會按照他人對自己的感知來調整形象。由於別人覺得我們相信自己寫的東西,結果這種力量再次迫使我們把自我形象調整得跟書面相一致。

方法:定下目標,把它寫下來。不管你的目標是什麼,關鍵是你定了這個目標,這樣你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接著,把它寫出來。把東西寫下來,有一種神奇的力量。所以,定下目標,把它寫下來。等你達到了這個目標,再定一個,也寫下來。你會進步很快。

眾目睽睽:公開承諾往往具有持久的效力。每當一個人當眾選擇了一種立場,他便會產生維持它的動機,因為這樣才能顯得前後一致。

額外的努力:書面承諾比口頭承諾更有效,原因是前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為了承諾付出的努力越多,承諾對承諾者的影響也就越大。這也就解釋了費盡周折才得到某樣東西的人,比輕輕鬆鬆就得到的人,對這件東西往往更為珍視。就也就解釋了:對於一個想要建立持久凝聚力和卓越感的團隊來說,入會活動的艱辛能帶來一項寶貴的優勢。所以才會有很多新兵訓練營,兄弟會入會儀式等等。

內心的選擇:只有當我們認為外界不存在強大的壓力時,我們才會為自己的行為發自內心地負起責任。

這些認識對教育孩子具有重要意義,對於我們希望孩子真心相信的事情,絕對不能靠賄賂或者威脅讓他們去做,賄賂和威脅的壓力只會讓孩子暫時順從我們的意願。所以明智的家長自然知道哪種理由適合自家的孩子,要點是找出一個理由,能讓孩子一開始就照著家長的意願去做,同時又讓他對這一行為自覺自愿地負責。也就是說,這種理由蘊含的可察外部壓力越小(外部壓力越小),效果就越好。

順從專家超級喜歡內心變化的承諾。一來,內心變化一旦出現,就跟當前的環境不掛鉤了,它能涵蓋所有相關的環境;二來,內心變化能發揮持久的作用。

案例:」拋低球「。同款汽車,汽車銷售會比競爭對手價格低,不過這樣的交易不是真的。他會安排一系列的活動,培養客戶的個人承諾(填購車表,貸款,試駕),讓客戶內心覺得就買這個車的時候。最後銷售會發現一個「錯誤」- 說自己漏加了項,然後再把價格加上去,

不管用的是哪種,「拋低球」手法,順序總是一樣的:先給人一個甜頭,誘使人做出有力的購買決定。而後,等決定做好了,交易還沒有最終拍板,賣方巧妙的取消最初的甜頭。

【04】社會認同

社會認同原理:在判斷何為正確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這一原理尤其適用於我們對正確行為的判斷,特定情形下在判斷某一行為是否正確時,我們的看法取決於其他人是怎麼做的。

我們對社會認同的反應方式完全是無意識的,條件反射式的,甚至偽造的證據也能愚弄我們。一般來說,在我們自己不確定,情況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時候,我們最有可能覺得別人的行為是正確的。

人們在審視他人反應,消除不確定性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忽視一點微妙而重要的事實:其他人有可能也在尋找社會證據。尤其是在局面模糊不清的時候,人人都傾向於觀察別人在做什麼,這會導致一種叫作「多元無知」的現象。

多元無知」的現象解釋了很多受害者迫切需要幫助(車禍,鬥毆等),旁觀者卻無動於衷這一現象。對於這樣的現象,心理學家推測:現場有大量其他旁觀者在場時,旁觀者對緊急情況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原因有,其一,周圍有其他可以幫忙的人,單個人要承擔的責任就減少了,因為人人都想著會有別人幫忙,結果人人都沒有幫忙,二,很多時候,緊急情況乍看起來並不顯得十分緊急。碰到這種不確定的情況,人很自然地會根據周圍其他人的行動來加以判斷。

多元無知」的狀態:每個人都得出判斷,既然沒有人在乎,那就應該沒什麼問題。與此同時,危險也有可能累積到一個嚴重的程度。

多元無知」效應似乎在陌生人里顯得最為突出,因為我們喜歡在公眾面前表現得優雅而成熟,又因為我們不熟悉陌生人的反應,所以,置身於一群素不相識的人裡面,我們有可能無法流露出關切的表情,也無法正確地解讀他人關切的表情。

因此,在需要緊急救助的時候,你的最佳策略就是減少不確定性,讓周圍人注意到你的狀況,搞清楚自己的責任。儘可能準確地說明你需要誰,需要什麼樣的幫助,而不是讓周圍的人自己判斷。

我們在觀察與我們相似的人的行為時,社會認同原理能發揮最大的影響力。我們會根據他人的行為來判斷自己怎麼做才合適,尤其是在我們覺得這些人跟自己相似的時候。

不確定性是社會認同原理的重要原因。所以影響力強的領導者是那些知道怎樣安排群體內部條件,讓社會認同原理朝著對自己有利方向發揮作用的人。

面對社會認同的響應方式:我們應該持有這樣的假設,要是很多人在做相同的事情,他們必然知道一些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尤其在我們並不確定的地方,我們很樂意對這種集體智慧投入極大的信任。其次,人群很多時候都是錯的,因為群體成員並不是根據優勢信息才採取行動的,而只是基於社會認同原理在做出反應。

人絕對不應該完全信任類似社會認同這種自動導航裝置,哪怕沒有壞分子故意往裡面添加錯誤信息,有時候它自己也會發生故障。

【05】喜好

我們大多數人總是更容易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歡的人所提出的要求。對於這點,恐怕不會有人感到吃驚。令人吃驚的地方在於,有些我們完全不認識的人(銷售,等等),卻想出了上百種方法利用這條簡單的原理,讓我們順從他們的要求。

外表魅力:我們普遍承認長的好看的人在社會交往中佔有優勢。這種現象就是「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指的是,一個人的某個正面特徵就能主導其他人看待此人的眼光。研究表明,我們會主動給長得好看的人添加一些正面特點。

相似性:我們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不管相似之處是在觀點,個性,背景還是生活方式上,我們總有這樣的傾向。即使他們假裝跟我們有著相似的背景和興趣。

恭維:我們特別喜歡聽人恭維奉承。儘管有時候我們也沒有那麼好騙-尤其當我們很清楚恭維者是在利用我們的時候。可一般來說,我們總會相信別人的讚美之辭,喜歡上那些擅長說好話的人。

接觸與合作: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喜歡自己熟悉的東西。由於熟悉會影響人的喜好,因此它對我們的各種決定都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雖然接觸帶來的熟悉往往能導致更大的好感,可是接觸本身蘊含了讓人反感的體驗,就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

有證據表明,以團隊為導向的學習或者以合作為目標的團建,可以緩解敵對狀態。這也說明了相互合作對喜好過程有著強大的影響力。

條件反射和關聯:人很容易覺得事物之間只存在單一的聯繫。

我們沒有做壞事,可是在鄰居眼裡,我們跟壞孩子玩,就是和壞孩子一夥的。這就是父母把關聯原理帶來的負面效應交給了我們。

而廣告商也希望他們能把自己的產品和代言聯繫在一起,為什麼汽車廣告里總是站著漂亮的女模特?廣告商希望她們能把自己積極的特徵投射到汽車身上。

由於關聯原理的效果,製造商們總是急著把自己的產品跟當前的文化熱潮,名人,藝人等聯繫起來。從而產生積極,正面的關聯效果。(如運動鞋,網球拍等等)

人們深知關聯原理,並努力把自己跟積極的事情聯繫起來,跟消極的事情保持距離-哪怕他們並非事情的起因。

從這個角度來看,體育迷就變得有意義起來。我們觀看比賽,並不是為了它固有的表現形式或藝術意義,我們是把自我投入了進去。這就是為什麼球隊獲勝之後,球迷們會投以那麼崇拜和感激之前。我們想要自己支持的球隊贏得勝利,是為了向自己和別人證明自己的優秀。根據關聯原理,倘若我們能用一些哪怕是非常表面的方式(比如我們的居住地一致)讓自己跟成功聯繫起來,我們的公眾形象也會顯得光輝起來。

人們會吹噓與其他成功者的關係,沾染反射而來的榮譽光彩,努力讓旁觀者覺得我們更高,更值得喜歡。同樣,人們也會避免跟失敗者搭上關係。

當一個有著隱性人格缺陷的人:自我意識太差。他們內心深處的個人價值感過低,沒有辦法靠推動或實現自身成就來追求榮譽,只能靠著吹噓自己和他人成就的關係來找回尊嚴。我們的身邊到處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共同的特徵就是成就並不是來自本身。這是一種可悲的認識。

【06】權威

很多情況下,只要有正統的權威說了話,其他本來應該考慮的事情就變得不相關了。畢竟服從權威,總是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實際的好處。從小開始這些人(家長,老師)就比我們懂得更多,我們採納他們的意見是有益處的,部分是因為他們更有智慧,部分是他們手裡有對我們的獎懲。成人之後這些人就變成了老闆,法官,政府領袖。

頭銜:頭銜比當事人的本質更能影響他人的行為。頭銜不僅能讓陌生人表現更恭敬,還能讓有頭銜的那個人在旁人眼裡顯得更高大上。

衣著:在我們的文化里,衣著打扮儘管沒有頭銜,制服,那麼一目了然,但是一樣能暗示出權威的地位。

身份標誌:處了衣著之外,還有珠寶,汽車等身份的標誌。這些東西能夠為主人贏得更多的特殊尊重。

【07】稀缺

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似乎比對獲得同一種物品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機會越少,價值似乎越高。倘若瑕疵把一樣東西變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為值錢的寶貝。

我們基本可以根據獲得一樣東西的難易程度,迅速準確地判斷它的質量。不管是商品,信息還是其他,「獨家信息最能說服人」

自由這種東西,給一點又拿走,比完全不給更危險。在家庭中父母隨隨便便地許諾權力,有可能無意中給了孩子一些自由,之後再想奪走這些自由的話,孩子必然會反抗。因為:一種本來有後來沒有了的東西,會讓人更想要。

保住即得利益的願望,是心理逆反理論的核心

我們不光在物品稀缺時想要它,而且,碰上有人競爭時最想要。渴望擁有一件眾人爭搶的東西,幾乎是出於本能的身體反應。

如何拒絕:我們對於稀缺商品的體驗,是來自於商品本身能帶來的東西,而不是佔有。我們千萬不能把二者混為一談。稀缺的東西並不因為難以弄到手。就變得更好吃,更好聽,更好用。

尾聲

現實中,大量的,極易偽造的信息被人利用,他們藉此引誘我們做出機械的反應並從中獲利,我們不得不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