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就要看中西方歷史的對比了。西方歷史上,自下而上的革命很少很少的,反觀中國歷史上的自下而上的革命此起彼伏。為何?因為西方上層會主動讓利,而中國的上層是絕不會讓利的,這點看看儒家就知道了。


你是說,清政府的立憲改革嘛?

兩方面吧,一是大環境,廣東那邊孫中山的槍杆子許崇智那伙老流氓,腰桿已經硬了,革不革命就是個形式問題。

第二就是,清政府這個立憲,是被自己人的民意逼死的。

慈禧那會讓攝政王載灃去考察什麼立憲,原本定的是九年立憲吧好像,但是慈禧先死了,沒什麼成熟的政治家。把控不了這艘大船。

再加上一幫知識分子,迫切的想要變好,但是沒有操作經驗,不負責具體民生,但是負責BB。

九年?誰敢不努力!我們要六年!

六年?!誰說的,我們要三年,誰敢擋著我就死給他看!讓全天下罵死他!

三年?!為了黎明百姓就這麼點魄力,萬人血書(好像是太原那邊一伙人乾的),要一年!

一年個屁一年,搞笑嗎

結果班子一出來,基本全是滿人,能理解,當政者,他的用自己信得過啊。

但是老百姓不信啊,這不還是原來那一套,你改的個鎚子喲?

總之,表邊上死在了時間不夠上,本質上還是這個國家太不成熟了當時,老帝國已經沒有把控力了已經。


根源還是在太平天國起義後開啟的武人政治的先例。慈禧畢竟是一介女流,見識有限。中國在宋以前,地方官很多是軍政合一,例如唐朝的節度使制度,唐最終也是亡於節度使叛亂。其實隋朝、唐朝、宋朝的開國之君都是手握重兵的前朝地方官,既有錢糧又有兵,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很難抵擋君臨天下的誘惑。

趙匡胤看出了這一點,搞了體制改革,地方官由文官擔任,武將專門打仗,糧草給養由文官籌集供應,文官節制武將,造反難度就大了好多,要麼有錢沒兵,要麼有兵沒錢。。。沒錢是打不了仗的,除非跟李自成張獻忠一樣搶,那老百姓肯定躲遠遠的,沒有穩固後方一樣就是流寇,難成大事。

這種制度一直被後來的朝代沿用,直到太平天國起義,八旗綠營都不給力,為了鎮壓不得不鼓勵官員私募組織地方團練參與圍剿,曾國藩的湘軍,左宗棠的楚軍,李鴻章的淮軍都是這麼起來的。但國庫沒錢供給裝備他們,開始讓他們自己設卡抽取厘金,實際上就是在控制的地盤收稅,後來直接給予督撫實權,又成了宋以前的軍政合一。兵都在地方官手裡,想讓他們不造反(革命)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辛亥革命後掌握北洋新軍的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袁世凱逼宮,清室本來想舉行全民公決,讓老百姓選擇採用共和還是君主整體,被孫中山和袁世凱一致拒絕,都想靠實力解決,沒人在乎老百姓怎麼想。

武人政治的影響一直持續到抗戰前的民國時期,北洋政府和蔣的南京政府雖然是名義上的全國政府,但在地方上很難插足,基本上都是地方軍閥說了算,而且軍閥們互相廝殺搶奪地盤,中央毫無辦法。真正還是到建國後才解決這個問題,地方領導基本都退出軍隊系統變成文職,但兼任第一政委節制地方軍隊。


外來影響太大。


科舉的取消!

學而優則仕,別的都不幹!

科舉的小發動機,帶著老舊的朝庭小破車舉步維艱,忽然有台噴氣式路過,被噴得滿頭滿臉,所有人都明白該換髮動機了。

性子急,二話不說把傳動取消了,然後,小小發動機就無處釋放慣性,把小車頂翻了。

廣大知識青年,現在告訴你,政府決定把所有腦力勞動崗取消了,你們學了很多知識(四書五經),但沒用了,回家種地搞體力活吧。

我覺得你要幹什麼我已經知道了。當然是推翻他!


因為政府無能,遠有清代政府,近有民國政府

初中歷史書上就差把無能倆字裱起來了

無能分為三個方面,實力,權利,和權力

簡單講就是有救世的責任和心沒有救世的能力,只能革命

通過革命來更換政府從而達到強而有力的統合一切有生力量來自救

七十年的領導你覺得共產黨是不是強而有力呢,我覺得很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