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爸就有一台海鸥4b和一台凤凰205,家里有印相机和放大机,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冲洗黑白到底是怎么操作的。还会估算阳光16法则,根据感光度和天空的明暗来人肉测光。但相机,好像只是一种拍人的工具。

一直到读大学,摄影才开始真正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也许是年少无知,为赋新词强说愁,开始用当时很时兴的数码dc开始拍啊拍。上课拍,下课拍,看展览拍,无所事事的时候也拍。也许是ps功力太差,总觉得dc的那块小小的ccd完全无法满足我对影像的需求。

当时的数码全画幅,确实有,但贵的离谱。而apsc的佳能300d,也要上万。对于我一个零花钱一个月才400的大学生来说,根本就是不可能。于是我就拾起了爸爸的凤凰205。并且在一次同学的演出时在现场拍了一卷乐凯,洗出来竟然效果出奇的好。黑色舞台背景,降两档曝光,人肉测光竟然也能成功。便真正开始了我的胶片生涯。

所以和大家差不多,我用胶片相机的最初原因也是穷。我一开始用的是一套全新的尼康fm-10,买它是因为当时没有其他全新的胶片机了。虽然是个智商税,但是还是用它记录了我在大学时走遍的祖国各地。

后来用得很熟练了以后,就结合自身需求,换了一台宾得的me。很小巧,全金属外壳,而且还有光圈优先。配了两个理光和确善能的副厂头。也拍了很多自己很喜欢的照片。

后来慢慢攒了点钱,就换成了原厂的50/1.7和28/2.8,现在想想这点钱都需要攒那么久。。。也是很感慨。

就这么一路拍,拍到了毕业。相机也坏了,或者借给别人不翼而飞。为了纪念这段时光,专门去淘了几套一模一样的收藏著。

后来结婚生女,又开始重拾爱好。既然有了公主,就要用公主头,便花三千多买了fa77/1.8,一下子就把在胶片器材上的投入拉到了一个很高的水位。

恰逢宾得一直难产的全画幅数码k1终于问世。就迫不及待的上了一台银色纪念版。以为自己的胶片生涯就此结束了。专心致志的用起了数码。

但是又有点心痒,想起什么哈苏禄莱莱卡,这些大名鼎鼎当年买不起的机器,现在好像也可以试试了。就一不小心买了一套哈苏501cm。。。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宾得的k1再也没有碰过。胶片比数码好在哪儿我很难讲清楚,但这种拍摄的过程和结果,让我非常沉迷。

继续一发不可收拾,买了mamiya645和80/1.9,买了3.5f和rolleicord,富士的69旁轴,美能达的autocord等等等等。

借著要给孩子留下最美好的回忆,买了好多相机,借著胶片要涨价囤了一冰柜的胶卷。。。。

以上就是我用胶片相机的开始和过程,希望没有结束的那天。

其实提到胶片涨价,只要还在生产我就会一直支持。相比10年20年前,今天用胶片的便利度和性价比,其实变得更好了。我深深地记得,读大学的时候最便宜最烂今天都看不上的柯达eb3,都要三四十一卷。完全消费不起,测光表什么的也是非常贵非常专业的设备。但今天,历史上所有有名的器材,都可以很方便地获取,而且价格比当年都要便宜。胶片即使最贵的柯达e100,一卷八九十,如今肯德基随便吃一顿都要半卷了。好好拍,不要浪费任何一张底片,这才是我们摄影的目标。你留下的影像,才是无价的。


因为穷

高中的时候入了一台佳能800d,买的全新的,父母怕我在学校被偷了就不让我带,平时也就周末能摸一摸,这根本就满足不了我的拍摄欲。后来在网上看见一款lomo的自己组装的相机,当做手工就买下来了。前前后后花了三个小时组装完毕,相当有成就感,也没指望著能拿它拍照,就拿去学校一顿乱拍。结果发现效果还不错。

后来在家中柴房里翻出来了一台老海鸥DF-1,这是我外公留下的,功能正常,就是镜头里有霉丝,从这个相机开始,我就基本上没怎么摸过那台佳能800D了。

海鸥拍摄

海鸥拍摄

外公的海鸥

后来,我在听取了本地一位胶片大佬的建议下,入了一套尼康FA+50/2+24/2.8+105/2.5,这套也是我到现在为止一直在使用的一套135,满足了我大部分的拍摄需求了。

50/2

24/2.8

24/2.8

24/2.8

24/2.8

50/2

105/2.5

105/2.5

50/2

105/2.5

50/2

然后,我就入坑了中画幅相机,第一台中画幅是禄徕cord,这台机子也是当时推荐我买尼康135的老哥推荐的,配的是施耐德仙娜镜头,洗出来第一卷后,我就无法自拔了,色彩锐度焦外真令人上头,最主要的是,使用腰平取景器拍照,仿佛每一张照片都像再作画一般,至此以后,135都不想碰了。

800d一直吃灰也不是办法,还不如卖了换点别的机器耍,我就入了人生中第二台数码相机,理光GR2。当时胶片已经成为我拍摄的主力了,所以想著买一台GR2拍拍日常扫扫街,不得不说,GR2真的是一台非常不错的机器,可惜的是,我的GR2的CMOS进了一颗灰,忍受不了画面上有个灰点的我就把它卖掉了。真的是相当可惜,因为卖掉后还想过等过年的时候再买一台,但是仅仅过了四个月,它就在我卖掉它的基础上,涨了1000块钱,性价比太低了。

卖掉GR2后,我买了至今为止最喜欢的机器——玛米亚RB67。

通透明亮的取景器,比我之前的禄徕cord的原厂屏可亮太多了,之前看cord的取景器还需要用放大镜,在用RB67后,根本就没有使用过。模块化的设计对机器的改造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把后背换成拍立得后背,腰平取景器换成眼平取景器,可更换镜头。皮腔对焦能够拍摄更加细微的物体。当然,一套的机身重量就已经高达5斤重了,我弄了条背带斜挎著出去街拍还是可以接受的嘿嘿。

说因为穷入的胶片机是真的,胶片前期投入没有数码高,3000我就能配一套尼康+三枚镜头,而一台全新的800d+18-135就花了我6000,二手出的时候只卖了4000,而我的尼康fa现在还涨了点。当然柯达富士也一直在涨价,现在玩胶片成本也高了,有点拍不动了,但这也不妨碍我对胶片的热爱,准备学习胶片冲扫,到后面可能会玩大画幅,玩放大,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学习。

本篇文章内容仅仅是本人对部分器材使用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友好交流,玩胶片的人现在越来越少了,胶片也越来越贵,刷到即是缘分,交个朋友。


话说入胶片这个坑吧,其实也蛮有意思的,我双鱼座,喜欢来自过去或者未来的物件。

胶片摄影是二者兼具的。摄影术诞生初期的一百多年里,作为一种未来科技的存在,集合了大量的资源。那时的相机一年一个样,各种厂牌层出不穷。摄影的呈现方式也是百花齐放,达盖尔银版,铁氰酸盐印像,火棉胶湿板,叶绿素印像巴拉巴拉数不过来,更不论胶片冲洗放大的技术和手法,感觉这辈子是学不完的。

数码诞生后,事实上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数字技术从效率和成本上将胶片搞到翻不了身,但是放弃了最终呈现品的一部分质量。

有没有觉得,这种变化带给我们的是西方所谓「自由」般的体验。现代技术降低了门槛,同时也降低了审美、感受等等一系列的体验,就是那种典型的「快餐式」文化的结局,数据大量的产生,也大量的消失。

这样的自由,不要也罢。

我真的认为艺术家一定是带著镣铐跳舞的人。只有给他们大量的限定条件,他们就会在仅有的那个透著光亮的缝隙里生长,长尽歪瓜裂枣。

那才是我所崇拜的地方。比如木心,比如梵高,比如贝多芬,比如。。。。

在我读了摄影史之后(此处感谢wallace送我的书),上述逻辑愈发清晰起来。

于是我不可救药的迷上了胶片。

首先是对胶片相机的兴趣。

一开始只尝试性的买了一只135相机,我记得很清楚,美能达str101,大概300快钱,测光还是有效的。这个年代的相机一般都是机械为主,电子为辅,主要目的是测光。所以通常会有一个过片用的扳手,过片,附带上弦。拿到手后迫不及待的搬了一下这个扳手,很慢,手上时不时传来弹簧与齿轮反馈来的感觉。释放快门的那一刻,便是机械澎湃的力量。

这是我真正明白了所谓仪式感意味著什么。

之后没两天玩腻了,毕竟除了机械构造以外与数码无异。遂卖掉,换了一台mamiya 645 super,不到两千块。

这是一台中画幅相机,一方面是为了更大规模的感光范围,另一方面是为了看对焦屏。那玩意儿太魔幻了。单反的结构使得我们从眼平五棱镜里看到的东西就是要拍摄的东西,看的有些习惯了,不觉得很新奇。但第一次直接从腰平取景器里看对焦屏,左右是反著来的,磨砂屏上的图像说不出来的魔幻,就像是在毛玻璃上映射的海市蜃楼,栩栩如生,却又可望不可及,那感觉只有你见过,才会惊叹于自然、科学还有人类。

盗一张图,百度搜的,打不开原网页。实在不好找作者,真的抱歉,侵删。

后来,又玩腻了(逃。。。)。毕竟除了这块腰平取景器和大底之外,结构上和我自己有的D810区别依然不是特别大。遂又卖掉,换了一台沙慕尼045 h1,不到一万块。

一台国产的木制大画幅相机。既然胶片能追求更大格式的底片,那干嘛不搞个能力范围之内最大的(8*10真的玩不起,装片、显影都需要独立的暗房,更别说放大了),4*5胶片是135底片成像面积的近15倍。更重要的是,大画幅相机原始、简单的结构,给了摄影这件事情巨大的自由度

移轴、摇摆、俯仰到现在我也没玩够,很多东西还一知半解,甚至理解的时候需要画一画光路图,翻一翻初中高中物理书,有趣极了。

大画幅那块巨大无比的毛玻璃对焦屏,看上去也比中画幅那个不大不小的毛玻璃带劲多了。个中滋味,只能自己去亲自体味一下。

连带著还有对暗房的兴趣

从一开始入坑胶片的时候,我就购置齐了一套包括冲洗、放大的设备(仅限黑白,彩色门槛高)

冲洗罐不必说,很多药水都买过试过,Kodak T-max dev、D76、HC-110、雷电露、DDX、Xtol、Foma Excel什么的,数不过来了,尝试过迫冲,搞过高反差、低反差,胶片洗了一卷又一卷,拍的不咋地倒是,但是丝毫不影响乐趣,那种从拍摄时的期待、成片后的失望,第二次同样的位置再次尝试、成片,仿佛是在某宝不断地剁手、退货、换货。。。。。。满意的那个过程。

另外是放大,最大的快感,就是在昏暗的红灯里,等著看显影盘里那张相纸上的图案一点一点变得清晰。这个问题下有一位答主 @漠尘烟雨 答案里有视频,可以去看,我那时候没有拍摄设备,拍不来。

另外还有自己拿硬纸板做的DB工具,浪费了一张又一张相纸。

暗房在我家地下室里,用的简易的不能再简易的装备拼凑的,手机没信号,只能容纳一个人转身,一呆一整天,饭可以不吃,老婆可以不见。

现在我又开始拍彩色,由于不放心商业冲洗机构的品控(很多大的机构还好,会用试纸条测试药液质量,并使用原厂的药液和标准化的流程,但重复药水依然会对画面呈现效果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我自己开始尝试制作胶片冲洗机(类似jobo那种,只是简陋的多),步进马达或者伺服马达控制调速、PID温控设备、机械传导机构什么的,现在基本成型,成本大概不到1000元(视频审核中,审核完上传,如果有人关心怎么做,我会上一个教程,反正知无不言)。

自制的恒温水浴池和冲洗机文远逸辰的视频 · 148 播放

关于感受

胶片的成像,无论黑白彩色,都是一种化学反应,呈现出的图像是分子级的、相对连续的(我这里驳斥一下把胶片上生成的某个银颗粒作为一个像素的说法,可以回家拿一颗冰糖放对著阳光看是否是有明暗分别的),彩色胶片上的色彩也是相对连续的。

而数码是有像素的,像素是可见的。同时色彩也是有限的,比方说我手里的nikon D810,像素约3600万,RAW最高14位。也就是说,有些颜色他搞不出来,but胶片可以。举个例子比如说水银温度计和电子耳温枪,电子可识别的读数是37.01,那真实的数据可能是在37.005~37.015之间。而水银温度计的话,如果你眼睛有足够的解析度,可以识别到小数点后无数位。虽然耳温枪读数已经够用了,但水银温度计的观感可能要好得多。

参见 @Tianxi的回答

数码真的能模拟胶片吗??

www.zhihu.com图标

其次胶片上是有真实的银颗粒的,颗粒一定是三维的。数码是纯平面的,二维的。

如果你有足够的敏感度,胶片药膜表面一定是粗糙不平的。因此随著观看角度不同,很可能会呈现不同的变化,也会使得胶片出现更丰富的色彩表现,这是数码所无法模拟的。

再加上,胶片成像还会受到量子力学的约束,没有哪里两张胶片是一模一样的(逃)。

因此,数码和胶片一个在二次元、一个在三次元(也许是四次元五次元),总之胶片成像对数码成像一定是降维打击。没有什么讨论的必要。

我真的想去看一看,威廉姆·艾格斯顿(William Eggleston)那些个原作,也一定是惊艳。

关于仪式感

数码相机配一台差不多的电脑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后期操作,加上软体演算法的加持,做各种调整非常容易。拍摄的时候按下快门不放,可以拍几十张照片,回家来选;选好后可以做各种修正,如果不满意后退重来就可以。

一上午可以用满一张128G的内存卡,一下午就可以做完选片、输出等各种动作。这样高的效率下,我不认为我真的会全力以赴对待每一张图片。

换胶片后,尤其是大画幅,架设机器本身就是一件麻烦的事情,首先就会非常审慎的选择机位。之后对图像做各种调整的技术动作,每一个动作都要求很高的精度,再不断地用放大镜对画面进行确认,确认到手残眼瞎。还得防著别人趁著你脑门上蒙著冠布给你来一棒子,谋财害命(逃。。)。最后是拍摄,拍摄的时候还得想著一张照片的成本,不算高品质数字化和暗房放大的价格(比如Phase One iXG系统),从拍摄到冲洗(自己冲洗)大概需要80-100元左右,这个最要命。

总之,在各种各样条件的制约下,导致从想按快门、直到最终图像以你所希冀的方式呈现,这个漫长而遥远的距离,促使著你更加仔细和认真的考量结构、形式,对待每一个参数,预想最终的呈现方式,总之就是每一次按下快门就是一次朝拜。

这是效率所无法赋予的,也是艺术之倔强。

以上。


刚开始是为了装X,后来在拍摄过程中发现拍胶片跟拍数码的思路完全不同。拍数码是拍直接看个大概,拍出来之后根据照片调整再拍。胶片是要求拍之前深思熟虑。数码是我知道我要拍朵花,大概拍什么样我清楚,具体的我拍几张,选个好看的就好了。胶片是我明确知道我要把花拍成什么样之后再拍。这种仪式感、思考的过程让我感觉舒服、喜欢。


我学拍照的时候,只有胶片机,那是1997年,一台凤凰机303k差不多要八九百!海鸥x300差不多1千五六!1999年我花光了差不多两年积攒的钱买了台佳能的Eos5十24~85的镜头,七千多块啊!小县城买套房那时也不过三四万!感觉很高级很专业了!而现在买胶片机纯粹是为了个念想,就像当年日思夜想的校花高不可攀,如今我有能力和她同床共枕,为什么不和她叙叙旧,哪怕我知道她被别人操作过!但我知道她好在哪,因为我懂她,珍惜她。前些天买了个konica 巧思RF,崭新得很,尽管她差不多二十岁了!抚摸著她,再次点燃了我拍照的欲望!于是我装上胶卷,按下开门时,竟然有一种少年的紧张感!这是我拍数码从未有过的体验!我想这就是我现在入手胶片机的原由!我难保我未来不会摸徕卡,抱哈苏!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