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隨便看幾首古詩吧,

蠶婦吟 謝枋得

子規啼徹四更時,起視蠶稠怕葉稀。

不信樓頭楊柳月,玉人歌舞未曾歸。

這首詩寫的是凌晨兩三點,蠶婦起來給蠶添桑葉,而歌舞場中的女子們參加歌舞宴會還沒有回家。說明有錢人家徹夜笙歌。

夏日田園雜興·其七

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這首普通的田園人家生活,講得很清楚,農人家裡白天種地,晚上在家紡麻。可見,即使是普通人家,也需要點上蠟燭油燈紡線織布,並不一定能天黑就睡覺。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這首,寫詩人深夜看到籬笆外還有燈明,那是兒童在打著燈籠在抓蟋蟀。


這個,這個

油,蠟燭,不是沒有洋油燈之前中國人便烏漆抹黑瞎操作的,大號的牛油蠟燭不要太亮,寇準當年被彈劾的罪狀中便有『至夜,燃燭百數,至如白晝』(一個是質疑錢的來源,一個是攻擊人品)


遠古可能是,比如穴居時代 然後人類發現火,並發明引火工具後之後就不是了。。。


挑燈夜讀,鑿壁借光怎麼來的


大部分老百姓確實是。但是肉食者們就不一定了,畢竟有夜夜笙歌這個成語嘛。所以他們和他們的僕人們就會很晚才休息。有條件讀書的人也會挑燈夜讀了。不能一概而論的。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或者點起殘燈一豆,看看書聊聊天。


你知道有個東西叫蠟燭嗎


有油燈啊!不是還有花燈節嗎?


從原始人開始就有了照明的工具,比如火把等,之後也發展成為使用動物油脂照明的工具。只是沒有電那麼方便而已


沒準挑燈苦讀 困了再睡


沒電的時代,恐怕解放初和解放前生的農村人,都生活過那個日子,亦有深刻的體會。

我記得小時候沒電,主要靠桐油點燈,天黑了一家人主要灶房用燈,客房有燈,小子孩在客房裡讀書寫字,沒事的人圍著灶房辦事,那時一家最多二三盞燈過日子。

燈由燈盞、燈草、桐油組成,發火用火柴。

有時桐油緊張,用桐梓串著點火,也解決燃眉之急。

在農村還有到松樹林,砍松樹油木塊作燈,有的掏松樹油脂,煉化了做成松油燭點燈用。

後來用臘燭,然後有煤油廣泛使用煤油燈,直到現在的電燈,人們晚上才有了光明。

哎!想想古時候人們,真是日出而作,天黑而眠。如有月光天氣暖和,也可能在月下聊天,體驗一下光明吧!

時代向前發展,電帶來了光明,給人們帶來幸福!


生孩子啊,凡是稍微有點身份地位的,一輩子生個足球隊輕輕鬆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