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要注意方式,注意充电器介面,注意插座介面,注意充电电压、电流……

一句话,你需要注意充电的方式。

比如说,我手机是苹果的,我非要拿著一根华为的充电线给它充电那能充的进去吗?肯定不行对不对。

买了一大堆古籍充电,发现充不进去,那就说明古籍不适合你这种型号啊,可以试试其他的啊,文学、艺术、旅行、美食、时尚、天文地理、五行八卦、郭德纲相声选……总有一款适合你,何必在古籍上纠结呢?


其实对于看书我也有同样的疑惑,小时候的我是一个书呆子,几乎所有亲戚家的书我都看过,亲戚大多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家里搜罗干净也没多少书,后来就开始看堂哥堂姐们的教材,再大一点,学校的小书店能整整看书站一天。那个时代,只要有书看,其他的什么都不重要。

但是,多年后,网路发展,智能手机普及,每天淹没在铺天盖地的信息里。书籍对于我早已没有像当初那样的吸引力了,已经记不得上次看书是什么时候了。每天刷著微信微博抖音,再也没有心思沉静下来看完一本书。


先选好的选本吧。

想啃进去无非是两点,第一点是味其妙处。第二点是持之以恒。入门靠第一点,当长期坚持下来必然还是得靠毅力。兴趣和味其妙处只能是敲门砖。但恰恰决定你是否能坚持下去的也就是这块敲门砖,当你真正一瞬间体会了经典的妙处的时候,你就会有决心坚持下去的。

说说第一点,读古籍别太好高骛远,最初找好解读本和选本很重要。因为基础和古人已经不一样了,没有选本引读,很难独立地体会到其妙处。千万别觉得看今人的解读本掉价、没档次、容易先入为主等等。读都读不懂,还谈什么知其妙处。

以读诗为例吧。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觉得黄庭坚的诗太过奥峭而难以理解,所以选好解读本来理解黄的作品就很重要:

选自:钱志熙《活法为诗》

山谷这一首写水仙的七言,前四句为一部,后四句为一部。具体的解读已经很为详细了。从这首就很能感受到山谷诗法的草蛇灰线。最初读,前后似乎完全连接不上,凌波仙子怎么就扯到了「种作寒花寄愁绝」?原来前两句用凌波仙子的传说来隐喻水仙,进行刻画,第三句「是谁招魂」,便将隐喻这一层窗户纸搓破,拉回了现实,对应到了友人所赠的水仙之上。这一层转接天成,笔法令人称绝。

但更重要的其实是最后的「出门一笑大江横」。写水仙怎么突然就扯到这来了?这种跳跃让初读者往往云里雾里,但看似略无关联,实际上其中自有情感主线的串联,这种不著痕迹的文法就是草蛇灰线。从钱的解读也能够很好的领会到这一点。

我读这一则时最惊艳的地方就是把山谷此句和老杜「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的传承关系点了出来。当时一下就惊了。事实上我们平时创作的时候无处不继承学习古人之技法,所以看到这种成功的传承和发展就格外的惊喜。说实话,我自己读的时候绝对没有体会到这一层。

因此好的选本真的往往就决定了你是否有兴趣坚持下去,能否体会到其高妙之处。况且古籍也非章章经典,泛泛糟粕比比皆是,好的选本也能帮你排雷,建立起一个靠谱的审美观。

做到这一点了,才谈得上持之以恒。


从成书晚的开始读,越早的越难读,你别告诉我你上手就是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从有名家注解的开始读,没注解古籍没法看。从有故事,文采好的古籍开始读,没错,其中有一本全部符合以上几条,那就是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读古籍当作业余消遣就行,因为这个东西积累太慢,充电,怕是短时间内充不上,没有长时间系统学习,很难形成系统化知识。


古籍确实不那么好啃,是需要一定古文基础的。

我最早读的古籍是中华书局版出的小黄本。

这本作为蒙学书来讲也很适合初学古文的我们。当读完了这本书,对一些故事和引用有了初步了解后,再学习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就可以了,最好配上《古代汉语词典》与《说文解字注音版》。

系统的学习完之后,需要小试牛刀阅读《古文观止》,这里推荐中华书局小绿本。

什么?你说这你也读完了?那你可以继续读一些先秦作品了诸子百家之言各狩猎一些。

《十三经注疏》可以考虑花费一年到两年时间句读。

然后再看其他作品就没什么难题了,可能会有一些字需要查字典。


古人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欲学治经典又岂是一日一时之功也?

古人治学经典,皆从幼儿时起,为何?人之年幼之时,成见既少,主观薄弱,且少不知苦为苦,日积月累之下方见功效,何来速成之说?

再者,读书不难,难的是成体系,能成体系则又非一日之功,还是最应该从小时候抓起。

就像读史,从史书又分正史,野史,正史下面又包括了哲学,兵学,诸子百家的学问,诸子百家的精神又贯穿了历史的始终,这里面又包括了历代不同时期统治者的弃与用,重与轻,在这些思想下又影响和塑造了几千年民族个性和发展。在这些发展下面又衍生出了不同时期的文化个性,谈文化个性那是又离不开佛道儒三家的发展,这三家在发展中又不知道留下多少典籍,所以说治学经典,先博而后渊,绝非脑袋一热之事,成人充电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选择有利益于自己目前专业的方向充电,不可为之事则不为,何必为难自己呢,这不是聪明人应该有的做法。


我们练习传统弓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不欲射不可。」如果不想射箭而强迫自己练习是会形成破坏性训练,起到反效果的。

读书也是一个道理。如果你想读书前提是你得爱读书。现在资本社会(不谈主义)为了营销,给读书赋予了太多功利性的意义,个人觉得这是要不得的。


建议先备一本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

另,建议题主完善下问题,说明一下自己能看懂哪些?买的又是哪些?以便他人了解您的古文基础。


我建议从论语开始读。

羊宏飞:学论语精读笔记?

zhuanlan.zhihu.com图标

在这个专栏里 我会陆续 学习十三经 并记录学习心得。还包括 文字学 声韵学 训诂学


先读《红楼梦》。


学古籍治疗脑梗和脑痴呆必须的,宝贝。


好巧,我也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还特么老扯断了。近来只有《山海经》《淮南子》这类翻到哪都能看的书,随缘看看,顶多翻开《古文观止》抄一篇。

像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没有小学(训诂)基础,而小学又是最枯燥烦琐的,搁古代治学,小时候在戒尺的淫威下学得会就学了,现在工作之余只想要轻松的,哪里啃得下《尔雅》《说文解字》这种书?太多古籍看了一知半解,随时卡壳,久而久之就没兴趣了。

解决方案有二:一、业余随便看看,又不指望这个养家糊口,佛系一点反而有利于保持兴趣。二、取巧恶补训诂学,买本大学的《古代汉语》之类的课本,找一套网课跟著学,要做作业的MOOC更好,学完了再根据兴趣选一个主题去看,不要贪多嚼不烂。

ps.有读书群请私信我。


我感觉是这样的。

首先,题主要明确充电看古籍的目的,要是可以坚持的爱好就往下看,要是想通过它搞钱就算了。古汉语和历史专业的都要饿死了,这里面真的没钱。

其次,假如坚持读。先看带翻译的简单的趣味性强的古文,世说新语,聊斋志异,子不语,笑林广记之类的。先看原文,遇到不懂的看翻译,多看几本。能看懂轮廓大意即可。

再次,就看看史记,唐宋八大家之类的文章,以议论文为主。能看懂文章主旨和部分语句即可。

最后,要是想精进,就看看古代汉语之类的大学古汉语课本。(其实,不如遇到不懂的百度。业余足够了,简单快捷。)


可以按照这两个目的中的一个或两个去选书、读书:一是兴趣,二是实用。


可以先买译本,快速过一遍,然后再仔细读


充电不一定是这样强制自己读书,而是从生活上脱离低俗趣味的东西或慵懒的习惯,而去全面的培养自己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比如说,我也想提升自己,给自己充充电。首先记住一句话,大道至简。越复杂的东西反而越起到反作用。我可以把我慵懒玩手机看小视频的时间省出来,学一学工作上可能需要的硬知识,每天少学一点,贵在坚持和积累,剩下的就在培养一些好的兴趣,比如运动啊,写字啊,等等,我个人喜欢写字,尤其是软笔,其中的印章是必备品,所以我就联习刻印章,慢慢的学了中国文字的历史和章法等等,慢慢的会对和文字有关的东西都联系在一起了,做到了充电。再者就是多涉猎多掌握,不要干啥都依靠别人,多学习常识,也是对自己充电啊。等等


充电读古籍?充电是实用主义,古籍是娱乐修养。心都不静,怎么看得下去呢?充电是缺什么补什么,看不下去,只能说,你现在不缺古籍的知识。


就先买本《唐诗三百首》、《唐诗选》、《全唐诗》多读几遍再说吧。

嘿嘿,以前我也是读不进去古书,觉得佶屈聱牙,好没味儿啊。

而我从20岁时开始用心读书,读的第一本是《道德经》,哇,那本书可真是将我带入了古文的殿堂啊,到今年13年了,我已经将先秦时代的全部著作几乎都过了几个来回。感觉受益匪浅。


爱好者直接啃古籍也是头铁,看得下去才是怪了,

建议先买些感兴趣的方向上现代大佬出的书,

看他们整理和引用的,再从他们的引用去找古籍原文。


换书,或者找个读书会和别人一起。

那可能是你书买错了。买成了收藏的书,而不是读的书。

古籍名篇之所以名,很多是因为它够古,比如先秦的书,数量存下来的不多,除了诸子的比如名家的,兵家的,术数的,其他都挺有名,历代学者研究的多了,作为后代思想政教的根基,自然有名。

其中也包含了学术价值,比如史记在学术研究上就具有不可替代性。研究某个领域如果只有这一本书传下来了,那必然有名,比如说文解字 。

但不好读,别说你看不懂,汉代人都看不懂,才有传注给它解释意思,这样的书不去做学术研究,就看现代的简体译本或者选本,比如《礼记讲读》《丧家狗》,这和汉代太学生看经书的传注一样,叫做与时俱进、把握大家的思想学说。

中华出的一箱十几本的《史记》修订本,权威,说买来读还真没必要,收藏倒行。《史记》看看里边有名的篇章,淮阴侯啊,刺客列传啊,若是律书、历书、天文五行什么的,没必要逼著自己啃,就在古代也是专门之学。

另外文学性更强些的,像李杜、曹雪芹,文学作品这个赏析的,选注的更多。这个也还是可以挑拣挑拣的,像赋,《两都赋》,还是《文选》第一篇,有名,但没必要扣字眼去读。读读唐诗宋词中较出名者,前人将这些视为一代文学之胜,顶尖尖的代表,不是没有道理的。

当然,也有炒起来火的,各种各样的《孙子》与经商啦等等,《孙子》该有名,但就是火的方式不太靠谱。

推荐一本:

最近无意间翻到一本《群书故事类编》,还挺有意思的。

是明代人编的,算是当时的通俗读本。取材既有先秦诸子,又有小说笔记,总之趣味性较强,「广闻见、长智识」,「舒意解颜,谈而乐道」。且按天文、时令、地理等几十个类别分卷编纂,感兴趣哪个就看哪个。

有正经说教画风。

还有不正经的养龙养蛇养蜥蜴。

其实,如果不是为了学术研究,看古籍兴趣最重要,不然反而背离初衷,看不下去,书白买,钱白花,也没充上电。这类的故事书可以看看,不长,好读,取材广泛,其实就是一个个典故,像《夜航船》这样的类书也有同样的特点,有点像现在碎片化的知识,不过更新奇古雅有趣。

还有,业余读古籍,也没必要从头、从第一个字读起,从中间翻开,翻到哪篇看哪篇,别抱太强的目的性。(小说这种除外)

觉得差不多句子能理解了,再去通读一些难点的书,才好。

当然了,找个读书会,一群人聚一起读,相互激励探讨,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