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2007年在出版简体字本时,以清代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注本《资治通鉴》为底本(这本身是善本,但是章钰校勘出有上万处错误),但是把体字本中章钰对胡刻本的校勘注文全部删除了(详见简体字本的出版前言)!这样就造成了简体字本《资治通鉴》中胡刻本出现的多达上万处的错误依然保留,而且没有利用章钰的校勘成果对胡刻本存在的文本错误作任何修订!因此,在中华书局目前已出版的完本《资治通鉴》各版本中,这套绿色封面精装简体字四册本《资治通鉴》简直就是一堆错误万出的垃圾!

例一:《资治通鉴》卷一,周安王八年「齐伐鲁,取最」句下,章钰根据宋、明刊本、张敦仁识误及张瑛校勘记诸书,校出有「韩救鲁」三字,在「最」字下括注(章十二行本「最」下有「韩救鲁」一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张校同;退齐校同)。章钰通过校勘注说明胡刻本《资治通鉴》卷一「齐伐鲁,取最」脱漏「韩救鲁」的内容。但是,中华书局简体字四册本《资治通鉴》把章钰校勘注全部删除,又不在《资治通鉴》正文补上「齐伐鲁,取最」下面脱漏「韩救鲁」三个字,导致简体字四册本《资治通鉴》继续沿袭了胡刻本「齐伐鲁,取最」下面有漏字的错误。

例二:《资治通鉴》卷六,胡刻本在昭襄王五十二年「齐人隆技击」以上遗漏多达五十余字(见照片

)。

例三:《资治通鉴》卷六十四,胡刻本在建安七年,「遂据荆、扬」后遗漏」至于南海「四字,造成文义缺漏。

类似上面沿袭胡刻本错误的例子在简体字《资治通鉴》全书中达到上万处,有些错误还关系到史实。

12年啦,鉴于这套书的销量非常大,为不让错误继续流传下去,恳请中华书局修订这套错误万出的简体字四册本《资治通鉴》,也请广大读者在中华书局修订前,不要购买这套错误万出的简体字四册本《资治通鉴》!


若吹出版史,中华书局并算不得令人敬仰的老出版社(吹出版史,请吹商务印书馆),其在古籍领域的特殊地位是行政计划重新定位延续下来的结果,其出版的书籍也当具体分析。

若说校勘问题,此举更不得开脱,为其开脱实在尴尬,乃是胡乱理解校勘原则。出白文本,当取傅增湘百衲本或四部丛刊本之类作底本;即使拿胡刻胡注本,也必须改正错讹再出版,原则上绝对不允许对于排印古籍而盲目胡谈什么不改正文。

若说阅读,请读中华繁体本入门(或者另寻高明的简体本),尽管中华新排版的繁体本又增加了技术性错误。


谢邀。

题主所说的版本我没看过,对是否错讹不予评价,但猜测中华书局出版此版本,本身就不是为了研究者(也包括一部分深度爱好者),而是为了大部分对通鉴有兴趣、想读一读的读者,对于这样的读者,我个人认为中华书局这样的处理是正确的。

一方面,注疏对普通兴趣爱好者来说,阅读难度颇大,且他们也没需求去读注疏(确实没必要,大部分人阅读通鉴不过是看故事罢了);另一方面,缩减文本量,让绝大部分人都能购买,花起钱来不那么心疼,且对于读者来说也不会因为书太多而望而却步。

想来出于这样的考虑,删除注疏也不是什么大事,普及教育这样的传道之功远胜其过。

而且若是删除注疏便是天大的坏事,那各种精华版、白话版不是更为不堪?

若是对于专业研究者以及像题主这样愿意深入了解的人士,我想也不会将此版本定为首选吧!就像说到二十四史,那肯定是中华书局标点本(繁体竖排),说到通鉴,那自然是二十册带胡注的繁体竖排版本。

以上不过专业与非专业之分罢了,至于对错、注疏之类,对于购买此版本的读者来说,真的仅是一个伪需求,所以书局才有多个版本以面向不同的受众,这又是产品的概念了。


是这一版吗?

我稍微看了下,一版一印是2007-1-11,第一版只有四印。

从09年开始,市面上通行的都是第二版,目前最新的信息是2018年-12-07,二版17印,你拿一版一印来提这个问题显然是不合适的。

至于第二版到底有没有修正这些东西,我不太清楚,因为我看的是黄皮胡注本。

从第二版第五印(2010-5-4)开始,这套书就归于(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既是普及,理论上是可以进行大段删减,你所举的例子,说是遗漏,事实上也可以视作删减。

这就像你拿一本青少年版的四大名著,或是精华版的二十四史去质疑删改情节或分量不足。

或者说,你所提的错误确实存在,但人家九年前就已经改正了,你今天还揪著不放,你说你是不是在耍流氓。

以上我所提到的数据,打开中华书局官网随便一搜就有,既然这么关心中华书局,题主怎么没有多调查了解一下呢?这是我的问题。


我本人未曾详读《资治通鉴》,对《资治通鉴》的版本源流也不甚了解,我只就我所了解的出版社古籍出版整理的事情结合主题做一些擦边球式的回答。 @朝阳客

古籍整理是一项非常难办的事,工作量大、内容枯燥、出成果难、对参与者的古文献学等各方面水平要求高。以中华书局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为例。二十四史的点校本出版工作是政治任务,不计成本,集全国百余位文史学者之力,属于特定年代下的产物。放到现在,中华书局的资源、组织能力都大不如曾经,修订《资治通鉴》不仅讨不到学界的好,更讨不到市场的好。

负责「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中《旧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修订工作的牵头人陈尚君教授就曾谈到,现在的学人从事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比过去更难。上班课、带研究生、各类学术会议和行政会议以及参加应酬占据了现代学人的大部分精力,而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又是最耗费时间精力的。具体,答主可以看这个问题 。中华书局为什么不出版点校本的《十三经注疏》?

至于楼主所说的「误人子弟」问题,我认为中华书局的一部简体《资治通鉴》还没有那么大的危害。现行的中学历史教科书(部编本、统编本)在史实叙述、详略安排上仍存在一定问题。我想,若真的说误人子弟,存有谬误的教科书应该是首当其冲的。


中华书局在中华国学文库版12册资治通鉴(即繁体竖排版20册改本)的序言,即《标点本资治通鉴说明》中已经明确说明了选取胡刻本的原因:「这个本子有元朝著名学者胡三省的注文,对于阅读通鉴有很大的帮助;它把司马光的考异散注在正文之下而不单独刊行,阅读起来也比较方便。而且章钰曾根据胡刻本校过宋、明各本,并参考了以前人校过的宋、元、明本记录,写成《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现在我们根据同一刻本标点排印,便于把章钰的校记择要附注在正文之下,这样,宋、元、明各本的长处就汇集在一起了。」

下图为我比较推荐的12册中华书局横排带胡三省注标点本《资治通鉴》,列入中华国学文库。

而中华书局简体4册本(我手头为09年1月第二版)在序言的《出版说明》中也指出:「本书以中华书局点校本《资治通鉴》为底本,保证了其学术可靠性,文字准确性。书中继承了点校本所取得的整理成果,此外,对误、漏和不规范的标点根据情况进行了一定的改动;根据胡三省的注文和章钰的校记,在文字上有所增改。为保持行文流畅,以上改动均不注明。」

所以中华书局简体4册本是继承自点校本的。而且是有根据胡注和章校进行了改动的。

题主所说的章钰校,是以胡刻本为底本,参考9种宋刻本,1种明刻本,并借鉴前人经验写成的。具有很高的价值,这个必须承认。(题主已经给出了不少例子,在此不赘述。)

但是,我认为中华经典普及文库的4册本《通鉴》选择删除章钰校记,是很正确的。

第一、章钰校不是正文。而且各个版本都有出入非常非常正常。无法肯定哪个版本就对。

题主在卷1第1页圈住的纲纪和纪纲,互文但是不影响阅读,同时无法确定哪个版本对,就没有必要改。例如胡刻本卷1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中有文:「」美鬓长大则贤」字样。章钰在下校注:「十二行本正作鬓;孔本同。乙十一行本作「须」。此处明显各本都有出入,无法确定其字样。再如,卷273后唐同光2年3月有「李存审......屡表求入觐」,章钰在此下校注:「十二行本屡做累。」屡和累意思相近,也没有必要去改。

第二、4册本《通鉴》也参考了章注,对明显的错误进行了改正。不能说中华书局完全照胡刻本一点错误不改。

如胡刻本卷5周郝王「五十一年」下脱「秦武安君伐韩,拔九城,斩首五万。田单为齐相。五十二年」这22个字,这样,正文便少了1年历史,同时把五十二年的事错以为五十一年,章钰校出了这处重大错误。4册本直接补入了正文。

第三、章钰的校所印版本也有错误。不是他写的什么都是对的。

卷210唐先天元年8月有「乙巳,于鄚州北置渤海军」,章钰在鄚下校有「十二行本鄚做漠」。但按唐代河北并无漠州,有鄚州,此处校误了。卷133,刘宋元徽二年有「夏五月壬午,桂阳王休范反......庚寅,大雷戌主杜道欣驰下告变......辛卯,休范前军已至新林。」章钰附录张敦仁识误说「寅」作「辰」,但是通鉴这一段叙事,由壬午到庚寅到辛卯,顺序正确。改为庚辰反而错了。因为庚辰在壬午的前两天。故不选录。

第四、古书校勘原则就是一般不改动正文,单独写校勘记。

举个欧阳修的《新五代史》的例子,国家图书馆影印百衲本第一卷有「甲天子出幸梁军」字样,明显不通顺。中华书局在点校本卷一附录的【校勘记】中指出:「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二梁太祖本纪有』甲子,昭宗发离凤翔,幸左剑寨,权驻跸帝营。『《新唐书》卷一〇昭宗纪及《资治通鉴》卷263也有甲子日唐昭宗赴朱全忠行营。甲后面应缺子字,但正文中不予改正。只标有校勘序列以做提醒。唐时为避讳太祖李虎名讳,在修《晋书》的载记中将石虎改为石季龙(字),也从未见有人改回。这也是对古籍的尊重。作为普及本,删除校勘记在情理之中。同系列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也删除了注,我更认为删除章钰校和注是一种取舍。胡刻本问题很多,孰知其他版本错误就更少?只是章钰校了胡刻本,才显得错误较多。其他版本,也不一定就没有错误。

综上,简体4册本《通鉴》选取胡刻本是历史惯性。删除校勘和胡注是普及版本的要求(完整本12册简体横排不是没有),明显错误,中华书局进行了改正。对于其他错误,一般应在校勘记中写明的,由于删除了校故而没有。这个版本就是普及的目的,100出头,大致翻看了解历史即可。我初二购入的正是简体4册本《通鉴》,以我初二的文言水平(完全学校教的),配上字典,基本已可以略通其大意。想必对于期望略读《资治通鉴》的光大普通读者,能起到很好的普及作用。如果真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建议读带胡注的完整版。


其实我之前在另一个回答里大致说了自己的观点,有点偏颇,也有点武断。在此深表歉意。

我在这里有一个建议,答主不妨向您所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举报这个事情,或许会有比较妥善的解决。

因为按照现行的出版质量监督标准,这套书出去在出版环节的三审三校之外,肯定也经历了面世以后省级出版局每年一度的检查,但是有没有被总局抽查到,就不好说了。

具体什么原因,或许是普及版的母版本身的问题,只是推测,其他的暂时没想到,见谅。


这个版本出的时候就是只取底本的。

我一直觉得这个本子鸡肋。


我13年买的,现在读到了第三本,读得很细,但一直没有太注意错别字,当然里面有一些错别字。人名有时前后矛盾。但这套书,感觉很好。


很久没买实体书了,你看看这个电子版的质量如何?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胡三省注资治通鉴 _国学导航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