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要注意方式,注意充電器介面,注意插座介面,注意充電電壓、電流……

一句話,你需要注意充電的方式。

比如說,我手機是蘋果的,我非要拿著一根華為的充電線給它充電那能充的進去嗎?肯定不行對不對。

買了一大堆古籍充電,發現充不進去,那就說明古籍不適合你這種型號啊,可以試試其他的啊,文學、藝術、旅行、美食、時尚、天文地理、五行八卦、郭德綱相聲選……總有一款適合你,何必在古籍上糾結呢?


其實對於看書我也有同樣的疑惑,小時候的我是一個書獃子,幾乎所有親戚家的書我都看過,親戚大多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家裡搜羅乾淨也沒多少書,後來就開始看堂哥堂姐們的教材,再大一點,學校的小書店能整整看書站一天。那個時代,只要有書看,其他的什麼都不重要。

但是,多年後,網路發展,智能手機普及,每天淹沒在鋪天蓋地的信息里。書籍對於我早已沒有像當初那樣的吸引力了,已經記不得上次看書是什麼時候了。每天刷著微信微博抖音,再也沒有心思沉靜下來看完一本書。


先選好的選本吧。

想啃進去無非是兩點,第一點是味其妙處。第二點是持之以恆。入門靠第一點,當長期堅持下來必然還是得靠毅力。興趣和味其妙處只能是敲門磚。但恰恰決定你是否能堅持下去的也就是這塊敲門磚,當你真正一瞬間體會了經典的妙處的時候,你就會有決心堅持下去的。

說說第一點,讀古籍別太好高騖遠,最初找好解讀本和選本很重要。因為基礎和古人已經不一樣了,沒有選本引讀,很難獨立地體會到其妙處。千萬別覺得看今人的解讀本掉價、沒檔次、容易先入為主等等。讀都讀不懂,還談什麼知其妙處。

以讀詩為例吧。一般情況下我們都覺得黃庭堅的詩太過奧峭而難以理解,所以選好解讀本來理解黃的作品就很重要:

選自:錢志熙《活法為詩》

山谷這一首寫水仙的七言,前四句為一部,後四句為一部。具體的解讀已經很為詳細了。從這首就很能感受到山谷詩法的草蛇灰線。最初讀,前後似乎完全連接不上,凌波仙子怎麼就扯到了「種作寒花寄愁絕」?原來前兩句用凌波仙子的傳說來隱喻水仙,進行刻畫,第三句「是誰招魂」,便將隱喻這一層窗戶紙搓破,拉回了現實,對應到了友人所贈的水仙之上。這一層轉接天成,筆法令人稱絕。

但更重要的其實是最後的「出門一笑大江橫」。寫水仙怎麼突然就扯到這來了?這種跳躍讓初讀者往往雲里霧裡,但看似略無關聯,實際上其中自有情感主線的串聯,這種不著痕迹的文法就是草蛇灰線。從錢的解讀也能夠很好的領會到這一點。

我讀這一則時最驚艷的地方就是把山谷此句和老杜「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的傳承關係點了出來。當時一下就驚了。事實上我們平時創作的時候無處不繼承學習古人之技法,所以看到這種成功的傳承和發展就格外的驚喜。說實話,我自己讀的時候絕對沒有體會到這一層。

因此好的選本真的往往就決定了你是否有興趣堅持下去,能否體會到其高妙之處。況且古籍也非章章經典,泛泛糟粕比比皆是,好的選本也能幫你排雷,建立起一個靠譜的審美觀。

做到這一點了,才談得上持之以恆。


從成書晚的開始讀,越早的越難讀,你別告訴我你上手就是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從有名家註解的開始讀,沒註解古籍沒法看。從有故事,文採好的古籍開始讀,沒錯,其中有一本全部符合以上幾條,那就是胡三省注資治通鑒。讀古籍當作業餘消遣就行,因為這個東西積累太慢,充電,怕是短時間內充不上,沒有長時間系統學習,很難形成系統化知識。


古籍確實不那麼好啃,是需要一定古文基礎的。

我最早讀的古籍是中華書局版出的小黃本。

這本作為蒙學書來講也很適合初學古文的我們。當讀完了這本書,對一些故事和引用有了初步了解後,再學習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就可以了,最好配上《古代漢語詞典》與《說文解字注音版》。

系統的學習完之後,需要小試牛刀閱讀《古文觀止》,這裡推薦中華書局小綠本。

什麼?你說這你也讀完了?那你可以繼續讀一些先秦作品了諸子百家之言各狩獵一些。

《十三經註疏》可以考慮花費一年到兩年時間句讀。

然後再看其他作品就沒什麼難題了,可能會有一些字需要查字典。


古人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欲學治經典又豈是一日一時之功也?

古人治學經典,皆從幼兒時起,為何?人之年幼之時,成見既少,主觀薄弱,且少不知苦為苦,日積月累之下方見功效,何來速成之說?

再者,讀書不難,難的是成體系,能成體系則又非一日之功,還是最應該從小時候抓起。

就像讀史,從史書又分正史,野史,正史下面又包括了哲學,兵學,諸子百家的學問,諸子百家的精神又貫穿了歷史的始終,這裡面又包括了歷代不同時期統治者的棄與用,重與輕,在這些思想下又影響和塑造了幾千年民族個性和發展。在這些發展下面又衍生出了不同時期的文化個性,談文化個性那是又離不開佛道儒三家的發展,這三家在發展中又不知道留下多少典籍,所以說治學經典,先博而後淵,絕非腦袋一熱之事,成人充電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選擇有利益於自己目前專業的方向充電,不可為之事則不為,何必為難自己呢,這不是聰明人應該有的做法。


我們練習傳統弓的時候有這麼一句話「不欲射不可。」如果不想射箭而強迫自己練習是會形成破壞性訓練,起到反效果的。

讀書也是一個道理。如果你想讀書前提是你得愛讀書。現在資本社會(不談主義)為了營銷,給讀書賦予了太多功利性的意義,個人覺得這是要不得的。


建議先備一本商務印書館的《古代漢語詞典》。

另,建議題主完善下問題,說明一下自己能看懂哪些?買的又是哪些?以便他人了解您的古文基礎。


我建議從論語開始讀。

羊宏飛:學論語精讀筆記?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在這個專欄里 我會陸續 學習十三經 並記錄學習心得。還包括 文字學 聲韻學 訓詁學


先讀《紅樓夢》。


學古籍治療腦梗和腦痴呆必須的,寶貝。


好巧,我也是,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還特么老扯斷了。近來只有《山海經》《淮南子》這類翻到哪都能看的書,隨緣看看,頂多翻開《古文觀止》抄一篇。

像我這種業餘愛好者,沒有小學(訓詁)基礎,而小學又是最枯燥煩瑣的,擱古代治學,小時候在戒尺的淫威下學得會就學了,現在工作之餘只想要輕鬆的,哪裡啃得下《爾雅》《說文解字》這種書?太多古籍看了一知半解,隨時卡殼,久而久之就沒興趣了。

解決方案有二:一、業餘隨便看看,又不指望這個養家糊口,佛系一點反而有利於保持興趣。二、取巧惡補訓詁學,買本大學的《古代漢語》之類的課本,找一套網課跟著學,要做作業的MOOC更好,學完了再根據興趣選一個主題去看,不要貪多嚼不爛。

ps.有讀書群請私信我。


我感覺是這樣的。

首先,題主要明確充電看古籍的目的,要是可以堅持的愛好就往下看,要是想通過它搞錢就算了。古漢語和歷史專業的都要餓死了,這裡面真的沒錢。

其次,假如堅持讀。先看帶翻譯的簡單的趣味性強的古文,世說新語,聊齋志異,子不語,笑林廣記之類的。先看原文,遇到不懂的看翻譯,多看幾本。能看懂輪廓大意即可。

再次,就看看史記,唐宋八大家之類的文章,以議論文為主。能看懂文章主旨和部分語句即可。

最後,要是想精進,就看看古代漢語之類的大學古漢語課本。(其實,不如遇到不懂的百度。業餘足夠了,簡單快捷。)


可以按照這兩個目的中的一個或兩個去選書、讀書:一是興趣,二是實用。


可以先買譯本,快速過一遍,然後再仔細讀


充電不一定是這樣強制自己讀書,而是從生活上脫離低俗趣味的東西或慵懶的習慣,而去全面的培養自己的興趣和對生活的熱愛。

比如說,我也想提升自己,給自己充充電。首先記住一句話,大道至簡。越複雜的東西反而越起到反作用。我可以把我慵懶玩手機看小視頻的時間省出來,學一學工作上可能需要的硬知識,每天少學一點,貴在堅持和積累,剩下的就在培養一些好的興趣,比如運動啊,寫字啊,等等,我個人喜歡寫字,尤其是軟筆,其中的印章是必備品,所以我就聯習刻印章,慢慢的學了中國文字的歷史和章法等等,慢慢的會對和文字有關的東西都聯繫在一起了,做到了充電。再者就是多涉獵多掌握,不要幹啥都依靠別人,多學習常識,也是對自己充電啊。等等


充電讀古籍?充電是實用主義,古籍是娛樂修養。心都不靜,怎麼看得下去呢?充電是缺什麼補什麼,看不下去,只能說,你現在不缺古籍的知識。


就先買本《唐詩三百首》、《唐詩選》、《全唐詩》多讀幾遍再說吧。

嘿嘿,以前我也是讀不進去古書,覺得佶屈聱牙,好沒味兒啊。

而我從20歲時開始用心讀書,讀的第一本是《道德經》,哇,那本書可真是將我帶入了古文的殿堂啊,到今年13年了,我已經將先秦時代的全部著作幾乎都過了幾個來回。感覺受益匪淺。


愛好者直接啃古籍也是頭鐵,看得下去才是怪了,

建議先買些感興趣的方向上現代大佬出的書,

看他們整理和引用的,再從他們的引用去找古籍原文。


換書,或者找個讀書會和別人一起。

那可能是你書買錯了。買成了收藏的書,而不是讀的書。

古籍名篇之所以名,很多是因為它夠古,比如先秦的書,數量存下來的不多,除了諸子的比如名家的,兵家的,術數的,其他都挺有名,歷代學者研究的多了,作為後代思想政教的根基,自然有名。

其中也包含了學術價值,比如史記在學術研究上就具有不可替代性。研究某個領域如果只有這一本書傳下來了,那必然有名,比如說文解字 。

但不好讀,別說你看不懂,漢代人都看不懂,才有傳注給它解釋意思,這樣的書不去做學術研究,就看現代的簡體譯本或者選本,比如《禮記講讀》《喪家狗》,這和漢代太學生看經書的傳注一樣,叫做與時俱進、把握大家的思想學說。

中華出的一箱十幾本的《史記》修訂本,權威,說買來讀還真沒必要,收藏倒行。《史記》看看裡邊有名的篇章,淮陰侯啊,刺客列傳啊,若是律書、曆書、天文五行什麼的,沒必要逼著自己啃,就在古代也是專門之學。

另外文學性更強些的,像李杜、曹雪芹,文學作品這個賞析的,選注的更多。這個也還是可以挑揀挑揀的,像賦,《兩都賦》,還是《文選》第一篇,有名,但沒必要扣字眼去讀。讀讀唐詩宋詞中較出名者,前人將這些視為一代文學之勝,頂尖尖的代表,不是沒有道理的。

當然,也有炒起來火的,各種各樣的《孫子》與經商啦等等,《孫子》該有名,但就是火的方式不太靠譜。

推薦一本:

最近無意間翻到一本《群書故事類編》,還挺有意思的。

是明代人編的,算是當時的通俗讀本。取材既有先秦諸子,又有小說筆記,總之趣味性較強,「廣聞見、長智識」,「舒意解顏,談而樂道」。且按天文、時令、地理等幾十個類別分卷編纂,感興趣哪個就看哪個。

有正經說教畫風。

還有不正經的養龍養蛇養蜥蜴。

其實,如果不是為了學術研究,看古籍興趣最重要,不然反而背離初衷,看不下去,書白買,錢白花,也沒充上電。這類的故事書可以看看,不長,好讀,取材廣泛,其實就是一個個典故,像《夜航船》這樣的類書也有同樣的特點,有點像現在碎片化的知識,不過更新奇古雅有趣。

還有,業餘讀古籍,也沒必要從頭、從第一個字讀起,從中間翻開,翻到哪篇看哪篇,別抱太強的目的性。(小說這種除外)

覺得差不多句子能理解了,再去通讀一些難點的書,才好。

當然了,找個讀書會,一群人聚一起讀,相互激勵探討,也不失為一種辦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