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書局2007年在出版簡體字本時,以清代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注本《資治通鑒》為底本(這本身是善本,但是章鈺校勘出有上萬處錯誤),但是把體字本中章鈺對胡刻本的校勘注文全部刪除了(詳見簡體字本的出版前言)!這樣就造成了簡體字本《資治通鑒》中胡刻本出現的多達上萬處的錯誤依然保留,而且沒有利用章鈺的校勘成果對胡刻本存在的文本錯誤作任何修訂!因此,在中華書局目前已出版的完本《資治通鑒》各版本中,這套綠色封面精裝簡體字四冊本《資治通鑒》簡直就是一堆錯誤萬出的垃圾!

例一:《資治通鑒》卷一,周安王八年「齊伐魯,取最」句下,章鈺根據宋、明刊本、張敦仁識誤及張瑛校勘記諸書,校出有「韓救魯」三字,在「最」字下括注(章十二行本「最」下有「韓救魯」一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退齊校同)。章鈺通過校勘注說明胡刻本《資治通鑒》卷一「齊伐魯,取最」脫漏「韓救魯」的內容。但是,中華書局簡體字四冊本《資治通鑒》把章鈺校勘注全部刪除,又不在《資治通鑒》正文補上「齊伐魯,取最」下面脫漏「韓救魯」三個字,導致簡體字四冊本《資治通鑒》繼續沿襲了胡刻本「齊伐魯,取最」下面有漏字的錯誤。

例二:《資治通鑒》卷六,胡刻本在昭襄王五十二年「齊人隆技擊」以上遺漏多達五十餘字(見照片

)。

例三:《資治通鑒》卷六十四,胡刻本在建安七年,「遂據荊、揚」後遺漏」至於南海「四字,造成文義缺漏。

類似上面沿襲胡刻本錯誤的例子在簡體字《資治通鑒》全書中達到上萬處,有些錯誤還關係到史實。

12年啦,鑒於這套書的銷量非常大,為不讓錯誤繼續流傳下去,懇請中華書局修訂這套錯誤萬出的簡體字四冊本《資治通鑒》,也請廣大讀者在中華書局修訂前,不要購買這套錯誤萬出的簡體字四冊本《資治通鑒》!


若吹出版史,中華書局並算不得令人敬仰的老出版社(吹出版史,請吹商務印書館),其在古籍領域的特殊地位是行政計劃重新定位延續下來的結果,其出版的書籍也當具體分析。

若說校勘問題,此舉更不得開脫,為其開脫實在尷尬,乃是胡亂理解校勘原則。出白文本,當取傅增湘百衲本或四部叢刊本之類作底本;即使拿胡刻胡注本,也必須改正錯訛再出版,原則上絕對不允許對於排印古籍而盲目胡談什麼不改正文。

若說閱讀,請讀中華繁體本入門(或者另尋高明的簡體本),儘管中華新排版的繁體本又增加了技術性錯誤。


謝邀。

題主所說的版本我沒看過,對是否錯訛不予評價,但猜測中華書局出版此版本,本身就不是為了研究者(也包括一部分深度愛好者),而是為了大部分對通鑒有興趣、想讀一讀的讀者,對於這樣的讀者,我個人認為中華書局這樣的處理是正確的。

一方面,註疏對普通興趣愛好者來說,閱讀難度頗大,且他們也沒需求去讀註疏(確實沒必要,大部分人閱讀通鑒不過是看故事罷了);另一方面,縮減文本量,讓絕大部分人都能購買,花起錢來不那麼心疼,且對於讀者來說也不會因為書太多而望而卻步。

想來出於這樣的考慮,刪除註疏也不是什麼大事,普及教育這樣的傳道之功遠勝其過。

而且若是刪除註疏便是天大的壞事,那各種精華版、白話版不是更為不堪?

若是對於專業研究者以及像題主這樣願意深入了解的人士,我想也不會將此版本定為首選吧!就像說到二十四史,那肯定是中華書局標點本(繁體豎排),說到通鑒,那自然是二十冊帶胡注的繁體豎排版本。

以上不過專業與非專業之分罷了,至於對錯、註疏之類,對於購買此版本的讀者來說,真的僅是一個偽需求,所以書局才有多個版本以面向不同的受眾,這又是產品的概念了。


是這一版嗎?

我稍微看了下,一版一印是2007-1-11,第一版只有四印。

從09年開始,市面上通行的都是第二版,目前最新的信息是2018年-12-07,二版17印,你拿一版一印來提這個問題顯然是不合適的。

至於第二版到底有沒有修正這些東西,我不太清楚,因為我看的是黃皮胡注本。

從第二版第五印(2010-5-4)開始,這套書就歸於(中華經典普及文庫)

既是普及,理論上是可以進行大段刪減,你所舉的例子,說是遺漏,事實上也可以視作刪減。

這就像你拿一本青少年版的四大名著,或是精華版的二十四史去質疑刪改情節或分量不足。

或者說,你所提的錯誤確實存在,但人家九年前就已經改正了,你今天還揪著不放,你說你是不是在耍流氓。

以上我所提到的數據,打開中華書局官網隨便一搜就有,既然這麼關心中華書局,題主怎麼沒有多調查了解一下呢?這是我的問題。


我本人未曾詳讀《資治通鑒》,對《資治通鑒》的版本源流也不甚了解,我只就我所了解的出版社古籍出版整理的事情結合主題做一些擦邊球式的回答。 @朝陽客

古籍整理是一項非常難辦的事,工作量大、內容枯燥、出成果難、對參與者的古文獻學等各方面水平要求高。以中華書局的點校本二十四史為例。二十四史的點校本出版工作是政治任務,不計成本,集全國百餘位文史學者之力,屬於特定年代下的產物。放到現在,中華書局的資源、組織能力都大不如曾經,修訂《資治通鑒》不僅討不到學界的好,更討不到市場的好。

負責「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中《舊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修訂工作的牽頭人陳尚君教授就曾談到,現在的學人從事大規模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比過去更難。上班課、帶研究生、各類學術會議和行政會議以及參加應酬佔據了現代學人的大部分精力,而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又是最耗費時間精力的。具體,答主可以看這個問題 。中華書局為什麼不出版點校本的《十三經註疏》?

至於樓主所說的「誤人子弟」問題,我認為中華書局的一部簡體《資治通鑒》還沒有那麼大的危害。現行的中學歷史教科書(部編本、統編本)在史實敘述、詳略安排上仍存在一定問題。我想,若真的說誤人子弟,存有謬誤的教科書應該是首當其衝的。


中華書局在中華國學文庫版12冊資治通鑒(即繁體豎排版20冊改本)的序言,即《標點本資治通鑒說明》中已經明確說明了選取胡刻本的原因:「這個本子有元朝著名學者胡三省的注文,對於閱讀通鑒有很大的幫助;它把司馬光的考異散注在正文之下而不單獨刊行,閱讀起來也比較方便。而且章鈺曾根據胡刻本校過宋、明各本,並參考了以前人校過的宋、元、明本記錄,寫成《胡刻通鑒正文校宋記》。現在我們根據同一刻本標點排印,便於把章鈺的校記擇要附註在正文之下,這樣,宋、元、明各本的長處就彙集在一起了。」

下圖為我比較推薦的12冊中華書局橫排帶胡三省註標點本《資治通鑒》,列入中華國學文庫。

而中華書局簡體4冊本(我手頭為09年1月第二版)在序言的《出版說明》中也指出:「本書以中華書局點校本《資治通鑒》為底本,保證了其學術可靠性,文字準確性。書中繼承了點校本所取得的整理成果,此外,對誤、漏和不規範的標點根據情況進行了一定的改動;根據胡三省的注文和章鈺的校記,在文字上有所增改。為保持行文流暢,以上改動均不註明。」

所以中華書局簡體4冊本是繼承自點校本的。而且是有根據胡注和章校進行了改動的。

題主所說的章鈺校,是以胡刻本為底本,參考9種宋刻本,1種明刻本,並借鑒前人經驗寫成的。具有很高的價值,這個必須承認。(題主已經給出了不少例子,在此不贅述。)

但是,我認為中華經典普及文庫的4冊本《通鑒》選擇刪除章鈺校記,是很正確的。

第一、章鈺校不是正文。而且各個版本都有出入非常非常正常。無法肯定哪個版本就對。

題主在卷1第1頁圈住的綱紀和紀綱,互文但是不影響閱讀,同時無法確定哪個版本對,就沒有必要改。例如胡刻本卷1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中有文:「」美鬢長大則賢」字樣。章鈺在下校註:「十二行本正作鬢;孔本同。乙十一行本作「須」。此處明顯各本都有出入,無法確定其字樣。再如,卷273後唐同光2年3月有「李存審......屢表求入覲」,章鈺在此下校註:「十二行本屢做累。」屢和累意思相近,也沒有必要去改。

第二、4冊本《通鑒》也參考了章注,對明顯的錯誤進行了改正。不能說中華書局完全照胡刻本一點錯誤不改。

如胡刻本卷5周郝王「五十一年」下脫「秦武安君伐韓,拔九城,斬首五萬。田單為齊相。五十二年」這22個字,這樣,正文便少了1年歷史,同時把五十二年的事錯以為五十一年,章鈺校出了這處重大錯誤。4冊本直接補入了正文。

第三、章鈺的校所印版本也有錯誤。不是他寫的什麼都是對的。

卷210唐先天元年8月有「乙巳,於鄚州北置渤海軍」,章鈺在鄚下校有「十二行本鄚做漠」。但按唐代河北並無漠州,有鄚州,此處校誤了。卷133,劉宋元徽二年有「夏五月壬午,桂陽王休范反......庚寅,大雷戌主杜道欣馳下告變......辛卯,休范前軍已至新林。」章鈺附錄張敦仁識誤說「寅」作「辰」,但是通鑒這一段敘事,由壬午到庚寅到辛卯,順序正確。改為庚辰反而錯了。因為庚辰在壬午的前兩天。故不選錄。

第四、古書校勘原則就是一般不改動正文,單獨寫校勘記。

舉個歐陽修的《新五代史》的例子,國家圖書館影印百衲本第一卷有「甲天子出幸梁軍」字樣,明顯不通順。中華書局在點校本卷一附錄的【校勘記】中指出:「薛居正《舊五代史》卷二梁太祖本紀有』甲子,昭宗發離鳳翔,幸左劍寨,權駐蹕帝營。『《新唐書》卷一〇昭宗紀及《資治通鑒》卷263也有甲子日唐昭宗赴朱全忠行營。甲後面應缺子字,但正文中不予改正。只標有校勘序列以做提醒。唐時為避諱太祖李虎名諱,在修《晉書》的載記中將石虎改為石季龍(字),也從未見有人改回。這也是對古籍的尊重。作為普及本,刪除校勘記在情理之中。同系列的《史記》、《漢書》、《後漢書》也刪除了注,我更認為刪除章鈺校和注是一種取捨。胡刻本問題很多,孰知其他版本錯誤就更少?只是章鈺校了胡刻本,才顯得錯誤較多。其他版本,也不一定就沒有錯誤。

綜上,簡體4冊本《通鑒》選取胡刻本是歷史慣性。刪除校勘和胡注是普及版本的要求(完整本12冊簡體橫排不是沒有),明顯錯誤,中華書局進行了改正。對於其他錯誤,一般應在校勘記中寫明的,由於刪除了校故而沒有。這個版本就是普及的目的,100出頭,大致翻看了解歷史即可。我初二購入的正是簡體4冊本《通鑒》,以我初二的文言水平(完全學校教的),配上字典,基本已可以略通其大意。想必對於期望略讀《資治通鑒》的光大普通讀者,能起到很好的普及作用。如果真是歷史愛好者,還是建議讀帶胡注的完整版。


其實我之前在另一個回答里大致說了自己的觀點,有點偏頗,也有點武斷。在此深表歉意。

我在這裡有一個建議,答主不妨向您所在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舉報這個事情,或許會有比較妥善的解決。

因為按照現行的出版質量監督標準,這套書出去在出版環節的三審三校之外,肯定也經歷了面世以後省級出版局每年一度的檢查,但是有沒有被總局抽查到,就不好說了。

具體什麼原因,或許是普及版的母版本身的問題,只是推測,其他的暫時沒想到,見諒。


這個版本出的時候就是只取底本的。

我一直覺得這個本子雞肋。


我13年買的,現在讀到了第三本,讀得很細,但一直沒有太注意錯別字,當然裡面有一些錯別字。人名有時前後矛盾。但這套書,感覺很好。


很久沒買實體書了,你看看這個電子版的質量如何?

胡三省注資治通鑒-胡三省注資治通鑒 _國學導航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