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什麼「最有用」的古籍,那應該人人學、天天學,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全世界的人離開了它,都會過不好。

沒有,「何為有用」都是沒有好的定義,只能是「最為無用的設問」。只是問「某個人」的「覺得」,沒有任何特殊意義。

古籍、中文也不存在什麼「博大精深」,假如「博大精深」是它們獨有的話。


單列出某一領域的某一本書,說它最有用,理由肯定不充足。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不過是儒生的吹噓。

古人編纂過不少叢書,比如宋代的《百川學海》,最著名的是《四庫全書》。

我們可以參考前人的體例,按類別輯入古籍,編訂一部最有用的古籍叢書,可命名為《經世致用全書》。該叢書可分為農、工、兵、醫、經世、天文、格致、算術八部分。

農部:《農政全書》。明代人徐光啟(1562—1633)著。全書12目,60卷(農本3卷;田制2卷;農事6卷;水利9卷;農器4卷;樹藝6卷;蠶桑4卷;蠶桑廣類2卷;種植4卷;牧養1卷;製造1卷;荒政18卷),50餘萬字。此書基本囊括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生活各方面。

工部:《天工開物》。明代人宋應星著。共3卷18篇,附123幅插圖,描繪了130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

全書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採煤、榨油等生產技術。

兵部:《武備志》。明代人茅元儀(1594—約1644)著。全書240卷(兵訣評 18卷:武經七書等兵書;戰略考33卷:戰例;陣練制41卷:陣法和士卒選練;軍資乘55卷:兵器、攻守、行軍、後勤各方面;占度載93卷:戰爭相關的天文、地理學知識),200 余萬字,圖738幅 。

醫部:《本草綱目》。明代人李時珍(約1518~1593) 著。全書52卷,收葯1892種,附圖1109種,計分16部,部下60類。

經世部:《天下郡國利病書》。明代人顧炎武(1613—1682)著。全書120卷,該書結合史籍、方誌、實錄、奏疏、文集以及作者長期的實地考察而作。先敘輿地山川總論,次敘南北直隸、十三布政使司。除記載輿地沿革外,所載賦役、屯墾、水利、漕運等資料相當豐富。是記載中國明代各地區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的歷史地理著作。

天文部:《崇禎曆書》。明代人徐光啟(1562—1633)主編,李天經(1579—1659)續成。湯若望等西洋人參與。知識體系為中西合璧。全書共46種,137卷,分「基本五目」和「節次六目」。

基本五目分別為法原、法數、法算、法器和會通。天文學基礎理論法原所佔篇幅最大,達40卷,約佔全書篇幅三分之一;法數為天文用表;法算為天文計算必備的平面、球面三角學、幾何學等數學知識;法器為天文儀器及使用方法;會通為中西度量單位換算表。

節次六目是根據前述理論推算得到的天文表,分別為日躔、恆星、月離、日月交合、五緯星和五星凌犯。

本書採用第谷(1546—1601)的太陽繫結構系統,計算方法中翻譯了哥白尼(1473—1543)《天體運行論》中的部分章節,還擇取了開普勒(1571—1630)《論火星的運動》一書中的材料。

格致部:《夢溪筆談》。宋代人沈括(1031~1095年)著。包括《筆談》、《補筆談》、《續筆談》三部分。《筆談》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各卷依次為「故事(一、二)、辯證(一、二)、樂律(一、二)、象數(一、二)、人事(一、二)、官政(一、二)、機智、藝文(一、二、三)、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一、二、三)、葯議。

《補筆談》三卷,包括上述內容中十一門。《續筆談》一卷,不分門。全書共六百餘條。涉及自然科學的內容佔全書三分之一以上內容。屬人文科學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內容也占相當一部分篇幅。

算學部:《算經十書》。漢、唐一千多年間的十部數學著作合集,曾經是隋唐時代國子監算學科的教科書。十部書分別為:《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張丘建算經》、《夏侯陽算經》、《五經算術》、《緝古算經》、《綴術》、《五曹算經》、《孫子算經》。

世上若有如此一部大叢書,大概可稱為最有用之古籍了。


《資治通鑒》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仁德、權謀、成敗、興衰都在其字裡行間,細細品學,能強決斷之術。



永樂大典么么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